刘禅的父亲刘备曾经教育自己的儿子刘禅,要他"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能够从一介织席贩履之寒微辈,经过顽强的努力奋斗,终于成为鼎立三分的一方霸主,他的才能和志向连曹操都要敬畏三分。别人以利害为行事的出发点,而刘备则以善恶为行为的判别。

刘备告诫刘禅的话(34勿以善小而不为)(1)

刘备的继承人刘禅无论军事才能,治国水平,还是政治头脑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简直如同云泥天壤,差距实在是太大,刘备也很清楚自己的儿子是个什么水平,他对刘禅的教导也很有针对性。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你不能去欺辱:威猛狠毒的,你惹不起;心机深的,你瞒不过;秉性仁厚善良的,你不忍心。

刘备告诫刘禅的话(34勿以善小而不为)(2)

大家注意一个事实:以曹操之阴狡,有人曾经背叛过他;以刘备之精明,也有人背叛过他;以孙权之狠辣,也有人背叛过他;而刘禅即不狠辣,也不狡诈,更不威猛,有人背叛过他吗?一个也没有,能做到这一点,刘禅可能是个简单人物吗?

刘禅在位四十年,在这四十年里大家看看曹魏政坛是个什么情况,用"血雨腥风"四个字来形容不过分吧?东吴政坛又是个什么情况,也用"血雨腥风"四个字来形容,亦不为过。唯有蜀汉政坛稳如磐石,安若泰山。

刘备告诫刘禅的话(34勿以善小而不为)(3)

刘禅真的很不容易。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时才不过十六岁,当时蜀汉江山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可以称得上是岌岌可危。连战连败,损兵折将,蜀汉根基――荆州派几乎损失殆尽,外部强敌环伺在侧,虎视眈眈;内部各派势力盘根错节,蠢蠢欲动。稍一不慎,国家政权就会落入被巅覆的险境。诸葛亮和刘禅一老一少相依为命,情同父子,互相扶持着走过了那段艰险的岁月,终于力挽狂澜,撑住了鼎立江山不倒。

有人总拿诸葛亮和刘禅之间的关系来说事,认为诸葛亮是威压主君的权臣,纯粹是瞎扯淡。以诸葛亮的能力和威望,在他主持政权的每一天都足以将刘禅拿下,取而代之。但诸葛亮的心中从来没有过一丝这样的念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是诸葛亮对先帝厚恩的无悔承诺,更是对刘禅至仁至善,全面信任的无私回报。

刘备告诫刘禅的话(34勿以善小而不为)(4)

相对曹魏和东吴,蜀汉的文臣武将们是最忠诚的,这就他们敢于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底气——这个的国家的每一个臣工都是忠心耿耿的。即使是有"夺天地造化之工、鬼测莫测之术"的天下奇才诸葛亮,文武双全、身负帅才的姜维,智略深长的蒋琬,精明机敏的费祎,包括那个被压制了多年的李严,还有嚣张跋扈、狂妄自矜的魏延,宁可被捕杀都不肯投敌,这些人全部都对刘禅忠诚到最后一丝呼吸。

为什么蜀汉的臣子能这么忠心?他们不知道刘禅的水平吗?大家都很清楚刘禅并不是个胸怀大志、能力出众、文武双全的君主,但大家仍然对他报以九死无悔的忠诚。就是因为刘禅至善至仁,他对得起麾下每一个人。

刘备告诫刘禅的话(34勿以善小而不为)(5)

诸葛亮死后,群情激愤的民众聚集请愿,希望能够在成都郊区为诸葛亮立庙,以供民众祭奠瞻仰,刘禅断然拒绝。是刘禅对诸葛亮不满吗?不对,刘禅这样做恰恰是对相父的崇仰和敬重。在国家首都的郊区为祖先立庙,是天子才拥有的权力。汉末三分时候,这种事情曹操干过,司马懿干过,他们一个是篡汉、一个是篡魏。

如果给诸葛亮在成都立了庙,那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名誉将与曹操、司马懿这样的篡权之臣并列。刘禅不给诸葛亮立庙,是对相父一生耿耿忠心和高洁的品质最大的肯定,决不允许相父在史书上有一丝的污迹!

这就是刘禅的大德和大智。能为忠于自己的人考虑得如此细微和长远,这样的主君不值得臣子们披肝沥胆地去忠诚吗?

刘备告诫刘禅的话(34勿以善小而不为)(6)

兵临城下,投降还是顽抗?投降了,刘禅将在史书上留下永远难以洗刷的耻辱记录;顽抗,就算刘禅能逃出去,众人拥着他另起炉灶,但这片土地也将陷入长期的战争,多少人都将打着他的旗帜掀起烽火纷争,血流川蜀。刘禅能不明白这一点吗?是考虑自己的利害,还是搞清这样做的善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禅真正做到了,他宁愿以自己后半生无尽的羞辱去换取川蜀百姓的安宁!

刘备告诫刘禅的话(34勿以善小而不为)(7)

这就是刘禅的大善。正因为刘禅是这样的人,所以姜维也愿意牺牲自己军人的荣誉去诈降,一计害三贤,企图换取刘禅的东山再起。有这样仁善的君,才有这样忠勇的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