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儿童,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因为他们代表生机、代表希望,如同从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既有梦想又好可爱。

所以,自古就有很多文人雅士,用他们独到的视角、毫不惜墨的童心,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来描述他们的可爱与童真。

古代孩子没有现代孩子这么多的玩具和娱乐平台,但是他们依旧有很多游戏和玩耍的方法,如:

宋代诗人杨万里从建康返回临安述职时,途经一地,略作停留,当他看到了孩子们捕捉蜂蝶时的一幕,于是见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小失落心情。又如:

小儿垂钓古诗讲解的什么样的小孩(写出小童不问世事的可爱形象)(1)

清代诗人高鼎晚年遭受主和派的打击,壮志难酬,于是归隐农村,在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花开燕回,儿童纸鸢,此情此景令诗人心情愉悦、童趣顿生,由此写下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欢快场面。再如:

唐代诗人杜牧,到任池州刺史不久,听说有一个叫杏花村的地方,那里既有杜湖、东南湖等美景,还有美酒可饮,于是在清明时节踏上了寻访之路,路遇一小童便问“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热心画面。

总之,写儿童的诗句举不胜举,而将小童写的既调皮又可爱,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恐怕只有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了。

小儿垂钓古诗讲解的什么样的小孩(写出小童不问世事的可爱形象)(2)

一、诗人与写作背景

胡令能,生卒于公元785-826年,唐代诗人,隐居今河南中牟县。年少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4首七绝。

这首《小儿垂钓》,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诗人去农村去寻找朋友时,向钓鱼小童问路后所作。

二、《小儿垂钓》,写出小童不问世事的可爱形象,我们开始读诗

诗曰: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首联,“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这两句重在写形。诗人说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正在水边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孩子幼小的身影。

写出山野“蓬头稚子”的本来面目,既可爱又真实可信。

而且从诗人的字词中,可以感受到这个小孩儿的聪明。因为是初学垂钓,所以小孩儿所找的地点很重要,因此从“莓苔”一词,可以断定孩子选的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绝佳位置,可见此童的聪明。

尾联,“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两句重在传神。诗人偶来此地,因不熟悉地理,恰遇小孩儿钓鱼,于是想上前问路,却见小孩儿老远就摇晃着小手,唯恐大声应答,惊走了正在靠近鱼钩的鱼儿。也刻画出一个似乎不问世事的可爱想象。

遥招手”一个可爱的动作,一个可爱的反应,似乎说明小孩儿对路人的问话毫不关心,只是以动作代替回答,是怕把鱼儿惊散。一个瞬间的事,如此描写,可谓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小儿垂钓古诗讲解的什么样的小孩(写出小童不问世事的可爱形象)(3)

结语

在唐代,写儿童题材的诗很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前两句写小儿体态,后两句写神情,既没有绚丽的色彩,也没有刻意的雕饰,所以诗中透露更多的就是纯真和无限的童趣。

总之,此诗以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笔法,将小儿垂钓,与路人问答的瞬间,写的既调皮又可爱,堪称经典中的佳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