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店ceo最新消息(创立1号店七年后)(1)

于刚(右)与刘峻岭

两位创始人过早地失去股份控制权,悲情的种子早已埋下。

传言在很多时候都是真的。7月14日,沃尔玛宣布1号店创始人于刚、刘峻岭选择了离职。

几个月前,江湖上就有于刚、刘峻岭要离开1号店的说法。如今,距离1号店网站上线整整七年,两位创始人终于告别了。沃尔玛全球电子商务总裁及首席执行官Neil Ashe在给1号店团队的信中说,“刚和峻岭已经决定离开1号店去开创他们的下一个事业。”

Neil Ashe还称:“非常信任王路领导电子商务业务的能力,同时对填补其他重要领导岗位充满信心。在目前的过渡期,宋侑文和戴青将作为临时领导和协调人。”

今年年初,1号店CTO韩军等多位功勋成员相继离职。现在的变化,则意味着沃尔玛“空降兵团”全面接管1号店。王路是CBS Interactive(哥伦比亚广播集团旗下互动媒体公司)前中国总裁,今年入职沃尔玛;宋侑文和戴青则在2012年11月由沃尔玛电委任,头衔分别是财务副总裁和人力资源副总裁。

2008年,曾任戴尔全球采购副总裁的于刚和曾任戴尔中国区总裁的刘峻岭创办1号店。两人被称为创业黄金搭档。不过,他们没有选择对创业时机。金融危机使很多VC收紧了口袋。1号店上线一年多以后,钱烧得差不多了。无奈之下,他们在2010年5月接受了平安的资金。

于刚和刘峻岭告别1号店的悲情种子,实际上在平安入主之时就已埋下。据媒体报道,后者出资8000万即收购了1号店80%股权。换句话说,1号店上线不到两年,两位创始人就失去了股份控制权。

早在1995年,于刚就曾经在美国创过业。他还曾经供职于亚马逊,经常陪亚马逊的总裁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参观仓库,并且参与过亚马逊收购中国卓越这个项目。按理说,他应该清楚过早失去股份控制权意味着什么。

2011年5月,沃尔玛出资6500万美元入股1号店;2012年8月,商务部又批准沃尔玛增持1号店股权至51%,处于控股地位。当时就有声音说于刚可能选择离开,但他公开表示1号店是“一生的事业”。

于刚2012年3月接受《天下网商》采访时曾表示,平安带来了品牌和几千万顾客,以及好的政府关系;沃尔玛的品牌就不用讲了,而且拥有非常优秀的供应链资源、物流资源。

但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腾讯科技就援引接近1号店的电商人士的说法称:“1号店与沃尔玛之间在产业链条上协同非常少,双方基本上还未进行数据打通。”

作为创始人,于刚、刘峻岭和沃尔玛,以及沃尔玛空降来的高管之间,也难免会有理念和利益上的冲突。2012年,沃尔玛成为1号店大股东时,根据商务部批文,获得的只是1号店自营B2C部分,并不包括开放平台1号商城。腾讯科技称,在促销和流量是否往1号商城倾斜等问题上,以于刚为代表的创始团队与沃尔玛方面存在争议。2014年年底,1号店和1号商城悄然合并。这里面发生的故事耐人寻味。

1号店的业绩也不怎么理想。根据于刚今年年初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注册用户接近9000万,其中移动订单占比超过40%。但他没有透露具体的销售金额和利润。有媒体报道称,2014年1号店在市场投放上烧钱过多,1号店陷入亏损,这使得线下不断裁员、关闭门店的沃尔玛极为不满。

获悉于刚、刘峻岭告别1号店的消息之后,一位前1号店员工唏嘘不已,他还清晰地记得于刚说过这样的话:“我一辈子没有什么遗憾,即使有,也很少。”

不管怎样,于刚、刘峻岭已经在中国电子商务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正如他们在给1号店人的告别信中所说,他们在中国孵化出网上超市的概念,1号店也走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程,进入了中国电商的第一梯队。

有消息称,两人将开始新的创业。

于刚、刘峻岭给1号店人的告别信

亲爱的1号店人:

我们在此怀着感恩之心与不舍之情,向和我们一起走过精彩创业历程的小伙伴们告别!所有的舞会都会有最后的一首曲,我们带走的是美好的回忆,留下的是创造中国电商历史的足迹,是厚爱1号店的顾客,是共赢的合作伙伴,是诚信、顾客、执行、创新的企业文化,是1号店精神!

自八年前我俩在一间小屋里一张桌上孵化网上超市的概念,1号店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程,进入了中国电商的第一梯队,成为中国top100品牌。在我们记忆里珍藏的事,和大家一起在仓库通宵盘点的激情,送货时看到顾客收到满意商品的喜悦,在客服中心解决了顾客问题的欣慰,每次创造吉尼斯纪录时的开心,打造业界一流供应链的自豪,在全球领取各种奖项时的骄傲,看到大家在事业上不断成熟和成长的成就感。

我们决定离开1号店去追求新的梦想。这次选择是我们人生事业中最艰难的一次,也是最难以割舍的一次。我们把1号店看成我们的孩子,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情感,我们吃饭、走路、做梦都想到1号店,1号店是我们的一切,我们用“心”而不仅是用“脑”做1号店。但我们相信这是一次理性的选择,是经过数个月内心煎熬和充分思考后的选择,我们也坚信1号店的精神会被大家传承,1号店的品牌会被顾客爱戴,我们也会永远支持1号店。

是缘分让我们相聚,是互联网时代让我们共运,是共同的事业让我们同行。和大家在人生中有过交集是我们的幸运,我们会无比珍惜。

预祝大家生活和事业一切顺利,预祝1号店的明天更美好!

刚\峻岭

于刚:短短七年,1号店的使命就要改变

2015年4月12日,第二届中国(义乌)世界电子商务大会组委会向1号店创始人于刚颁发“中国电商创新领袖奖”。于刚在这个会上发表了“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的电子商务”的主题演讲。标题系《天下网商》所加。

我们大家都非常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互联网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的时代,一个大数据的时代。这个时代里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被改变,创新的商务模式不断地涌现。而作为电商,我们应该更感到有幸,我们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我们是历史的推动者,我们不仅仅是一个过客,一个见证者。

中国的电子商务已经全面超过美国,不管是从线上的总销售额,还是线上销售在全社会零售的占比,还是增速。更可怕的是什么?中国的网购人群已经超过美国人口,但是发展的空间还是巨大的。美国的网购渗透率超过了75%,而中国的网购渗透率才刚过50%,潜力巨大。

在这个过程中,移动商务的发展是井喷式的,尤其是从2011年开始。而未来的几年还会持续地高速发展。这几年里面,每年移动销售的占比的实际发展往往都超过了预期。1号店是2011年开始推动移动购物,那一年移动销售占比只占了百分之一点几。第二年达到百分之六点几,第三年到了百分之十五,第四年接近百分之四十。今年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超过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说移动商务很快就成了所有电商的主战场。而不是未来,就是今天,2015年就是分水岭。

电子商务有这样一些优势,首先它不受地域限制,一网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第二,它不受时间限制,它可以7×24小时服务。第三,它可以有无穷的货架,增加商品只是增加服务器。还有一个就是大数据。大数据允许我们更多的了解顾客,精准的营销,个性化服务。而移动商务在这几个优势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新的优势。

我记得我们刚创建1号店的时候定义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是用创新的商务模式和先进的技术平台,让广大的顾客可以足不出户享受购物和服务。短短的七年时间我们就要改变我们的使命,我们不再是让顾客可以足不出户享受购物和服务,他们可以随时、随身、随地享受购物和服务,以他们想要的方式来进行。尤其是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可以让整个购物个性化、智能化。

第二,移动客户端,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发展,其扫描和图像识别功能可以方便顾客的搜索。我去年8月参观了硅谷的一个公司,它的产品可以用智能手机拍摄一个图片,把这个图片里面的所有商品识别出来,把这个商品和其最契合的款式、颜色和品牌,找出来,匹配起来,迅速地链接到相关的店里去,方便顾客立即购买。

以前大家谈O2O、LBS,也就是基于地理的服务,可是没有智能手机,这只是个概念。有了智能手机,可以随时知道你在什么地方,及时告诉你周边有什么服务有什么商品适合你。有了大数据可以分析这个顾客的喜好,可以分析跟这个顾客同类画像的顾客群的喜好,推送适合你的商品。十多年前,大家谈物联网,可是如果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可穿戴设备,没有各种感应设备的话,也只是个概念。现在这些概念都变成现实。

社交购物,以前也是概念,你很难想象你到一个店里去,还要找一个PC,上去问问你的家人要买什么商品,问问意见领袖买哪个商品好。有了智能手机,你随时可以帮人代购,你随时可以在买东西的时候问你家人和朋友需要什么,你随时可以在朋友圈里征求大家的意见。所以说移动商务,我们现在挖掘的能力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是非常小的部分,将来巨大的潜力、巨大的优势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移动购物有新的特征,因为大家把零散的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可以在上班的路上,可以在地铁里,可以在公交车上,可以在旅游的过程中,可以在任何的场景随时购物。所以购物的特征更频繁更零碎,客单价降低,但是购买的频次增高。大家发现,回到家的晚上,甚至躺在床上都可以购物,节假日根本不需要打开电脑,随时可以购物。这是新的特征。

大数据对我们的影响,我记得三十多年以前在康奈尔大学读书的时候,买的电脑还是KB为单位,二十年前已经到MB,大家看到GB的时候觉得已经巨大了,现在已经到了TB,估计未来马上会进入PB、EB的时代。刚才车总(注: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车品觉)介绍数据规模是指数上升的,怎么发挥它的价值?发现数据到转换成人的智慧,也是一个演化的过程。最早数据是零散的,原始的,是看不出它的意义的。经过收集和储存我们拥有了这些数据。然后我们有效地把这些数据的噪音去掉,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展示,变成大家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信息。这些信息整合起来

经过分析,指导我们的商务决策,这就成了我们的知识。而我们在这基础之上建模,比如说顾客行为模型,比如说价格智能模型,不光是对现在的决策做指导,而且对未来的决策做预测,也就成了我们的智慧。所以说数据的量在进化,数据的价值也在不断被挖掘出来,被提升。

电商盈利的模式也在不断的升级过程中。大家知道早期的电商只能靠卖和买的商品差价盈利,逐渐地顾客来了,流量有了,于是可以做大量的商品营销,通过营销的返点盈利。有了更多的顾客群,这时候商家越来越感兴趣,品牌商也感兴趣,电商开始建平台。可以看到现在大型的商家都有自己的平台,这个平台因为有了顾客,可以把各种商家引上来,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商品、更多的服务和更广的地域覆盖。

而这个平台促进了电商的发展,成了良性的螺旋式的上升,因为商家带来更多的商品、更多的服务,也就引来更多的顾客流,而更多的顾客流引来更多的销售,吸引更多的商家,所以电商走向良性循环的过程。这个平台就可以收取平台使用费等等。有了更多的商家之后,下一步就是为这些商家提供各种服务,比如金融服务,我们提供保理、保险、小贷、基金等等金融服务。1号店三年前推出了SBY模式(注:Service By Yihaodian),其服务包括物流服务、金融服务、数据服务、平台服务和营销服务。我认为电商的终极价值在它的数据,这个数据过去是工具,到未来是产品。

在这个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的时代,我认为有下面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连接一切,包括人与人的连接、人与物的连接、物与物的连接、人和服务的连接。连接之前都是无序的,各自做各自的决策,连接起来之后,把智能融合在里面,实时调配社会资源,会节约大量的社会成本,产生更大的效益。

我记得在商学院时,大家都在谈渠道为王。那时候每一个传统的零售店都占据一定的物理半径,也就是说在这个半径之内的顾客,我店开在这儿,你来吧。比如加油站,路左边有一个,路右边还可以开一个,因为开车在路这边,不方便到路那边去。它占了物理的范围。有了电脑、有了PC之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现在有了移动设备,有了触屏,顾客地位被大幅度提升,不再是渠道为王,而是顾客为王。所有的渠道,不管是PC渠道、移动终端还是POS,还是传统的各种终端渠道,都要来抢这个顾客。顾客是所有的核心。从早期的水泥加砖头的单渠道销售,有了PC变成多渠道销售,现在有了移动设备变成全渠道销售,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只要能够触达顾客的地方,不管是社交网站还是游戏网站还是门户网站,所有可以触达的地方都可以抢顾客。

第三个特征,大众营销即将消失,至少这个时代取代它的是窄众营销。现在,我们将顾客分为宅男、丽人、辣妈、新客四个角色,这样至少可以部分精准地为顾客服务。手机客户端现在能做到千人四面,我们更希望做到千人千面。但是终极目标是精准营销,每一个顾客有适合自己的最精准的信息,比如说我上新浪体育只看NBA或高尔夫,我不喜欢看足球看体操,每天给我看这些没有用,给我看NBA就行了。我是高血压患者,不需要看糖尿病的内容,你给我推糖尿病的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时候就节约了营销成本,最后也让顾客受益。生产也从早期的批量生产变成批量定制,终极目标是C2B,针对每一个个人的喜好和所需来制造。

最后一个特征,电商是更智能化、更本地化、社交化和个性化的。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上任何一个网站也好APP也好,一上去就知道你是谁,知道你的画像,知道你在什么地方,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知道在这个季节里面适合你的是什么样的服务和商品,最后给你提供你最适合的需求。你感觉这个网站就是为你服务的,这就是未来的电商,这就是基于移动和基于大数据的电商。

在短短的五年前,我参加中国零售领袖峰会,记得在长沙,当时我提出一个观点,我说将来是无商不电商。我记得当时大家做了一个调查,所有在场的中国零售企业,数百家,问大家有多少正在做电商或者准备做电商,当时的结果是不超过30%。去年在福州又做了同样的调查,五年以前大家说狼来了,在福州的调查发现正在做电商或者准备做电商的,已经接近80%。大家不再谈狼来了,而是说引狼入室、与狼共舞。

互联网是一个不可阻挡、不可逆的洪流,它会冲洗一切,冲洗所有的行业。只不过这个洪流来的时候,开始冲掉的是那些坑坑洼洼的地方,逐渐这个洪流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高,把那些很难的,有些壁垒的,有政策壁垒、地域壁垒、行业壁垒的,都冲洗掉。没有行业可以幸免。

天下网商txws_txws

网商成长第一平台

长按下方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