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而且名山众多。说道名山,随口就能吟上两句“黄山归来不见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的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仁”,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役于物,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朱熹解释为“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因此山的那种厚重、理性常常感染诗人。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留下了无数咏山的佳作。这些作品或为名山增色,或让一些原本不太知名的山脉因此名扬海内外。让我们在古诗词中欣赏各大名山。

泰山

描写名山大川的古诗词(在古诗词里纵览名山)(1)

泰山位于五岳之首,它位于泰安、济南、淄博三个城市之间,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

从唐开元二十四年开始,二十四岁的杜甫就过上了一种漫游的生活。他北游齐国、赵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下面这首有关泰山的千古之作《望岳》就是在他的漫游途中创作的。

《望岳》

杜甫 〔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的意思是: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那升腾的层层云气,涤荡着我的胸襟;看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所以泰山又称“岱宗”。这首虽然叫《望岳》,可是通篇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都在写泰山,而且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见杜甫的某天布局和艺术构思是奇妙惊人的。

庐山

描写名山大川的古诗词(在古诗词里纵览名山)(2)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郭沫若等等,一千五百多为文坛巨匠都曾登临庐山,留下了四千多首诗词歌赋。庐山的水流在河谷发育成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仅仅瀑布就有220处之多,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美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一样,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这首七言绝句,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是“字字珠玑”。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

《题西林壁》

苏轼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使人百读不厌。

终南山

描写名山大川的古诗词(在古诗词里纵览名山)(3)

终南山位于秦岭山脉的中段,在古城西安的南面。我们经常说的“终南捷径”“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指的都是“终南山”。由于它独特的地理文化、历史背景,使得终南山历代都有很多“隐士”隐居在此,据统计有五千多人。像我们熟悉的老子李耳、姜子牙、赵公明、张良、孙思邈、王重阳、王维等等。

《终南别业》

王维 〔唐代〕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诗大约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之后,是王维晚年时期的作品。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就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终南别业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世人退隐后,自得其乐的山野情趣,生动的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嵩山

描写名山大川的古诗词(在古诗词里纵览名山)(4)

中岳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五代京都汴梁,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张耒是北宋时期的大臣和文学家,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熙宁六年至元丰八年这十二年间,张耒先后在安徽河南等地做了十多年的县令之类的地方官。为政特别勤勉,为官又特别清廉,他本想凭他微薄的俸禄养一家老小,淡泊平生。可是他的父母妻子相继离世,家里拮据,生活困顿。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的夏秋之交,张耒又去洛阳接任寿安县的县尉,途中经过嵩山时,就写下了这首《初见嵩山》。

《初见嵩山》

张耒 〔宋代〕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多少年来,鞍马劳顿,被困于尘埃之中,尘世污浊,我的呼吸都有些不畅了。还好有青山在,它稳健、挺拔、耸立,它披一身青翠,迎接清风雨露,送走晚霞明月。青山的豁达,让我也有了驰骋的胸怀。天色渐晚,北风萧萧,吹走一片云雨,此时,晴空一碧,几座山峰就从云后面走出来了,原来它们是那么的清瘦挺拔、不染一丝尘埃。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的到,张耒虽然在写嵩山,但似乎却是在说自己。其实人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张耒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他的情志也就由此表现了出来。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

当生活的苦难如排山倒海一般压来的时候,愿我们都能像张耒一样,还能有划着断浆去理想彼岸的勇气。“赖有青山豁我怀”。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承载着古人的悠悠情思。时至今日,人们依旧喜欢观山览水。或追寻古人的足迹,或陶冶性情,或登高涉远,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观。无论是翻越崇山峻岭,还是在低矮的山丘,最重要的是心中保有一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