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作为解放战争首场战略决战,实现了运动战、围歼战、城市攻坚战、阵地阻击战等多种样式的紧密结合,且军事斗争与政治攻势密切配合,作战行动与保障行动共同释效,在特定作战域中争得了先机,在战略指导、战役指挥和战术运用方面,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军事财富,即便是对于带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作战,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辽沈战役的胜利,还造就了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并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可靠的战略后方,为后续决战、解放全国奠定了雄厚基础。

辽沈战役的详细过程是什么(辽沈战役的详细过程)(1)

辽沈战役纪念馆

我们一起来看看伟大领袖是如何部署这场战役!

毛泽东把战略决战的突破口放在东北,充分表现出他战略家的胆识和才智。

辽沈战役的详细过程是什么(辽沈战役的详细过程)(2)

辽沈战役战略图

周宏雁在《辽沈决战方针的确立》一文中说:

我军东北战场的战略决战方针,从提出到完全确立,经历了较长时间。这个方针就是: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路,攻占锦州,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这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从全国的和东北的战略利益出发,根据东北战场敌我力量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就地歼敌最有利

1948年春,东北97%的土地面积和86%以上人口获得解放,东北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东北人民解放军由战争开始时的11万人,发展到100万人,其中野战军70万人,装备改善,士气旺盛,牢牢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东北国民党军虽然还维持50余万人,但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连接的地区内,长春、沈阳陷于孤立。这时,摆在东北国民党军面前有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一是继续固守,一是撤出东北;在东北人民解放军的面前也有两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一是封闭敌人在东北予以各个歼灭,一是将敌人赶出东北。

1948年2月7日,毛泽东分析东北敌人动向时指出:“蒋介石曾经考虑过全部撤退东北兵力至华北,后来又决定不撤。”他说,“如果东北野战军再有几次大胜仗,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又出平绥、出冀东,南线我军又有积极行动,蒋军从东北撤退可能性就将突然增大,其时间可能在夏季或更早一点。”蒋介石如果放弃东北,将在东北的主力部队撤入华北、华中,对我军来说,虽然可以不费大力气就解放全东北,但也让敌人主力完好地转移,则对华北、华中我军作战很不利。因此,在东北冬季攻势尚在进行的时候,毛泽东就提请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研究下一步作战方向问题。他指出并且强调:“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希望东北野战军务必抓住这批敌人,使其无法从东北撤退。

林彪收到毛泽东2月7日电报时,罗荣桓正在哈尔滨主持政治工作会议,因此林彪以个人名义于2月10日致电毛泽东,说:“我们同意与亦认为将敌抑留在东北各个歼灭,并尽量吸引敌人出关增援,这对东北作战及对全局皆更有利,今后一切作战行动当以此为准。”

从准备强攻长春到实行久困长围

既然东北国民党军存在撤与不撤两种可能,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主张应防止敌人撤退。因此,要求东北野战军主力向南作战,占领义县至滦县地带,切断北宁路,堵塞东北国民党军的陆上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林彪则主张先打长春,开门打狗。林彪在2月10日电报中说:“只要吉林、长春之敌被我抓住和未歼灭前,沈阳的敌人是不会退的。”3月上旬,吉林守军退入长春,长春陷入我军的包围之中。

辽沈战役的详细过程是什么(辽沈战役的详细过程)(3)

辽沈战役路线图

4月18日,林彪等致电毛泽东和朱德、刘少奇,提出“对作战的根本意见”是打长春,计划从5月中旬开始举行长春战役,采取围城打援手段,极力吸引沈阳敌人北援。如敌人增援,则主力南下,在四平附近野战中展开大规模的反击,歼灭援敌;如敌人不敢增援,则集中主力,准备用4万人的伤亡,攻击长春,争取十天半月时间内结束战斗。

如打锦州、山海关之敌,或入关作战,“在敌人目前放弃次要据点、集中兵力固守大城市的方针下,则必到处扑空,或遇到四五个师兵力守备的城市。且大军到那些小地区,衣服弹药军费皆无法解决”。同时,“在我主力南下情况下,长春之敌必能乘虚撤至沈阳,打通锦沈线”。如果分兵,“以很多兵力(如3个纵队)入关,沿途仍不易求小仗打,遇大的战斗(又攻城又打援)则又吃不消。而留在东北的部队,既不能打大仗,又无小仗可打,陷于无用之地”。这即是说,向南作战很不利。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十分重视与尊重东北指挥员的意见。鉴于蒋介石当时决定不从东北撤走主力,而东北指挥员又认为长春之敌比较好打,东北野战军有条件攻克长春,因此同意林彪等人“先打长春的意见”。但是,强调指出:“你们自己,特别在干部中,只应当说在目前情况下先打长春比较有利,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鲜明地指出这样一条基本原则:“打下长春之后,东北解放军仍必须向南作战。”

东北我军攻克长春的有利条件是较多的。守敌只有10万人,新7军与第60军存在矛盾;我军早对60军展开了争取工作,该军有起义可能;守敌内缺粮草,外无救兵(沈阳之敌根据卫立煌的方针就是不出兵北援),士气低落。东北野战军主力均集中于长春、四平之间,兵力雄厚,火力强(重型火炮660余门,炮药充足);后方支援便利。不利条件:一是长春的防御工事坚固,国民党军曾吹嘘“长春防务坚冠全国”;二是东北我军尚无攻克长春这样城市的经验。

1948年5月,郑洞国集中3个师的兵力向长春西北方向出击,19日占领小合隆,企图把这个方向的解放军赶走,保护大房身飞机场不受炮火威胁,以利空运,同时乘此机会抢掠粮食。林彪等人立即集中两个纵队和7个独立师,采取奔袭动作,包围小合隆之敌,吸引长春敌人大部来援歼灭之,进而攻击长春。郑洞国一看形势不妙,立即将部队撤回市区。

这是一次外围战。6月3日,朱德在看了参加这次作战的第1、第6纵队指挥员的电报后写信给毛泽东,认为“长春还是可能打下的条件多”,主张用坑道爆破和集中炮火相结合的战法,强攻长春。但是,林彪等人却从这次作战中得出长春不好打、不能强攻的结论,建议改变硬攻长春的决心,改为对长春以一部兵力久困长围,主力仍位于长春、四平之间休整,迫使沈阳敌人增援,先歼灭援敌,后夺取长春,时间准备两个月至四个月。秋收后再南下。

6月7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复电林、罗、刘,基本上同意这个方案,要求林彪等人“精心组织这次战役”,同时提醒他们不要忘了作好向南作战的准备工作,在攻长春期间,“必须同时完成下一步在承德、张家口、大同区域作战,或在冀东、锦州区域作战所必需的粮食、弹药、被服、新兵等项补给的道路运输准备工作”。毛泽东念念不忘向南作战。

决心以最大主力南下作战

在东北野战军围困长春的时候,关内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发起强大攻势。这种形势要求东北野战军积极行动,钳制东北敌人,使其无法调进关内。这种形势也表明,蒋介石为了保住黄河、长江间腹心区域,有可能从东北实行撤退。但是,自长春陷入重围后,驻沈阳的卫立煌就是不以一兵一卒去增援,结果出现东北野战军主力反被牵制在长春地区,同长春守敌形成对峙的僵局。蒋介石用一座孤城“钳制共军大批主力南下”的企图,一时得逞。因此,东北野战军集中主力继续围困长春,是不妥当的。

为了改变被动局面,中共东北局常委开会重新研究了东北作战行动问题,“大家均认为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地攻长春”。7月20日,林、罗、刘报告中央军委:“我们意见,东北主力待热河秋收前后和东北雨季结束后,即是再等一个月到8月中旬时,我军即以最大主力开始南下作战。”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7月22日复电指出:“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早向南作战的计划。”要求林、罗、刘应向全军指战员首先是干部,充分说明向南作战的有利条件,“以鼓励和坚定他们向南进取的意志和坚定他们的决心”。毛泽东这么早就提醒林彪等人要从思想上坚定向南作战的意志和决心,从现在林彪思想动摇的事实来看,是具有远见卓识的。经过五个多月(从1948年2月7日至7月20日)反复商讨,东北野战军主要指挥员在东北主力是否南下作战的问题上,终于取得了同中央军委相一致的认识。

十个月内打三仗,全歼东北之敌的设想

东北野战军的总任务就是全歼东北敌人于东北境内。毛泽东设想,从1948年9月至1949年6月的10个月内,东北野战军“要准备进行三次大战役,每次准备费去两个月左右时间,共费去六个月左右时间,余4个月作为休息时间”。

关于第一个战役。毛泽东经过分析,在7月30日致电林、罗、刘明确指出:“关于你们新的作战计划,我们觉得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歼灭范汉杰集团,然后再向承德、张家口打傅作义。”在9月5日电报中又指出:“你们秋季作战的重点应放在卫立煌、范汉杰系统。”毛泽东把这个战役叫作“锦榆唐战役”,希望首先能够切断东北敌军的入关通路,“封闭蒋军在东北予以各个歼灭”。其次,从北宁路锦唐段打起,是从“东北剿总”与“华北剿总”的结合部开刀,实现中间突破,有利于向两翼机动。再次,如果不打范汉杰集团,而去打承德等地傅作义集团,就会出现东北、华北两敌集中力量夹击我军的态势,而先打范汉杰,傅作义是不会大力出关增援的。

关于第二个战役。毛泽东估计,在第一个战役期间,沈阳卫立煌有极大可能增援锦州。东北野战军便可乘胜进行第二个作战,即“准备去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这个战役的规模比第一个战役的规模要大。因为,卫立煌只有以沈阳主力部队来增援方能起作用。这样,东北敌我两军主力将在锦州、沈阳间展开激战。因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要求林、罗、刘:“应当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

关于第三个战役。在关于辽沈战役的文电里,我们没有看到毛泽东对这个战役的具体设想。我们可以分析,如果东北我军攻击锦州时,长春、沈阳之敌倾巢来援,我军既攻克了锦州,又歼灭了援锦之敌,那么,第三个战役,自然是乘胜夺取沈阳,解放长春。如果我军攻锦州时,沈阳之敌不援,或者增援途中未被歼灭,迅速缩回沈阳,凭坚固守,那么东北野战军就可能实行“完全肃清锦州、塘沽之线,直逼天津城下,迫使国民党用空运方法从沈阳调兵增防平、津”。这个时候,东北野战军休整一个月至多四十天,然后分为两个集团,“以一个集团第一步攻占平承线,第二步攻占平张线;以另一个集团攻沈、长”。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东北战争的进程大体上就是按照毛泽东的上述设想发展的,只是战争时间大大缩短了,只用了五十二天,即全歼东北国民党军,解放东北全境。

“战锦方为大问题”

9月12日,东北野战军攻击义县至滦县一线之敌,被后来称之为“辽沈战役”的作战开始了。至10月1日,先后占领义县、高桥、塔山、兴中、绥中、昌黎,将范汉杰集团分割在锦州、锦西、山海关三个地区,并封锁锦州飞机场,使锦州完全处于孤立。

锦州陷入孤立,蒋介石极端恐慌,9月30日先在北平同傅作义磋商由华北出兵增援东北的问题。经过讨价还价,最后决定从华北抽出第62军三个师、第92军一个师、独立第95师,以及山东烟台的第39军两个师海运葫芦岛,同锦西地区第54军四个师编成“东进兵团”,由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沿北宁路向锦州推进。10月2日,蒋介石飞到沈阳,不顾卫立煌等人的反对,决定以沈阳地区的主力,新1军两个师、新3军三个师、新6军两个师、第49军两个师、第71军两个师,共五个军十一个师,另加三个骑兵旅,编成“西进兵团”,由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指挥,企图攻占彰武、新立屯,切断东北野战军的后方补给线,然后西进,会同“东进兵团”夹攻锦州的解放军。另以第八兵团司令官周福成指挥沈阳地区余部守沈阳。长春郑洞国兵团则乘敌我在锦州地区大战之际,突围南下沈阳。

从蒋介石的上述活动看,他摆出同东北我军决战的架势。据廖耀湘《辽西战役纪实》一文回忆说,他问蒋介石现在为什么要下这么大决心同东北解放军决战呢?蒋介石“在考虑了一下之后,最终说出了他内心的图谋。他说:‘在撤退东北主力之前,一定要给东北共产党军队一个大打击,一定要来一次决战,否则华北就有问题。'”。

攻克锦州是东北野战军的既定计划。林、罗、刘分析锦州地形敌情时说:“锦州敌人虽多,但缺乏坚强骨干,城市房屋及工事皆不很坚固,周围地形对我亦有利。”但是,锦州又是东北敌军的“要害之处”。因此,我军攻击锦州时,“沈敌必大举增援,长春敌亦必乘机撤退。故此次锦州战役可能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可能造成收复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出援之敌的结果”。他们向中央军委表示:“我们将极力争取这一胜利。”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认为林、罗、刘上述决心及其部署“均好”,望“照此贯彻实施,争取大胜”,并且强调指出,必须将作战重心放在锦州、锦西、义县三点上面,“因为这是你们整个战局的关键”,“你们能否取得战役主动权(当然战略主动权是早已有了的),决定于你们是否能迅速攻克三点,尤其是锦州一点”。

10月2日,林彪获悉敌人增兵葫芦岛4个师,遂重新考虑打不打锦州。原来估计打锦州时,主要援敌来自沈阳。对此,林彪以六个纵队对付沈阳援敌。敌在锦西方面只有一个军四个师,增援锦州,至多出动两个师,因此,林彪部署一个纵队、两个独立师是足够的。为防止华北敌军出关增援,林、罗、刘在10月1日致电中央军委,建议以华北杨(得志)、罗(瑞卿)、耿()兵团主力“直向唐山、滦县前进击敌”,牵制这一线的国民党军。中央军委10月2日复电指出,傅作义正以五个步兵师、四个骑兵旅向绥东“寻我杨成武部作战,我杨、罗、耿部虽不能到绥东,但不能不在平张段集全力积极行动,策应杨成武……暂难东调”,“因此,你们应靠自己的力量对付津榆段可能增加或山海关北援之敌,而关键则是迅速攻克锦州。望努力争取十天内打下该城”。

现在,锦西方面敌情加重,杨、罗、耿兵团又不能东调配合,林彪感到打锦州时,主要援敌不仅来自沈阳,而且也来自锦西,且锦西距锦州更近,威胁更大,自己手里又没有更多兵力,真所谓“准备的是一桌菜,上来了两桌客,怎么办?”他非常担心也害怕打锦州时陷入沈阳、锦西两面强大援敌的夹击之中。因此,在10月2日22时向中央军委提出两个方案:第一案,锦州如果能迅速打下,则仍攻锦州为好;第二案,回师打长春。林彪在电文最后称:“以上两个方案,我们正在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在两个方案中,林彪倾向于回师打长春。

幸好,林、罗、刘经过慎重研究之后,收回回师打长春的方案,在还未收到中央军委批示的情况下,于10月3日,重新向中央表示“决心仍攻锦州”。认为“目前如回头攻长春,则太费时间,即令不攻长春,该敌亦必自动突围,我能收复长春,并能歼敌一部”。

在坚定攻锦州决心的基础上,林、罗、刘重新调整了作战部署:以两个纵队、两个独立师在塔山地区和锦西以南阻击、牵制敌“东进兵团”、以四个纵队在彰武、新立屯和通江口地区准备对付敌“西进兵团”、集中六个纵队(其中以一个纵队两个师为预备队)攻锦州、以九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形成了集中主力攻克锦州为重点的作战部署。

中央收到林彪10月2日“回师打长春”的电报后,毛泽东立即同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研究,并于10月3日17时和19时连发两电给林、罗、刘,坚持既定打锦州的方针,坚决制止回师打长春。毛泽东在电报里全面深刻地分析了打锦州与回师打长春的利与弊,指出:“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中央军委希望林、罗、刘“深刻计算到这一点”,“回头打长春那更是绝大的错误想法”,“如果真的回头攻长春,你们将要犯一个大错误”。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接到林、罗、刘10月3日关于决心仍攻锦州的电报后,立即复电指出:“甚好,甚慰。”“希望你们按照你们3日9时电的部署,大胆放手和坚决地实施。”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在东北战略决战方针问题上,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逐步地深刻地理解了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及其关于决战的方针,并将其变成了东北全军的决心,率领他们夺取了东北决战的胜利。

辽沈战役的详细过程是什么(辽沈战役的详细过程)(4)

辽沈战役图

李银桥回忆说:

辽沈战役开始,毛泽东决定打锦州。这个决心是不好下的,打锦州就是摆出了关门打狗的态势,就是下决心用差不多同样的兵力一举吃掉敌人40余万大军。毛泽东面对的不但是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还必须考虑林彪的意见。

林彪顾虑打锦州会被锦西和沈阳之敌合围攻击,使我军骑虎难下。他更多的是从东北这个战略区考虑问题,仗怎么好打就怎么打,自然是从北往南追着打容易得多。但毛泽东是从全国考虑问题,不能让关外的敌人跑入关内。他需要的不是一般胜仗,而是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

为此,毛泽东前后发电报十几封,说服林彪,严令林彪撤离长春,南下北宁线,强攻锦州,以便全歼东北之敌。

首长们对战争的部署是严格保密的,但对胜利的消息是不保密的,随时告诉全体机关人员,让大家一道分享胜利的欢乐。

一天,毛泽东疲倦的脸上出现了笑容:“蒋介石飞到沈阳了,这下子我们胜利就更有了把握。”

我怔住了,不明白怎么回事。

周恩来说:“蒋介石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的仗就好打,他历来就是瞎指挥。”

果然,没多久,那天晚上首长们还不曾开始办公,毛泽东便拿出一封电报大步走出屋。我以为有事,忙迎上去。

“锦州解放了!”毛泽东兴高采烈,站在台阶上对我说,“锦州解放了!要使机关的同志们都知道,解放锦州这是一个大胜利!”

锦州解放,整个辽沈战役也就势如破竹。

沈阳解放那天,几位首长的老厨师在一起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毛泽东在大战之后有个习惯,就是吃碗红烧肉,要肥点的,来补补脑子。那天晚上还准备了米粉肉和酸菜炒肉丝,有滹沱河里的鱼,有警卫战士打来的斑鸠。

毛泽东抓起筷子,讲了一句:“东北告捷,蒋介石完蛋的日子就不远了。”

我见毛泽东开始吃饭,就用手指指酒瓶,提醒首长们喝口酒庆祝胜利。可是周恩来摆了摆手,表示不喝。

饭后,首长和作战部的有关同志就又接着开会,研究淮海战役。

怪不得不喝酒呢。

根据丰富的文献资料写成的《罗荣桓传》,也对辽沈战役的全过程作了详细叙述:

1948年二三月间,在东北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罗荣桓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设想和东北局的决定,提出了“争取全歼敌人进入东北的兵力”的任务,他要求把这一作战任务在部队中广为宣传,使全军树立起一个明确的斗争目标。

但是如何歼灭东北敌军,是由北而南先打长春之敌,再打沈阳、锦州,还是先攻锦州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再打沈、长之敌?这个战略方针的确定,却经历了一些反复。

4月18日,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决定先打长春,以解除后顾之忧。22日,毛泽东复电同意。为了组织围攻长春,5月中旬,根据东北局决定组成了第一前线指挥所,由萧劲光任司令员、肖华任政治委员,以原辽东军区机关组成第一前线指挥所机关[插图]。5月下旬,守长春之国民党军两个师出城抢粮。东北人民解放军准备以第1纵队、第6纵队、第12纵队的两个师和5个独立师消灭该敌,然后乘虚攻入长春。5月24日、25日,经多次战斗,歼敌两个团,余敌退回长春。随后,东北局决定对长春采取“长围久困”的方针,并决定在吉林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进行具体部署。

吉林会议于6月15日召开,林彪未出席,罗荣桓主持会议。罗荣桓、刘亚楼和萧劲光作了报告。谭政出席了会议。罗荣桓在报告中说:“今天我们夺取大城市,有些条件是不够的,兵力上要三倍甚至四五倍,要有很好的供应线,要有许多炮和炮弹,要有一定的技术条件,而这些条件我们是不够的。因此,对付大城市要采取长围久困的办法。”会议决定对长春采取“长围久困,展开政治攻势和经济攻势,使其粮弹俱困,人心动摇时再攻”的方针,并提出要发布“断绝敌人粮柴,禁止行人出入”的命令。

在会上,有人问,如果老百姓出城怎么办?刘亚楼不假思索地说:“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话引起哄堂大笑。大家都把目光转向在战争中已眇一目的李作鹏和周纯全。罗荣桓示意让大家安静,然后坚定地说:“对群众要收容、安置。”会议决定主要阵地不让群众通过,个别情况个别处理,缓冲地带要疏散。

不久,长春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围困下,已是粮源断绝。国民党军只得依靠空投,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于是在市内到处搜刮老百姓的存粮,市内饿死人很多,老百姓纷纷外逃。到8月间,林、罗、刘决定,分批放出饥饿群众。

7月,东北局常委重新讨论了东北战场形势和东北解放军作战行动问题,准备在雨季结束以后,即8月中旬南下作战。7月20日,林、罗、刘向军委报告了这一打算。7月22日,毛泽东复电同意,7月30日又来电明确指出:“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

为了加强作战行动前的政治动员工作,罗荣桓和谭政主持起草了《政治动员指示》,号召全军指战员从思想上动员起来,发挥高度的英勇精神,不怕疲劳、不怕伤亡、不怕小的挫折和忍受异常困难的精神,以适应大规模连续作战的需要……争取全歼东北敌军,解放全东北。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部队南下之前,罗荣桓重点抓了后勤运输工作。他派后勤部副部长周纯全到热河,检查粮草筹集工作的情况。周到热河后来电说,粮食正在筹集。但又反映当地群众生活很困难,有些地区一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罗荣桓不放心,又派后勤部参谋长谷广善带电台到热河去,谷去后了解到山区人民生活确实困苦,但各兵站已筹集到3000万斤小米,还准备从后方调来10余万斤大米,罗荣桓这才放了心。

他又找后勤部负责人李富春、钟赤兵和军工部部长何长工等专门商讨了如何把尚未换装的3个纵队的冬装和参战的15辆坦克、几百辆汽车需用的油料按时安全地运送到前方的问题,决定:为了保密和防敌空袭,运输车队在战斗打响前夜行昼伏,战斗打响后,白天也可以行动,把车距拉长,两辆装冬装的汽车后跟一辆油料车,减少遇敌空袭时彼此延烧的机会。罗荣桓还说:“一定要准时送到战地,保证供给,时间就是胜利!”

东北局进一步动员各地方党组织克服一切困难,领导东北人民支援战争,并且具体布置了各项工作。如动员和组织二线兵团按期开赴前线,准备接收大批俘虏,扩大伤病员收容量,组织民工、担架队参战等。总计参战民工160万人,担架1.3万余副,大车3.6万余辆;由省、专区、县负责人率领的在火线参战的民工有9.6万余人,形成了空前热烈的支前高潮。

这时,敌人在东北的总兵力约55万人,其中卫立煌率30万人守沈阳,郑洞国率10万人守长春,范汉杰率15万人守义县至秦皇岛一线,重点在锦州、锦西地区。而东北人民解放军已有105万人,超过了敌人一倍。

9月7日,毛泽东来电,提出了“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的方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东北野战军陆续向各部队下达了进军命令:以6个纵队、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和炮兵纵队的主力,夜行晓伏,长途奔袭,包围锦州及北宁线上各点;以4个纵队及1个骑兵师位于锦州以北的新民县西北,监视沈阳敌人;以1个纵队在开原地区准备阻击长春敌人突围或沈阳敌人北援长春;以1个纵队、6个独立师和炮纵一部继续围困长春。

为了充分发动各级指挥员和战斗员的主观能动性,罗荣桓在下达进军命令以前,便十分注意做好纵队一级干部的思想工作,向他们阐明先打锦州的战略意义,然后再动员他们向下级宣讲。第3纵队副司令员曾克林调第7纵队工作,途经哈尔滨时,罗荣桓打电话对他说:“东北敌人的态势从地图上看是个人字形。长春是头,沈阳是肚子,北宁线是一条腿,从沈阳经辽阳到营口的中长路南段是另一条腿。现在如果打长春、沈阳,敌人拔腿就跑。砍掉敌人两条腿,它光剩下头和肚子,就只能束手就擒。毛主席坚决主张先打下锦州,同时把长春围起来,沈阳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了。到29日,东北解放军先后攻克河北省的昌黎、北戴河和辽宁省的绥中、兴城,切断了辽西走廊,将锦州、义县之敌分割包围。

战事总的说进展比较顺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9月25日,东北野战军总部得悉敌人正从沈阳空运第49军增援锦州,乃命令第8纵队用炮火监视锦州机场。26日,第8纵队报告:锦州有两个机场,东郊机场已几年未用,西郊机场正在使用,请示应封锁哪一个机场。由于第8纵队延误了时间,总部改派第9纵队控制机场。两天后,第9纵队一个炮营用炮火轰击西郊机场,击毁敌机五架,终于迫使敌人停止空运部队到锦州。毛泽东得悉后于9月30日来电:“歼敌两万,毁机五架,甚慰。望传令嘉奖。”毛泽东的电报同时也批评了延误两天封锁机场的部队,指出:“大军作战,军令应加严。”

这一事件说明,由于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指挥机关不应远离战场。9月30日,林彪终于下决心将指挥部迁到前线去。这一天,他和刘亚楼、谭政及由野司、野政组成的前线指挥所人员乘火车从双城出发。为了保密,火车先北开哈尔滨,罗荣桓在一个货站上了车。由于在道里江桥畔发现国民党特务的潜伏电台,火车又朝东南开到拉林站,然后突然掉头北返,过三棵树江桥,经由江北联络线转向滨州线经昂昂溪南下。

10月1日,东北解放军攻克义县,全歼守敌1万余人。在战斗即将结束的时候,炮兵司令员朱瑞观察义县县城突破口时,不幸踩中地雷,光荣牺牲。

在开赴锦州前线的火车上,罗荣桓听到同自己一起工作多年的朱瑞牺牲的消息,十分悲痛。他对大家说:“朱瑞同志懂得炮兵,他亲自组建部队,训练干部,对炮兵事业是有建树的。”他又专门打电报给在通辽的后勤部政委陈沂,嘱咐他回哈尔滨协助治丧委员会正副主任张闻天、林枫料理朱瑞的丧事,安抚他的家属。为了纪念朱瑞,中央军委批准将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命名为“朱瑞炮兵学校”。

东北野战军总部的列车夜行昼停,10月2日清晨到达郑家屯[插图]以西。

正准备吃早饭的时候,值班参谋报告说,在正东方发现一架飞机。刘亚楼命令所有人员立即下车分散隐蔽。人未下完,敌机已经临空,原来是架侦察机,飞得高高的,盘旋了几圈,扫射了一阵,就飞走了。

“是不是继续前进?”作战科长尹健请示刘亚楼。

“我已经请示过‘101'[插图],他决定暂时不走,要机关人员在附近村落分散隐蔽防空。你告诉他们架好电台与军委和各纵队联络,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情况。”

此时,列车车厢已散置于几条铁道上,机关人员分散到野地里隐蔽待命。电台人员架起天线,摇动马达,报务员熟练地揿动电键,译电员紧张地翻译电报,秘书、参谋们忙碌地在司令部和几位领导人的临时办公处出出进进。

晚上10点,尹健估计可以行动了,又去请示参谋长,刘亚楼低声说:“有新情况,要等军委回电再说。”接着又补充一句,“告诉电台,注意收听军委的来电!”

有情况?什么样的重要情况致使总部指挥机关都不能前进呢?尹健十分纳闷。后来,他问刘亚楼,才知道原来电台收到一份电报,在葫芦岛,敌人新来了四个师。这份电报立即送给了林彪。本来,在酝酿南下时,林彪就迟迟下不了决心,他主要的顾虑是:一、缺粮缺油,汽车只带了从后方南下单程的汽油;二、后方运输线太长;三、怕傅作义由关内北上,锦州攻不下,大量汽车、坦克、重炮会因无汽油而撤不出来。在罗荣桓、李富春、钟赤兵等过细地安排了后勤运输后,林彪南下的决心增强了。但他一听说敌人在葫芦岛增兵四个师,担心被沈阳、锦西、葫芦岛之敌所夹击,又犹豫起来,命令暂停前进。22时,他以林、罗、刘的名义向中央军委发去特级电报:

“得到新5军及95师海运葫芦岛的消息后,本晚我们在研究情况和考虑行动问题。估计攻锦州时,守敌八个师虽战力不强,但亦须相当时间才能完全解决战斗。在战斗未解决以前,敌必在锦西葫芦岛地区留下一两个师守备。抽出54军、95师等五六个师的兵力,采取集团行动向锦州推进。我阻援部队不一定能堵住该敌,则该敌可能与守敌会合。在两锦间,敌阵地间隙不过五六十里,无隙可图。锦州如能迅速攻下,则仍以攻锦州为好,省得部队往返拖延时间。长春之敌数月来经我围困,我已收容逃兵1.8万人左右,外围战斗歼敌5000余人。估计长春守敌现约8万人,士气必甚低。我军经数月整补,数量质量均大大加强,故目前如攻长春,则较6月间准备攻长春时的把握大为增加。但须多迟延半月到二十天时间。以上两个行动方案,我们正在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

林彪签发这一电报后,攻锦部队仍按原部署继续向锦州推进,东总列车亦于深夜继续前开。

10月3日清晨,罗荣桓和刘亚楼一同去找林彪,罗荣桓建议林彪仍然执行打锦州的决定。林彪征求刘亚楼的意见,刘亚楼同意罗荣桓的建议。林彪想了一会儿,叫秘书告诉机要处,追回那份电报,但是电报已经在凌晨4点多钟发出去了。

罗荣桓建议不要等军委回电,重新表态,说明我们仍然要打锦州,林彪同意。于是三人研究后又重新写了电报。

电报说:“我们拟仍攻锦州。只要我军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歼灭锦敌的可能,至少能歼灭敌之一部或大部。目前如回头攻长春,则太费时间,即令不攻长春,该敌亦必自动突围,我能收复长春,并能歼敌一部……此次战斗目的,拟主要放在歼灭敌人上。锦州有可能在夺取之后,像开封一样[插图],两面援敌重占锦州,因我打援力量仅能迟滞敌人,而无歼灭敌人的可能。敌宁可放弃沈阳,而必保持和恢复锦州。”

这封电报于10月3日9时签发。此时,东总的列车已经到达彰武以北的冯家窝棚。军委电台收到此电报的时间是20时15分,译成电文抄送到军委负责人那里已是4日凌晨1时30分。在这以前,军委于3日17时和19时接连发来两封由毛泽东拟稿的电报,批评回师打长春的错误想法。

17时的来电说:“(一)你们应利用长春之敌尚未出动、沈阳之敌不敢单独援锦的目前紧要时机,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你们可以于攻锦州之同时,部署必要兵力于两锦交通线上,首先歼灭由锦西增援锦州之四个师,然后打下锦州。在五个月前(即4月、5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在两个月前(即7月间),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

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线之第8第9两军亦已调走,你们却又因新5军从山海关、95师从天津调至葫芦岛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二)你们指挥所现到何处?你们指挥所本应在部队运动之先(即8月初旬),即到锦州地区,早日部署攻锦。现在部队到达为时甚久,你们尚未到达。望你们迅速移至锦州前线,部署攻锦,以期迅速攻克锦州。迁延过久,你们有处于被动地位之危险。”

19时的来电说:“本日17时电发出后,我们再考虑你们的攻击方向问题,我们坚持认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除了前电所述之理由外,假定你们改变方针,打下了长春,你们下一步还是要打两锦。那时,第一,两锦敌军不但决不会减少,还可能增加一部,这样将增加你们打两锦的困难。第二,目前沈阳之敌因为有长春存在,不敢将长春置之不顾而专力援锦,你们可利用长春敌人的存在,在目前十天至二十天时间(这个时间很重要),牵制全部、至少一部分沈阳之敌。

如你们先打下长春,下一步打两锦时,不但两锦情况变得较现在更难打些,而且沈敌可能倾巢援锦,对于你们攻锦及打援的威胁将较现时为大。因此,我们不赞成你们再改计划,而认为你们应集中精力,力争于十天内攻取锦州,并集中必要力量与攻锦州同时歼灭由锦西来援之敌四至五个师。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望你们深刻计算到这一点,并望见复。”

毛泽东发出这两个批评电报后又过了5个多小时,收到了林、罗、刘重新表示攻锦决心的电报,4日晨6时又发出复电表示:“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他还指出:“你们决定以4纵和11纵全部及热河两个独立师对付锦西、葫芦岛方面之敌,以1、2、3、7、8、9共六个纵队攻锦州,以5、6、10、12共4个纵队对付沈阳援锦之敌,以9个独立师对付长春之敌,这是完全正确的。

你们这样做,方才算是把作战重点放在锦州、锦西方面,纠正了过去长时间内南北平分兵力没有重点的错误(回头打长春那更是绝大的错误想法,因为你们很快就放弃了此项想法,故在事实上未生影响)……从这件事,你们应取得两个教训:第一个教训,是你们的指挥所应先于部队移动到达所欲攻击的方向去(这一点,我们在很早就向你们指出了),由于你们没有这样做,致使你们的眼光长期受到限制;第二个教训,是在通常的情况下,必须集中主力攻击一点,而不要平分兵力。”

毛泽东还指出:“关于不应当回头攻长春的理由,不是如你们所说的‘太费时间’以及‘即令不攻长春,该敌亦必自动突围,我能收复长春,并能歼敌一部’,而是如我们昨日17时及19时两电所说的那些理由,即你们如果真的回头攻长春,你们将要犯一个大错误。就拿突围一点来说,目前该敌突围愈迟愈有利,不突围更有利。”

蒋介石为了挽救其在东北全军覆没的命运,这时飞到了沈阳,对此,毛泽东说:“蒋介石已到沈阳,不过是替丧失信心的部下打气。他讲些做些什么,你们完全不要理他,坚决按照你们3日9时电部署做去。”

毛泽东这封电报,肯定了东北解放军攻锦的决心,促进了领导思想迅速统一,坚定了各级指挥员和广大战斗员争取胜利的信心,对迅速打下锦州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前方指挥所的列车,于10月4日到达阜新。因南面铁路没有修通,指挥所人员又换乘汽车。

由于守锦州的敌人大部是滇军,为了攻锦,林彪和罗荣桓都想多了解滇军的一些情况,便在阜新发电报,叫跟随第3纵队打义县(守军也是滇军)的野司参谋处长苏静在义县以北的公路上等候前指的车队。见面后,林彪和罗荣桓先问了炮兵司令员朱瑞牺牲的情况,又问了义县敌人的战斗力和特点。苏静说:“守义县的暂20师是滇军,特点还没有完全摸得清楚。不过,看来坚守的经验不足,打野战还是蛮行的。我们发起进攻后,他们还出来打反冲击,不像蒋介石的嫡系部队那样龟缩在工事里只是死守。当然,他们每次出来都吃了亏。”

“你谈谈打义县的主要经验。下一步打锦州会用得上的。”罗荣桓说。

“这次攻打义县,第3纵队,他们在总攻之前除了让尖刀连等少数部队休整以养精蓄锐外,90%的兵力都投入近迫作业,挖交通沟、挖地道,一直挖到敌人前沿。这个经验首先产生于2纵5师,他们以95%的兵力搞近迫作业。结果发起总攻时大大减少了伤亡。部队在交通沟里运动,开阔地上见不到人,突然出现在敌人防御工事前沿,搞得敌人措手不及。”

林彪和罗荣桓对苏静的汇报都给予肯定。后来,到10月7日,林彪再次询问了苏静关于2纵和3纵近迫作业的情况,并据此发出了如何挖交通沟的电报。

10月5日,前方指挥所到达锦州西北,距锦州30余里的牤牛屯,这是一个依傍着通向锦州公路的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牤牛河由西向东穿村而过,眼下河里只有浅浅的流水,人可以一迈而过。但是有了这条河,东可以运动到公路上,西可以隐蔽进山,是一个可进可退的地方。指挥所到达后,立即架起电台,向中央军委报告了指挥所的位置。6日,收到毛泽东主席电示:“你们到锦州附近指挥甚好,但你们不应距城太近,应在距城较远之处,以电话能联络攻城兵团即妥,务求保障安全。另设攻城直接指挥所,委托适当人员,秉承你们意旨,迫近城垣指挥。”

野司的观察指挥所(即直接指挥所)设在锦州北“459”高地附近的帽儿山上。

作战科长尹健等几名干部去请刘亚楼看地形,路过罗荣桓住处的时候,被正在散步的罗荣桓叫住。

“你们什么时候去看地形?”

“马上就去。正要去请‘103'。”

“我也和你们一同去。你告诉‘103',请他问问‘101’去不去。”

罗荣桓要去看地形,把大家难住了。谁都知道,他是一个动过大手术的病人,坐一段汽车不要紧,要骑马,还要翻山越岭,他能挺得了吗?

“山太陡,路也难走,要翻过‘459’高地才能到帽儿山呢!”

“那有什么不得了?700多米的五彩山都翻过了,400多米的小山,我就不相信翻不过去!”罗荣桓笑着说。

提到“五彩山”,尹健回想起了往事。那还是1941年冬季沂蒙反“扫荡”的后期,罗荣桓率部在沂源县西南30公里的五彩山与敌人遭遇。罗荣桓率部翻过769米的五彩山,又一次胜利地打破了敌军的合击。当时他虽然患有严重的痔疮,但是身体是健壮的,还能骑马行军。

“我们是骑马去,你多少年没有骑马,大夫也不会同意的,等‘103’看了之后,再详细向你汇报可以吗?”

罗荣桓摇摇头,问大家:“你们说毛主席最近给我们的电报中,要我们接受的教训是什么?”

尹健低头想了想回答说:“一是告诉我们不要平分兵力,一定要集中主力攻击一点;二是批评我们的指挥所没有先于部队到前线。”

尹健把罗荣桓说的一番话向刘亚楼参谋长作了汇报,请示他怎么办。

“那还有什么办法!你又不是不知道他的脾气,他下了决心,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只好一起去。”刘亚楼说完,就拿起电话向林彪作了报告。林彪表示他也要去看看。

东北的10月,虽然还是秋季,却已经是凉飕飕的,幸喜万里晴空,是一个好天气。

汽车沿公路来到山下第2纵司令部驻地——老虎屯。第2纵司令员刘震、第3纵司令员韩先楚等都在那里等候。大家一面说话,一面等待乘马。恰好,第9纵队政委李中权乘车路过,他下车后,汇报了9纵最近攻打锦州外围的战斗情况。罗荣桓问了他们执行政策和战场纪律情况后说:“我过去批评过几个纵队,也包括你们9纵,在作战中执行城市政策不好。在辽南新区,有的部队纪律很坏,走到哪里,就把哪里搞光。”

“你提出批评后,我们回去就开会进行了检查。主要是我们政策观点不强,当时只考虑搞些东西解决部队御寒问题,没有注意掌握城市政策。我们诚心地接受了批评,决心以此为动力,力争打好翻身仗。这次打锦州外围的战斗,打得顽强、机智,战术动作也有进步,战斗情绪也很好,没有发生过违反纪律的事情。”

“那就很好,大的战斗还在后头,你们将来攻打锦州时,要争取当执行城市政策和战场纪律的模范。”罗荣桓满意地对李中权说。

不久,乘马到了,林彪、罗荣桓一行立即纵身上马。在前面带路的干部不敢急驰,只松辔缓行。出乎大家意料,罗荣桓神态自如,毫无倦意,一边走,一边同林彪聊天。到了帽儿山下,马也上不去了,林彪、罗荣桓在大家搀扶下攀上了帽儿山。罗荣桓骋目远望,只见近处几道矮丘起伏,远处便是锦州城,几座烟筒成为明显的目标,他高兴地说:“这儿很好,锦州北部及周围主要高地都一目了然。”然后从警卫员手中接过望远镜,仔细观察锦州周围的地形和敌人的城北工事。

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一面听参谋人员汇报,一面对照地图,用望远镜仔细地观察。

参谋人员汇报完毕,林、罗、刘便在阵地上简单议论了一下,认为原来的部署可以基本不变,只需做个别调整。

“攻城部队战前准备怎么样了?主攻各纵战斗情绪如何?有没有把握?”罗荣桓回过头来对着刘亚楼说。

“攻城准备都在积极地进行,部队情绪很高,攻下锦州城有信心。我们已把攻击义县挖交通沟的经验通报了各纵,为了减少伤亡,要求总攻锦州的部队进入阵地后,抓紧挖交通沟。”

林彪的担忧也不是没来由的。10月2日,蒋介石飞到沈阳,发现解放军要打锦州,深知这一招厉害。于是,决定挖肉补疮,从山东、华北抽调七个师,加上在锦州葫芦岛的四个师,拼凑一个“东进兵团”,由其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以在沈阳的十一个师和三个骑兵师,组成一个“西进兵团”,由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指挥,准备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由于“西进兵团”远在沈阳,有第5、第6、第10等三个纵队牵制,林彪并不担心。但他对近在咫尺的“东进兵团”这一桌新到的“客人”颇为担心。

“第4纵队在这两天已先后到达塔山地区,已命令他们在打渔山、塔山、白台山部署顽强的攻势防御,现正在积极地构筑工事。那里还有第11纵队,配合4纵防堵。一共两个纵队及两个独立师阻挡敌人,保证我们攻克锦州。我看是没有问题。再说还有总预备队第1纵队摆在高桥,随时可以增援。”刘亚楼用坚定的口气回答。

这时,在他们左侧的炮兵阵地上升起了敌机空袭的信号弹,接着几架战斗机护卫着一群轰炸机到了,绕了一圈后就开始投弹。解放军的高射炮群立即还击。顿时,在万里晴空,升起一簇簇白蘑菇。高射炮的猛烈炮火迫使敌机不敢俯冲投弹。同时,向城里空投物资的运输机也因受炮火威胁,不敢低飞,高高地就扔下东西。不少降落伞悠悠地飘到了解放军的阵地上,一位警卫员高兴地说:“运输大队长又派飞机给我们送东西来了。”

突然一架敌机向帽儿山窜来,高高地便扔下一颗炸弹,震得大地抖动,土石崩飞。烟尘散开后,罗荣桓仍拿着望远镜瞭望城北敌人重点设防的几个据点。参谋人员都劝林彪、罗荣桓等离开阵地,林彪答应道:“好,我们走吧,具体部署回去再研究。”

离开壕沟后,罗荣桓一面走,一面对参谋们嘱咐道:“你们在山上是很辛苦的,要注意轮流休息,有什么情况,要随时报告。”

回到牤牛屯,野司召开了军事会议,拟订了总攻锦州和打援的具体作战方案。由于在锦州北部,解放军所占地势好,利于发挥火力,确定以城北为主要突击重点。城北主攻方向因为有配水池、化工厂两个坚固外围据点,除第2、第3两个纵队负责外,再把6纵的“攻坚老虎”第17师作为预备队,归3纵指挥。炮兵的主力、坦克营全部放在城北支援主要突击方向。7纵、9纵仍由城南向北,配合由北部攻城的2纵、3纵夹击敌人。

8纵由东向西突击。攻入城区后,先将敌人分割包围,再逐个歼灭。阻敌援兵的部队,由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指挥,部署是:4纵、11纵及热河两个独立师位于打渔山、塔山和虹螺岘一线,阻击葫芦岛和锦西方向的援敌;热河独立8师在山海关地区佯动,牵制关内敌人;5纵、10纵、6纵(缺17师)、1纵之第3师、内蒙古军区骑1师和辽南独立第2师,位于新民以西和以北地区,阻击由沈阳出援的廖耀湘兵团。1纵(缺第3师)位于锦州和塔山之间的高桥,作为战役总预备队,既可北攻锦州,也可南援塔山。

蒋介石在葫芦岛这个视如救命稻草的弹丸之地,竟摆了9个师的兵力,并且还准备从山东再海运两个师来。这样,阻击部队将以8个师对付有海空炮火支援的11个师,任务十分艰巨。塔山一线是防线中最敏感的地方,扼守此线的是第4纵队。这个部队原是胶东部队,到东北后打了许多胜仗,但像这样死守阵地的硬仗还打得不多。

为了打好对保证攻击锦州有决定意义的塔山阵地防御战,罗荣桓把苏静找来,开门见山地说:“苏静同志,决定派你去4纵,那里将有一场恶战。4纵、11纵和两个独立师的任务就是把敌人隔在塔山以南,以便保证我们能够顺利攻下锦州。你给吴克华和莫文骅说清楚,4纵的任务可能更艰巨。你的任务是给他们当参谋、出主意,协助他们指挥部队坚决死守塔山。要不怕牺牲,不惜代价,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总部的战略意图你是清楚的,但部队一时不一定能理解得了。你要向指挥员多次、反复解释总部的意图,一定要顶住敌人,顶住了就是胜利。”

10月10日,苏静抵达4纵,听取了吴克华司令员和莫文骅政委的情况介绍后,发电报告林、罗、刘:“4纵对守塔山决心很大,部队急需大量手榴弹。”林、罗、刘立即命令从直属部队抽调一部分手榴弹给4纵济急,同时叫后方迅速补给。

在锦州总攻前,罗荣桓和谭政召集纵队政委、政治部主任开了战前政治工作会议,传达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关于辽沈战役的战略方针和作战部署,要求各部队深入动员,开展立功运动,做好战时政治工作,保证战争胜利。并要求打下锦州后严格执行城市政策和入城纪律,一切缴获要归公。罗荣桓指着院子里结着累累果实的苹果树说:“要教育部队保证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无论挂在树上的、收获在家里的、掉在地上的,都不要吃,这一条纪律,要坚决做到。”

他还专程到8纵传达了毛泽东“军令应加严”的指示。

前指到达牤牛屯后,得悉这个纵队除延误封锁锦州西郊机场的时机外,最近又发生了战斗中一度丢失阵地而没有及时报告的事件。

林彪大发脾气。刘亚楼也生气地说:“锦州的西郊机场能够使用,东郊机场已不能使用,敌机又正在西郊机场空运,这还要请示吗?应该通报批评!”

罗荣桓听了两人的话,冷静地说:“从这两件事来看,问题确实严重。毛主席的批评和指示,我们应该认真执行,不然就会影响整个锦州作战任务。不过,我们应该去亲自检查一下。”

“‘101’不能离开指挥所,我去吧。”刘亚楼说。

“你那个急性子,会同人家吵起来的,还是我去一趟吧,同时也检查一下他们的准备工作。部队出了差错,也不能光是简单地批评下面,还应该从我们自己身上找找缺点。”说到这里,罗荣桓停顿了一下,“敌人空运的飞机在西郊机场起落,他们还来电请示,这固然不对。但我们司令部下达命令时如果详尽一点,明确指出是封锁西郊机场,不是就不会出现这一差错了吗?上次冬季攻势中,开原敌人的第130师向西出扰时,我们把特级电报发成A级,结果耽误了第2师的行动,这能光责怪2师吗?司令部起草战斗文书,也要从这件事上吸取教训。”

当夜,罗荣桓就带上秘书人员乘吉普车离开牤牛屯,路上适遇炮纵进入阵地,汽车拖带的大炮塞满了公路,行进困难,40里的路程几乎跑了一宿。大战迫近,时间非常宝贵,罗荣桓说:“早知如此,还不如骑马。”

罗荣桓在这个纵队住了两天一夜,听了汇报,仔细检查了作战方案,找纵队司令员和政委谈了话。谈话中,罗荣桓首先表扬他们在扫清锦州外围战斗中打得不错,取得了初步胜利,为攻城创造了条件,然后说:“从丢失阵地不及时报告和封锁机场耽误两天这两件事,你们应当很好地吸取教训。你们也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了,丢失阵地已经不对了,不及时报告更是错误。你们想夺回阵地再报告,这怎么能行?战争中情况瞬息万变,拖延了时间会贻误战机,影响整个战局的。野司的命令虽然没有指明封锁哪个机场,可是你们为什么不动脑筋想一想?封锁机场的目的就是阻止敌人的空援,当然是要封锁那个能使用的机场。即使你们不晓得哪个机场能使用,也应先行动起来嘛!毛主席来电专门批评了这件事,指出‘大军作战,军令应加严’。这不是件小事,你们要作深刻检查。”

最后,罗荣桓鼓励他们争取在攻锦州战斗中同兄弟部队密切协同,打好这关键性的一仗。纵队领导表示接受批评,作了检查。罗荣桓离开这一纵队后,还准备去第1纵队,但总部催他,只好回去了。这时战事已日趋激烈。国民党的“东进兵团”从10月10日起,便展开了三至五个师的兵力,在大炮、飞机及军舰炮火的掩护下,连日猛犯锦州西南40公里的塔山。由沈阳出动的廖耀湘“西进兵团”,也于10月11日到13日先后进占了彰武及新立屯以东一线地区,将东北解放军由通辽经彰武到阜新、义县的后方供应线截断。为了保证前方“人不缺粮、枪不缺弹”,东北局、东北人民政府动员大批民工用骆驼、骡马驮载粮食、弹药,由宣传部长肖向荣带队,从通辽通过沙漠地区绕道运往前方。

对于廖兵团占领彰武,中共中央军委在10月12日来电指出,这表示卫立煌想用取巧方法引我回援,借此以解锦州之围,“只要你们能于一星期内攻克锦州,则该敌无论如何是不能迫近锦州的。锦州一克,该敌又必立即后撤”。[插图]在蒋介石的严厉监督下,卫立煌不得不采取取巧的办法,想“围魏救赵”,但是他攻彰武,并非解放军之所必救,他这一招也就落了空。

阻击国民党“东进兵团”的塔山阻击战,连续进行了7天7夜。蒋介石对进攻塔山、打开援锦的通路十分重视,曾于10月6日亲临葫芦岛进行部署。为了夺取塔山,国民党军队在督战队驱赶下,成连成营,包括用“军官团”“敢死队”的名义,轮番向解放军8公里宽的阵地冲击。从飞机上扔下的炸弹,从军舰上和滩头阵地发射的炮弹,几十分钟内就倾泻了几千发,土炸松了好几尺,地表工事全被摧毁。一批敌人被打倒,另一批又冲上来。在许多阵地上,指战员们同敌人进行了激烈的白刃格斗。前沿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敌人遗尸6000余具,始终未能前进一步。

从10月9日起,各攻城部队便开始了扫清锦州外围敌人据点的战斗。经过逐一激烈争夺,到13日,攻城各部全部扫清了包括被国民党吹嘘为“第二凡尔登”的配水池等外围阵地。

塔山阻击战进行到第四天,10月14日,总攻锦州开始。上午10时,炮火准备。几百门大炮同时怒吼,一时间地动山摇,惊心动魄,这是解放军第一次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使用如此大量而又密集的炮火。它既标志着解放军的战斗力空前提高,也是对为解放军的炮兵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不久前牺牲的炮兵司令员朱瑞和成千上万为新中国的建立流尽了鲜血的先烈的最好的悼念。在炮火覆盖下,守军阵地成为一片火海和废墟。攻城部队利用交通壕的掩护,迅速向前运动。11时,各突击队发起冲击,迅速撕开突破口,迂回穿插,分割包围,到15日拂晓,各攻城部队先后在中央大街、白云公园、中央银行、邮局等地会师。残敌退入老城负隅顽抗,解放军乘胜追击。18时,结束战斗。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12万人,生俘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以下9万余人。

在牤牛屯,林彪和罗荣桓接见了范汉杰。当林、罗询问范对此战看法时,范沮丧地说:“打锦州这一招,非雄才大略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锦州好比是一根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扁担断了。”他又说,“贵军炮火猛烈,出乎意料,我们的炮火全被压制住了。贵军近迫挖壕作业很熟练,我们在地面上看不到部队运动,无法实施阻击。贵军冲起锋来,实难抵挡。”

9月16日,蒋介石乘飞机又一次来到葫芦岛。当他得知锦州已失、范汉杰下落不明后,气急败坏地要枪毙负责攻打塔山的国民党第54军军长,并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不是黄埔生,你是蝗虫,你是蝗虫!”他要求部下继续攻打塔山。但是,将不用命,他们看到援锦无望,逐渐停止进攻。林彪和罗荣桓将苏静召回牤牛屯,让他汇报4纵扼守塔山的战况。林、罗、刘听完苏静的汇报,都很兴奋,称赞4纵打得很好,胜利之大出乎预料。罗荣桓高兴地说:“塔山这个仗,锦州这个仗,的确带有一定的冒险性。

因为打到了敌人真正的要害处,敌人必然要垂死挣扎,集中其一切可能出动的兵力与我决战。我们在历史上还没有打过这么大的仗,任务是光荣而又艰巨,胜利是来之不易啊!好在战前部队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新式整军运动和大练兵,打了个好基础,它的威力在这次战斗中充分体现出来了。”

部队进城后,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入城纪律守则》,城内私人工商业及公共机关受到保护。被俘官兵的私人财物包括高级军官的黄金、银元、首饰等分文未动。某部驻扎住在苹果园,正值苹果熟透,树上硕果累累,地上也有坠落的苹果,战士们每吃一个苹果,一时传为佳话。毛泽东后来曾称赞道:“在这个问题上,战士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们的纪律就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面。”

但是,少数单位仍有违反纪律的现象,对缴获的物资私自留下,不愿上交。

战火刚停,罗荣桓就进城视察。当时还没有来得及打扫战场,锦州城内到处是敌人的尸体,还有不少没有爆炸的炮弹和敌人埋下的地雷,很不安全。刘亚楼几次对罗荣桓进行劝阻,罗荣桓还是去了。视察中,他发现有些步兵部队收集了很多坦克零件和器材,自己用不上,又不肯上交,非常生气地说:“《入城守则》已有明确规定,打锦州一开始我们就指出‘战斗当前,缴获不争’,怎么还这样做呢?”他立即口述一个命令,叫陪同视察的尹健记录下来:“凡一切机关、部队所看管的坦克、装甲车及附属零件、武器等,应立即交战车团接收,不得有误。此令锦州各机关部队。”

他立即口述一个命令,叫陪同视察的尹健记录下来:“凡一切机关、部队所看管的坦克、装甲车及附属零件、武器等,应立即交战车团接收,不得有误。此令锦州各机关部队。”

这份命令是在锦州市一条大街上,垫在公文包上写的。尹健说:“我的字写得不好,歪歪扭扭的,等打印后再发吧!”

“这是战时,不能用平时那样的机关作风办事,那样会误事的。你用‘一〇一’、我和‘一〇三’的名义马上发下去!”

这个命令的原件,至今还在军事博物馆陈列着。

锦州一解放,东北敌人全线动摇。在长春,17日,军长曾泽生率第60军起义。19日晨,新7军军长李鸿同东北解放军达成投降协议。上午10时,解放军入城。21日凌晨,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自动放下武器,长春解放,歼敌10万。与此同时,蒋介石再次飞到沈阳,继续策划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与锦西、葫芦岛的“东进兵团”,东西对进,要重占锦州;并令第52军占营口,准备接应东北残敌撤退。东北解放军决定,除留两个纵队继续在塔山阻击“东进兵团”外,其余部队立即北上,准备在野战中歼灭廖耀湘的“西进兵团”。

为此,10月20日,罗荣桓授意野战军政治部起草了《全歼东北敌人的政治动员令》,要求各部树立连续打大胜仗,“一口气吃掉敌人七八个师至十数个师,一次俘虏敌人七八万至十数万”的雄心,“以勇猛果敢、前赴后继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疲劳的精神,争取大胜,争取全歼东北蒋匪军,解放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10月21日,第10纵队和第1纵队第3师转移到黑山、打虎山一线,构筑工事,准备阻击西窜的廖耀湘兵团,同时5纵、6纵由阜新、彰武地区南下,切断廖部退回沈阳之路,以掩护从锦州前线北进的主力部队多路展开,将廖耀湘兵团合围。23日,黑山阻击战打响,揭开了解放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团围歼战——辽西会战的序幕。敌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成营、成团地轮番向黑山猛扑。10纵和1纵3师以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英勇顽强,浴血奋战。

25日,从锦州前线赶来的解放军各个纵队完成了对廖耀湘兵团的合围。翌日,蒋介石看到廖兵团突围无望,在日记中写道:“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插图]至28日拂晓,廖兵团10余万人包括国民党的主力新1军、新6军和新3军、第71军、第49军悉数就歼,廖耀湘被俘。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五丧其二[插图]。11月2日,沈阳守军13万余人被歼,沈阳解放。与此同时,收复营口,歼敌1.4万人,还有万余人乘船逃脱。至此,辽沈战役胜利结束。11月9日,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于是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武装力量的战略预备队,随时待命进关。

辽沈战役结束后,野司总部迁至沈阳。罗荣桓召集几位工作人员起草给党中央、毛主席的《九、十两月份作战情况综合报告》。报告涉及了林彪对打锦州犹豫的问题,口气十分婉转,报告说:“……后由蒋介石飞沈亲自指挥,从华北抽调独95师、62军全部、92军之21师陆续经海运葫芦岛登陆,加上锦葫原有之4个师共计9个师,企图由锦西向北驰援锦州,这曾使我们攻击锦州之决心一度发生顾虑。但这一过程共两三小时即确定仍坚持原来之决心不变……”

报告稿刚起草好,恰巧林彪进了屋。罗荣桓将报告稿递给他看后,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说:“这一段,写我们在打锦州问题上曾一度有顾虑,很快就纠正了,你看怎么样?”

林彪正因辽沈战役的胜利而兴高采烈,听了罗荣桓的话,又看了看罗所指的那段文字,一声不吭,把稿子往桌上一放,转身走了。后来,这份综合报告以“林、罗、刘”的名义,于11月8日签发上报。

这份报告是一个历史见证,证明罗荣桓在打不打锦州这个重要问题上是坚持原则的。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深刻领会,他的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都给当时知道此事的干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