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乐正子的影响力

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作为孟子的学生,在《孟子》书中却被尊称为乐正“子”,足见其在后世儒者心中的地位。

乐正这个姓氏起源于一种官职,主管音乐。最早的乐正可以追溯到尧舜时代,有一位音乐天才名夔,被舜任命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吕氏春秋》)

古代音乐的职能不是娱乐,而是教育,所以乐正属于学官。《礼记·王制》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乐正的职责是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

孟子和孟宣聊天(在乐正子的安排下)(1)

乐正子是学官的后裔,他的特长也在教育。据说著名的《礼记·学记》就是乐正子的著作。

在学术上,乐正子是儒家思孟学派的重要传人。韩非子认为战国时期儒分八家,“乐正子之儒”为其中一家。可惜的是,除《礼记·学记》之外,乐正子没有其他著作传世。

乐正子这样一位大人物在鲁国为官,况且鲁国又有众多的儒门同道,相信他对鲁国朝政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在战国时期,天下各国追求变法强国,对重视礼乐教化的儒家往往敬而远之。

孟子和孟宣聊天(在乐正子的安排下)(2)

鲁国也不例外。虽然鲁国是孔子的故国,儒学的发源地,但是儒门与鲁国的权臣之间向来不睦。在强大的齐、燕、赵等邻国纷纷称王的情况下,鲁国朝臣更加反对儒家。在他们看来,儒家治国过于迂阔,更重要的是,主张正义儒家常常是权臣获取利益的绊脚石。

在这样的背景下,乐正子建议鲁平公“往见”孟子。这对孟子而言,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一旦鲁平公领会了他的王道思想,他便可以在鲁国推行仁政,引领天下。

这似乎是一次秘密会见,但尚未出发,就被一个男宠拦住了。

孟子和孟宣聊天(在乐正子的安排下)(3)

02 臧仓到底是不是男宠?

拦住鲁平公的人叫臧仓,《孟子》书上说他是一位“嬖人”。所谓嬖人,就是国君宠幸的人,可能是女的,也可能是男的。女的多是小妾或宫女,男的多是近臣,或者优人、宦官。

这位名叫臧仓的嬖人,应该是近臣的身份,每天侍于国君左右,擅长言辞,深得鲁平公宠信。更有人推测他是鲁平公的男宠,撒个娇就可以左右鲁平公的国政。

臧仓究竟是不是男宠?这个可能性是有的,而且很大。

古代君主的男同现象并不鲜见,比如卫国大夫弥子瑕,既是卫灵公的大臣,又是他的男宠。弥子瑕把吃剩的桃子递给卫灵公吃,这种违背君臣之礼的行为居然被卫灵公视为真爱,于是“分桃”便成为男同性恋的代名词。

孟子和孟宣聊天(在乐正子的安排下)(4)

除了“分桃”的典故,“龙阳之好”与“断袖之癖”或许更为众人熟知。

“龙阳之好”说的是战国时魏王宠爱美貌的男子龙阳君的故事。因龙阳君担心自己有朝一日失宠,某天与魏王垂钓时哭天抹泪表达自己的焦虑,令魏王甚是怜惜,发誓只爱龙阳君一人。

“断袖之癖”说的是汉朝时汉哀帝宠爱董贤的故事。某天两人同床午休,汉哀帝醒来想要起身,发现袖子压在董贤身下,又不想打扰爱人的美梦,于是斩断了袖子。

这些都是见诸典籍文献的真实事件,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古代世人对同性恋的态度并非洪水猛兽,而是等闲视之。

说回“臧仓”。《孟子》书中提到某个人时,一般是直接说人名,比如“梁惠王章句下”的第一章里的庄暴,原文便是“庄暴见孟子”。而在本章提到臧仓时,特别指出他是嬖人,可见他不是一般的臣,而是男宠。

孟子和孟宣聊天(在乐正子的安排下)(5)

03 臧仓阻止鲁平公的理由站得住脚吗?

臧仓能够得宠,除了长得美,也很擅长言辞。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局面,权臣利用臧仓对鲁平公的影响力,让他出面阻止国君会见孟子。

臧仓果然不负众望,两句话就把鲁平公问住了,最后一撒娇,“君无见焉,”哎呀,您就不要去见了嘛……

他的理由是孟子不贤。为什么不贤?因为孟子“后丧踰前丧”,为母亲办丧礼比当初为父亲办丧礼更隆重,这是违礼的嘛。哪有贤者会薄葬父亲而厚葬母亲呢?

孟子真的是“后丧踰前丧”吗?或者说,孟子到底有没有违背礼法?

乐正子就此去跟鲁平公辩论,你听说的“后丧踰前丧”,到底是指违背了礼法的哪一条?是规格的问题吗?鲁平公说不是规格的问题,而是棺椁和殓衣用料和精细程度不同。母亲的棺椁和殓衣更高档华丽,而父亲的比较简朴。

孟子和孟宣聊天(在乐正子的安排下)(6)

乐正子说这是因为前后贫富程度不同啊。父死时孟子年幼,家中贫穷,所以棺殓的用料制作都比较便宜。母死时孟子已经有很高的地位,比较富有,难道还要像以前贫穷时那样为母亲举办很便宜的丧礼吗?

这就好比父亲在世时,家中贫穷,给父母的饭菜比较简单。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但父亲去世了,母亲还健在。给母亲的饭菜比过去好一些,不可能还像以前一样。这是多么自然的事啊,为何到了臧仓的口中成了违背礼法?

要么是他不懂装懂,吹毛求疵。要么是他装糊涂,颠倒黑白,以达到阻止孟子入仕鲁国的目的。总之,“臧仓”后来作为小人的代名词,可谓实至名归。

然而有些所谓的历史达人却想为这个小人正名,比如“某叔说历史”就称赞臧仓说得有理有据,而乐正的话则显得牵强含糊。真不知这样的历史达人想要证明自己什么,无知吗?

孟子和孟宣聊天(在乐正子的安排下)(7)

04 臧仓阻止了国君,然而这只是天命,并非一个小人真有这个能力

臧仓说孟子“后丧踰前丧”,又说“君无见焉”。鲁平公说“诺”,好吧,我听你的,不见孟子了。

鲁平公果然宠爱这个男宠,马上同意。国君要出门去为国家求贤,多么重要的事情,居然被一个男宠拦下来了。可想而知,这个国家已经无药可救。这是臧仓个人的能力吗?

如果鲁平公励精图治,如果大臣们同心为国,区区一个臧仓能翻起什么风浪呢?

孟子和孟宣聊天(在乐正子的安排下)(8)

朱子说,“人之行,必有人使之者。其止,必有人尼之者。然其所以行所以止,则固有天命,而非此人所能使,亦非此人所能尼也。然则我之不遇,岂臧仓之所能为哉?此章言圣贤之出处,关时运之盛衰。乃天命之所为,非人力之可及。”

任何人的行为,背后一定会有一些具体的人安排促使他去行动。如果他停止了这一行动,也一定会有一些具体的人阻止了他。鲁平公打算往见孟子,是乐正子建议的。后来又不想往见了,是臧仓阻止的。

但是他之所以会行动或中止,其根本的决定力量是天命,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能够推动或阻止的。所以说孟子不能得遇鲁君,哪里是乐正子和臧仓可以决定的呢?

孟子和孟宣聊天(在乐正子的安排下)(9)

这一章讲圣贤的出处进退。到底该出仕为官,还是退隐教学?都不是圣贤自己能决定的,都要看天命。

因为圣贤的出处进退关系着天下世道的盛衰兴替,而天下世道的盛衰兴替,是由天道的流行运转决定的。所以,在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哪怕有孔孟之圣,也无法扭转危局。

当然,听天命还要尽人事,不是放弃努力随波逐流。孔孟虽然在当世不得位,但他们整理文献,广授门徒,传道于后世,为华夏文明奠定了绝对的精神高度,令万世可法,盛世可期。

孟子和孟宣聊天(在乐正子的安排下)(10)

05 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六章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

【试译】鲁平公正要出门。一个名叫臧仓的宠臣请示说:“以前您出门,一定会向侍从交待所去之处。今天您的专车都已经备好了,侍从却还不知道要去哪里。特向您请示。”鲁平公说:“我要去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踰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

【试译】臧仓说:“为什么要去见孟子?您这样做屈尊去见一个平民百姓,是因为他是一个贤者吗?礼法道义是由贤者传达的。而孟子厚葬母亲和薄葬父亲,违背了礼法。您不要去见他了!”鲁平公说:“好吧。”

孟子和孟宣聊天(在乐正子的安排下)(11)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踰前丧』,是以不往见也。」曰:「何哉君所谓踰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谓踰也,贫富不同也。」

【试译】鲁国大臣乐正子上朝求见鲁平公,说:“国君您为什么不去见孟子吗?”鲁平公说:“有人告诉我说,‘孟子厚葬母亲和薄葬父亲,有违礼法’,所以不去见。”乐正子说:“您说的厚薄是指什么?是指父丧用士之礼,母丧用大夫之礼;为父用三鼎,为母用五鼎吗?”鲁平公说:“不是。是指棺椁服饰的华美程度不同。”乐正子说:“这不是厚母而薄父,只是因为前后贫富不同罢了。”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试译】乐正子见到孟子,说:“我向国君推荐了您,国君答应来见您。但是一个名叫臧仓的宠臣阻止了国君,所以国君最终没来。”孟子说:“国君的行动必因有人支持,中止行动必因有人反对。但是无论行动还是中止,都不是某个人所能决定的。我不能与鲁侯相遇,天命如此。那个臧家的子弟怎能使我不遇鲁侯呢?”

孟子和孟宣聊天(在乐正子的安排下)(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