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世界旗下深度资讯平台“全现在”专稿,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作者丨香猫记

最近上映的电影《乔乔的异想世界》(Jojo Rabbit)是今年的奥斯卡提名作品,虽然最终没能斩获大奖,却在国内外都收获了不错的口碑,也引发了诸多讨论。

该片以二战期间一位普通男孩乔乔为主角,他和母亲生活在在纳粹德国,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渴望加入希特勒青年团。乔乔本来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却被其他同学排挤,于是他在脑海想象出了一个颠覆版的希特勒,这个希特勒有魅力、傻傻的、天真可爱,是他的朋友,帮助他应付生活中的困境。但是,乔乔的母亲秘密地为抵抗军工作,还偷偷收留了一个犹太女孩,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由此引发一系列充满童趣却让人深思的事件。

《乔乔的异想世界》看上去是一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但它的内核却反思了蔓延在全世界的极端思想是如何形成的。随着国际局势和地缘政治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极端思想都有抬头的倾向。极端思想是如何被植入少年脑海的?《乔乔的异想世界》给出了相对温和但不乏洞见的思考。

“乔乔兔”:极权统治下的“天真”

乔乔的异想世界摘抄(乔乔的异想世界)(1)

《乔乔的异想世界》剧照

作为一部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乔乔的异想世界》没有一般作品的沉重和激烈,导演塔伊加·维迪提(Taika Waititi)为这部电影赋予了童话和奇幻色彩,让乔乔的遭遇显得不那么让人绝望。

可是,如果仔细考察这个故事,作为一代孩子的缩影,乔乔的命运可谓多舛,父亲被送上了战场,母亲被纳粹绞杀,他所相信的一切在德国战败后都不复存在,还可能要面对之后漫长的柏林墙时期……

导演没有把乔乔的故事拍成一个德国人们在纳粹统治下的苦难史。它也不是一部《安妮日记》式的犹太人受难史,而是关注那些在大历史中最容易被人遗忘的孩子,表达出对极权制度和意识形态狂热的别样思考。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Jojo Rabbit,其实是主角乔乔在学校的外号。在青年团,乔乔被要求杀死一只兔子,而他最终选择放走了无辜的小生命,乔乔因此一直被同学嘲笑和欺负。父亲不在身边的乔乔,把希特勒当做自己最好的伙伴,幻想着可以抓住几个犹太人。对于此时的乔乔来说,兔子是具体可感的生命,因此不忍心;而“犹太人”,仅仅是一个概念。随后,他发现了躲在家里的犹太女孩艾尔莎,并“爱上”了对方,乔乔就逐渐地承担了保守秘密和保护女孩的责任。

电影用了不少笔墨表现乔乔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不同处境:凶恶的学长、粗俗的校工和凶残党卫军。在希特勒阴影笼罩下的时代中,每个人都似乎在热火朝天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但人性的光辉却从未泯灭:他不是真的相信纳粹,而是在整个社会思潮中被裹挟进去的。

乔乔的异想世界摘抄(乔乔的异想世界)(2)

艾尔莎和乔乔

幻想与现实交织的政治童话

《乔乔的异想世界》突出的是一个孩子在极端环境下的想象世界,因为无法理解日常的荒诞,无法对抗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暴力,他于是退回到了自己构建的精神世界。

希特勒的形象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亮点,他是一个完全被解构的历史形象。在可爱的乔乔这里,这个形象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缺席的父亲。也是这位希特勒承担了这部电影不少笑料,具有犹太血统的导演亲自扮演了这个角色,可以说戏里戏外都制造了嘲讽。乔乔按照孩子的想象重新理解了国家的“元首”,因此这位希特勒总是说出一些幼稚而空洞的话。

乔乔和希特勒的对话揭示了第三帝国的荒诞性:民众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一个只会呼喊口号的“幻象”。虚幻的偶像重复着极端的话语,重复无数次后渐渐成为人们奉为圭臬的“真理”。可以说,可怜的乔乔在洗脑教育中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他被分裂成两个部分:妈妈在身边的真实世界和希特勒存在的幻想世界。这两个世界在不停地交锋,乔乔一会儿相信爱的力量,一会儿又相信权力的召唤。

值得庆幸的是,乔乔有一个异于常人的母亲,这位看上去柔弱的女性却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她教会了乔乔用爱来对抗世界的冷酷。电影选择用视觉化来呈现乔乔的变化,当遇见了美丽的犹太女孩后,乔乔开始有了发自内心的痛苦和快乐。当他第一次看见母亲之外的异性梳妆,感受到一种真正的美丽,他的肚子里居然涌出了一群蝴蝶。

乔乔的异想世界摘抄(乔乔的异想世界)(3)

母亲没有强迫乔乔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在那样一个人人自危的时代,她这么做也是对孩子的保护。她将餐桌比作中立国瑞士,“你相信你的,我相信我的”。相较于严苛的学校,家庭的氛围是宽容而自由的。乔乔虽然盲目相信纳粹,却没有揭发任何人。

随着人性的复苏,乔乔和自己的“朋友”希特勒渐行渐远,他渐渐感觉在家里这座“乌托邦”小屋里感受到的才是自己的避风港,而外部世界则越发陷入疯狂的漩涡。乔乔亲眼看见母亲被吊死在市中心,看见自己的老师和同学陷入战争的漩涡中,他的信仰彻底崩塌了。

艾尔莎一句话戳中他:“乔乔,你不是一个纳粹,你不过是个穿着纳粹制服的十岁男孩。”

乔乔的异想世界摘抄(乔乔的异想世界)(4)

乔乔和同学

童话与历史:乔乔的遭遇或许并不遥远

《乔乔的异想世界》的故事似乎是荒诞的,但其中的很多细节却完全符合历史真实。片中希特勒所说的“幼稚”演说也并非完全是虚构的。他不止一次警告乔乔要为国争光,时刻准备牺牲和“敌人”战斗,都是当时纳粹德国常见的宣传话术。

在《当权的第三帝国》中,历史学家理查德·J.埃文斯对这种政治话术进行了分析:政治的美学化制造了一种幻象,让人以为社会、经济以及民族向题能够用意志行为立马解决。它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德国残酷的生活现实中移开。其实30年代初德国仍然在忍受严酷的经济危机。但是通过这种美学化,人们的目光转向想象和理想中的世界,对政府及其政策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一种生活在新世界的感觉油然而生。

最为可怕的是,第三帝国的教育展现出一种强烈的“反智主义”倾向。《乔乔的异想世界》中孩子们在学校里不但进行着大量军事训练。学校还要求他们烧毁书籍。正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乔乔开始怀疑眼前的一切,但他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却时刻提防着这种象征着“脆弱”的怀疑。

在谈论纳粹的教育时,埃文斯曾引用一位社民党观察家用激烈语言所描述的1934年末学校状况:那个时期的教育事业已经剩下一个空壳,但“上面的人随心所欲地摧毁一切。他们根本不关心适当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自由。他们只负责向学校塞任务,欺负学校,指定教学方法,绞尽脑汁地限制教学材料。没有自由探索,有的只是对老师学生的密切监视。”

这样的教育,是希特勒上台后就有意经营的结果。希特勒的教育部长伯恩哈德·鲁斯特就曾认为,取得政权只是纳粹事业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得以从此启动一个用教育改变人民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使得人民的全部生活(total life)都按照国家社会主义的哲学得以重新塑造”。这套机制打造出所谓的新“德国人”,他们也成为侵略战争的牺牲品。电影中的乔乔和他的伙伴们,就是其中的一员。

乔乔的异想世界摘抄(乔乔的异想世界)(5)

第三帝国对青少年的洗脑教育深入到全国范围,深刻介入了一代人的生命历程之中,而这种统治术却不止在德国。学者徐贲在《纳粹德国的党国主义教育》一文中就曾指出类似的“青年运动”造成了机械而盲目的崇拜,非理性地制造出很多“热血青年”,从而导致一历史事件的悲剧。

徐贲的担心并不是孤例,二战后,德国从政府到民众,从学界到政界,无不持续反思这段历史。2008年,一部德国电影《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讨论。该片以一个当代校园实验为契机,再次带领观众进入纳粹介入学校教育的恐怖现场。

乔乔的异想世界摘抄(乔乔的异想世界)(6)

电影《浪潮》

该片讲述了高中老师文格尔为学生讲授课程的时候,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这群孩子从最初的不服从到全情投入,不知不觉陷入了这个叫做“浪潮”的组织。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在同其他班级的一次群体斗殴中,文格尔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宣布实验结束。但却刺激到一名狂热的学生因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同学后持枪自尽。

这个故事并非虚构,而是根据1967年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事件改编。在加州的一所高中,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领悟什么是法西斯和极权制造了一场教学实验,用十分严苛的方式管理学生,一边灌输集体主义,一边鼓励他们互相告发。结果,这群孩子居然穿上制服,互相监督,很快成为了一个“纪律严明”的团体。

近年来,右翼极端势力抬头,新纳粹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一股势力,甚至渗透进一些国家组织。据德国《世界报》报道,今年8月1日,由于涉嫌遭新纳粹势力渗透,德国国防部就要求就地解散特种部队KSK的第二连队。

这些发生在当代的故事和《乔乔的异想世界》遥相呼应,似乎是一个对人类的警醒。个人和国家,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电影艺术没有给出既定的答案,而是展现出一桩桩令人惊奇的事件,让观众自己进行思考。有趣的是,它们都以一些细节展现社会的整体状况:制服、告密、集体主义、铿锵口号和泛仇恨言论。年轻人的热忱被一种集体无意识裹挟,他们的单纯和善良演变为一种暴力行动。

唯一让人感到一些安慰的是,电影毕竟不是现实,而这些揭示问题的作品内核的深处依然保持着对人类的信心。在《乔乔的异想世界》最后,德国战败,乔乔和艾尔莎走出房间一起沐浴在阳光下,此时响起大卫·鲍伊的名曲《Heroes》,歌词翻译成中文可以理解为:翻越高墙的我们,哪怕只有一天,也可以是英雄……

搜索关注公众号“全现在”,朋友圈的世界也会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