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防病治病、趋利避害的中医理论典籍,它独特的养生防病理论,仍然是今日防养生防病、健康长寿的宝典。

《黄帝内经》强调人体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健康长寿的关键是,随和、制怒、静心为一体。

60岁后想长寿不做五件事,六十岁后随和制怒(1)

~1~

随和,顺天地之自然,志闲而少欲,健康长寿之本。

《黄帝内经》:“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应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就能随心愿满足自己的愿望。

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中年以后脱离官场,逍遥随和游山玩水40余年之久,70岁还从安徽、江西、广西、广东、湖南游了一大圈。

途经黄山、庐山、罗浮山、桂林、洞庭湖,一路寻幽访景;回家后踌躇满志写下了:“自觉山水胆足夸,年赴七十走天涯;公然一万三千里,听水听风笑到家”

袁枚80岁时,仍然能徒步登山且步履稳健;清代学者为他八十大寿写了两句贺词:“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由于他心态随和,乐观无忧,使他在那个年代高寿82岁。

60岁后想长寿不做五件事,六十岁后随和制怒(2)

~2~

制怒,顺人事之自然,制怒而守气,健康长寿之道。

《黄帝内经》:“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亦;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在发怒时会使肝气上逆,血也随之上逆行,导致脾胃消化功能减弱;大怒可以使人运行紊乱,使血气上瘀头部,从而使人昏厥。

我国古人历来有通过抑怒养生而长寿的传统,应该值得我们学习。例如:《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期魏国邺令西门豹性格暴躁,他就用手抚之良久,脾气就消化了。

韩愈在《送高闲人序》中记载:唐代文人张发爱写字,但非练字,而是消遣;每遇不平之事气从衷来,立即写字散气;韩愈赞曰:此法简单有效。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赏花以破怒”,是他的养生制怒之道;陆游一生坎坷,但他平时爱种花、赏花,每身处逆境,为排解心中愁怒就去赏花,“放翁年来百事情,惟见梅花愁欲破。”

60岁后想长寿不做五件事,六十岁后随和制怒(3)

~3~

静心,顺人生之自然,心静如水,健康长寿之根。

《黄帝内经》:“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者心动,心动者五脏六腑皆揺;志意和者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心是五脏六腑主宰者,心脏坚固者,忧愁等邪气就容纳不下了;心态专注,心静如水,灵魂不散,就不会发怒,五脏六腑就不受损,就可长寿。

古人保持心静的秘诀而长寿的例子也很多,如老子的长寿得益于他“清静无为,归真返璞,顺其自然”的长寿诀;庄子长寿秘诀:“静则制怒,静则除烦,静则除热,静则意定,静则养生。”

唐太宗李世民养生诀:“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少杯不乱性,忍让免财伤”;清朝乾隆皇帝活了88岁,得益于他的42字养生法:“齿常叩,耳常弹,津常咽,鼻常揉,腿常运,面常擦,足常摩,腹常旋,腰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语,色勿迷。”

百余岁辛亥老人喻育之的三字养生诀:“夙兴跑,夜寐早;晨半饱,午餐好,晚餐少;读读书,看看报,常笑笑,莫烦恼;勤为宝,恒常要;忙到老,乃寿考。”

60岁后想长寿不做五件事,六十岁后随和制怒(4)

作者:智慧小石头 感谢阅读 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