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那么精明怎么会看错朱允炆(山河月明看懂朱元璋遗言放了海别)(1)

文|阿朱啊

朱元璋驾崩了,三子朱棢的病薨成了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朱元璋在临死前先宣布让朱允炆监国,但还是没挺过几天,最终当着后宫所有人的面说出了临终遗言。

除了重复三遍的“善待叔叔们”交代,还提了要放海别公主回去,这句话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朱元璋那么精明怎么会看错朱允炆(山河月明看懂朱元璋遗言放了海别)(2)

而海别也一身蒙古装扮,跪在殿外叩拜朱元璋。

但朱允炆即位没多久,便违背了朱元璋的遗言大肆削藩,还逼的湘王朱柏自焚而亡。而朱棣为了延时削藩,竟开始装疯卖傻,燕王妃却趁机奏表要求释放自己的三个儿子。

朱允炆想要集中事权,执意削藩,的确符合偃武修文的思想,但他一个幼主如何能对抗二十来个亲王藩主,真的只是没脑子但求自己过瘾吗?一口气削四个藩王,还逼死了一个,他就不怕其余的联合起来反他吗?

朱元璋那么精明怎么会看错朱允炆(山河月明看懂朱元璋遗言放了海别)(3)

朱元璋的遗言

朱元璋驾崩前还在为三子朱棢和四子朱棣的秘密会晤生气,甚至还听从了齐泰惩治朱棣的建议。

只不过,没等朱元璋拟好旨,就传来了朱棢病薨的消息,而他也一病不起,还说如果朱棢有不谋之心,即便他不惩罚,上天也会做出惩罚的。

言外之意是承认了朱棢“谋反”的事实,但人死为大,朱元璋也不忍心再提责罚二字了。

朱元璋那么精明怎么会看错朱允炆(山河月明看懂朱元璋遗言放了海别)(4)

清醒过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昭告百官朱允炆监国的事情,算是为朱允炆即位做的最后一件事,让后人不可指摘。

朱元璋在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时,就召来了所有后宫的家眷,嘱托自己的身后事。

一共有三件:第一是关于朱元璋的后事,要从简,还不能扰民;第二是放了海别公主;第三是重复三遍的不要为难镇守各地的藩王。

朱元璋那么精明怎么会看错朱允炆(山河月明看懂朱元璋遗言放了海别)(5)

朱元璋虽然杀伐决断,以武治国,但对自己的骨肉亲情始终不忍伤害,哪怕再生气,还是不容外人诋毁一句。

而朱元璋交代朱允炆善待自己的儿子们,就是害怕造成叔侄们刀兵相见,朱家人伤了朱家人的场面。

海别公主作为大元蒙古人,来大明十几年,且也得到了礼遇,朱元璋却在临终前表明要放了她,其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希望朱允炆专心内政,实行休养生息,让大明有得以发展的机会。

朱元璋那么精明怎么会看错朱允炆(山河月明看懂朱元璋遗言放了海别)(6)

虽然大元没有了,王保保也死了,但海别的弟弟成了新的蒙古部落那颜,而且大明和蒙古部落一样,都需要发展经济,坚决不能留下任何开战的机会。

早在朱元璋狠心除去蓝玉的时候,就特地握了握有刺的藤条,很明显蒙古部落也是大明身上的一根刺,朱元璋是在替朱允炆“拔刺”。

这也是朱元璋作为一代皇帝,能替下一任皇帝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朱元璋那么精明怎么会看错朱允炆(山河月明看懂朱元璋遗言放了海别)(7)

但心急的朱允炆只让朱元璋停灵了七天,就急吼吼地登基称帝了,还改了国号为建文。

其意图就是昭告天下:朱允炆要改国策了,谁也不能再阻拦了。

朱元璋那么精明怎么会看错朱允炆(山河月明看懂朱元璋遗言放了海别)(8)

海别存在的意义

海别作为大元的公主,大明的俘虏,早在大元彻底灭国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只不过,海别聪明地抱上了朱允炆的大腿,不仅没有受到秦王妃殉葬的影响,反而成了东宫的女官,而且颇得朱允炆的信赖。

其实,一开始坚定来京都的海别是为了杀死蓝玉替母亲报仇。却一直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

朱元璋那么精明怎么会看错朱允炆(山河月明看懂朱元璋遗言放了海别)(9)

但朱允炆的信任又让海别重新有了想法,尤其是多年来陪伴朱允炆长大的情分,也让海别多了一层保护伞。

终于在徐妙云和朱允炆的推波助澜下,蓝玉被赐死了,连同那些蓝玉认得义子们。可以说,史上从此不再有蓝玉,就连后代也没有。

其实,自从海别掌控大元南房的探马司军以来,并未窃取到任何重要信息,毕竟大元早就呈累卵之势,更何况她一个小小的细作,又岂能有翻天的能力。

朱元璋那么精明怎么会看错朱允炆(山河月明看懂朱元璋遗言放了海别)(10)

只不过,朱元璋一直养着她,善待她,还不让她做什么事情,看中还是她的身份。

一个蒙古公主圈养在大明皇宫,本身就是一种胜利。虽然海别也很有自知之明,谨小慎微地不做任何出格的事。

作为靠近大明皇权最近的敌国公主,也经历了权利的更替,算得上大明发展史的见证人。即便不能让海别真心实意把心交付给大明,却也能影响其心智。

朱元璋那么精明怎么会看错朱允炆(山河月明看懂朱元璋遗言放了海别)(11)

海别对着朱元璋那一跪,恭敬地说道,“大元符离公主,波也台·博雅伦海别恭送大明皇帝陛下。”就足以说明她深受大明的影响,至少不会如那些长期生活在草原的蒙古人不自量力。

释放海别公主归国,应是朱元璋的远虑,毕竟大明急需休养生息,也立了一心想实行文治的储君,那就决不允许留下再次兴兵的借口。

朱元璋那么精明怎么会看错朱允炆(山河月明看懂朱元璋遗言放了海别)(12)

逼死朱柏

站在朱允炆的角度上考虑,削藩并没有错。就连朱棣的谋士姚广孝也说过朱允炆这么做没错。

集中事权就必须政令统一,如果做不到,今日推行的政策到了各地却大受阻挠,那朱允炆这个皇帝还不如干脆不做。

更何况朱元璋既然同意朱允炆召回方孝孺,也同意朱允炆的文治,那削藩就是首要任务。

朱元璋那么精明怎么会看错朱允炆(山河月明看懂朱元璋遗言放了海别)(13)

其次,朱允炆削藩也是没办法的事。他的母妃吕氏毫无根基,如果是朱允熥自然有蓝玉和常遇春的人脉扶持。朱允炆根基不稳就只能削藩,不过削藩却也是一场豪赌。

有一个细节是,虽然朱允炆一口气连削四藩,但大都羁押在牢中,并没有真正的打杀,而且之所以挑软柿子捏,还是内心不够强大,不敢坚定自己的想法。

却没控制好尺度,更被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三人架空了,这三位士大夫一心拔除藩王,只不过是想重振文人之势,根本不计后果。

朱元璋那么精明怎么会看错朱允炆(山河月明看懂朱元璋遗言放了海别)(14)

而削藩真正身死的第一人是自焚的朱柏,实则朱柏和朱允炆有一起长大的情分,他并不想打压得太狠,但正在削藩势头上的人,却根本领会不到他的意思,弄巧成拙反而出了人命,也给朱允炆埋下了祸端。

朱允炆违背朱元璋遗言,执意对自己的叔叔们下手,也有会错意的问题。

其实,从朱元璋赐死蓝玉,拔除最后一根刺就能看出,朱元璋已经打下了好基础,即便朱允炆不如朱标,但大明得以休养生息,开创盛世会的根基已经稳了,朱允文只要和叔叔们搞好关系,慢慢推行文治。不仅大明能继续继承下去,就连朱允炆自己也不会有外敌的困扰。

朱元璋那么精明怎么会看错朱允炆(山河月明看懂朱元璋遗言放了海别)(15)

但朱允炆却会错了意,以为自己登上了皇位,就能大刀阔斧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不成想,不仅激发了朱棣的反骨,自己还被勋贵们放弃了。

不然就燕王府那点人,明军就是都站在那,朱棣也不能那么快就打到南京。而且后来朱允炆征兵调兵派遣的都是文官,武将已经集体不搭理他了,这就是自己挖坑埋自己。

而朱棣却是进行了一场合法合理的守卫生命的战争!

朱元璋那么精明怎么会看错朱允炆(山河月明看懂朱元璋遗言放了海别)(16)

如若从宏观上看为什么朱允炆会输。其实朱允炆也好,重文轻武也好,削藩也罢,都是错误的,都是违反明朝的历史责任的。

因为大明的首要历史责任就是捍卫中华,不能重蹈宋朝覆辙。而蒙古仍然强大,不断侵犯中原,这个时候重文轻武,削藩,尤其是削北方藩王的藩就是完全错误的。

关起门来搞建设,说白了,还是生在和平年代,就忘记居安思危了。自己把篱笆都拔了,即便把田地侍弄得再好,也未必守得住,原本该相得益彰的事,缺其一自然会被推翻。

朱允炆,死得不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