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战役,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古代历史战争大全?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古代历史战争大全(古代史热门专题)

古代历史战争大全

主要战役

三代时期

涿鹿之战: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最终蚩尤被杀,东方的夷人也归顺了黄帝。

阪泉之战:黄帝灭蚩尤后,与炎帝争夺诸部落的领导权,大战于“阪泉之野”,相传先后在阪泉三次大战。黄帝获得最后的胜利,成为诸夏的首领。

鸣条之役:鸣条之役是成汤灭夏的决战,桀败亡。

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武王即位以后,商王忙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其后,纣王无道,陷于孤立状态,武王认为灭商时机已到。前1046年,武王联合诸侯、方国势力,在牧野(河南淇县南)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争霸的顺序:

①齐桓公首霸: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被曹刿的“彼竭我盈”战术击溃;前658年管仲改革,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利用周王室的正统地位,团结诸侯,共同抵抗威胁中原的楚国和戎狄;前656年,齐楚“召陵之盟”,楚在实际上承认齐的霸主地位;前651年葵丘会盟:商定各国共同遵守的规约,齐国霸主地位得到周王室的承认。

②晋楚争霸:前638年,宋楚泓之战,楚胜;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晋军胜,晋文公践土会盟:周襄王封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确立中原霸主地位;前606年,楚庄王问鼎中原;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大败;前597年,晋楚鄢陵之战,楚国败退,晋楚争霸进入尾声。

③晋楚争霸初期,宋襄公图霸未成: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惨败;秦穆公称霸西戎:前627年,秦晋殽之战,秦败,东进受挫。

④宋发起两次弭兵之会:前579年,华元发起(前575年被打破:晋楚鄢陵之战);前546年,向戌发起。会上确立晋楚共为霸主地位,规定小国要对晋楚同样纳贡,齐、秦大国分别与晋、楚联盟。至此晋楚平分霸权,黄河流域的争霸战争基本告一段落, 中原战事减少,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④吴越争霸:春秋时代争霸的尾声。前482年,吴王夫差黄池会盟;前472年,越王勾践徐州会盟。

⑤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春秋争霸战争旷日持久,中小国家和广大人民深受其苦,但是,争霸战争沉重打击了西周以来的贵族统治体系,小国的兼并换来区域性的统一,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奠定基础;争霸战争加速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促使各国开始内政改革;时代造就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领袖人物;促进了民族融合。

葵丘会盟:前651年,齐国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齐国在葵丘大会诸侯,周天子也派人参加。商定各国共同遵守的规约。由此齐国的霸主地位形成,并得到周王室的承认,成为中原首位霸主。

城濮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之间发生的一次争霸战争。前632年,楚国北上围攻宋国,宋求救于晋,晋文公率军救宋。为避楚军锋芒,晋军主动退避三舍至城濮。晋文公会同宋、齐、秦等国军队大破楚军。此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确立起霸主地位。

战国争霸的顺序

①魏首霸中原:前344年,魏在大梁附近的逢泽发起并主持了“逢泽之会”,率12诸侯觐见天子,成为盟主;

②齐秦对峙:齐魏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魏败;齐魏马陵之战,魏败,从此一蹶不振;前334年,齐魏徐州相王,魏霸权彻底丧失。随着魏的衰落,秦国崛起,齐、秦对峙局面形成。

③合纵连横:合纵:合众弱攻一强;连横:事一强攻众弱。 战国后期则发展为:六国联合抗秦即为合纵,六国分别投靠秦国即为连横。

④远交近攻:秦、赵长平之战。

合纵连横:战国中后期秦国与关东六国的外交军事政策。起初,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是事一强攻众弱。到战国后期,则为六国联合抗秦即为合纵,六国分别投靠秦国是为连横。合纵政策并没有削弱秦国,秦通过连横政策增强了实力。

远交近攻:战国时期秦国范雎提出的兼并战争策略。前266年,秦昭王用范雎为相,并采之“远交近攻”策略,即远交齐楚,近攻三晋。这样既能破坏六国合纵,又能巩固所攻占的土地。此策对秦统一六国有深远意义。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是前207年项羽率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歼灭秦军的一次战役,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项羽在战争中,破釜沉舟,军队只携带三天的口粮,以决死一战,最终大破秦军。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最激烈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场战斗,此役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秦王朝军队的有生力量,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推翻秦王朝统治奠定了基础。

楚汉战争

①前207年,项羽消灭秦军主力后进驻鸿门。刘邦因寡不敌众,遂采用张良的计策,亲自到鸿门拜见项羽以求和。项羽于是设宴款待刘邦以借机杀死刘邦。刘邦与之周旋后,伺机逃脱,此即为“鸿门宴”,是刘邦、项羽军事对抗的开始。

②秦亡后,刘邦、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而爆发了持续四年的战争,即“楚汉战争”,前203年,项羽兵败自杀,次年刘邦

称帝。

白登之围:前200年(汉高帝七年)匈奴兵围马邑(今山西朔县),南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刘邦亲率大军出击,至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遇伏被困,不得已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开汉、匈和亲之先例。汉朝以公主嫁单于,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匈奴贸易。

汉武帝反击匈奴的三次战役

①前127年,河南战役:卫青出云中,大败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置朔方、 五原郡。

②前121年,河西战役:霍去病出陇西,入匈奴千余里,大获全胜,夺得祁连山和河西走廊,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

③前119年,漠北战役:卫青、霍去病分东西两路北进,全歼匈奴主力,匈奴北徙漠北,基本解除匈奴对西汉北边的威胁。汉东自朔方,西至令居,以六十万吏卒屯田,加强防守。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为争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东汉末年,军阀混乱,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199年,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率精兵十万南下攻许,企图一举消灭曹操。当时曹操兵少将寡,率主力2万北上迎敌。200年,双方相持在官渡。曹操采取夜袭乌巢的计策,火烧袁绍军队粮草。袁军阵脚大乱,大败于曹军。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袁绍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战役。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统一南方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次决战。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南方。曹操迅速占领荆州,刘备退守樊口,曹军20多万,兵临长江,进逼江东政权。孙权派周瑜率军三万,联合刘备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并用火攻大败曹军。此役过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据有江东,刘备占有荆、益二州,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

夷陵之战:夷陵之战是蜀吴之间的一次战役。由于吴袭杀蜀将关羽,222年,刘备率大军征吴,在夷陵为吴将陆逊用火攻所败,此役过后,刘备病逝。

广陵之役:219年曹操去世,在他统治下的青州和徐州势力,想乘机发动政变,曹丕对之采取安抚政策。曹魏政权稳定以后,逐渐将二州的兵权收回。同时,曹丕两次发动广陵之役,名义上是针对东吴的军事行动,但是两次都没有同吴军的主力交锋,实际上是借由攻打东吴为名,整肃青、徐二州的豪强势力,以达到消除叛乱的目的。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383年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4世纪下半期,氐族建立

的前秦逐渐强大,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秦王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军队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东晋派谢玄率军 8 万迎战,并在淝水大破前秦军队,苻坚率残部逃回北方。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此战巩固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但是由于东晋无力收复中原,南北遂形成对峙局面。淝水之战的结果表明,当时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还没有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