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起因

桂陵之战用一句话概述就是魏攻赵,赵不敌,求救齐,齐担心魏作大,出兵打败了魏。要说赵国与魏国的恩怨,最早是在公元前386年,魏武侯出兵帮助赵国的公子朝偷袭邯郸一事。

事情的起因是赵武侯死后,公子朝与赵敬侯争夺继承人这个位置。公子朝因为争位失败,就逃到了魏国,许以好处后,魏国就出兵帮助公子朝偷袭邯郸,被赵军大败而归。同年,赵敬侯将都城从中牟迁到邯郸,将中心转向赵国南部,并出兵卫国与魏国争夺卫国的归属权,这也是双方恩怨的由来。

战国四大名将排名及分布图(解析战国争霸魏齐桂陵之战)(1)

周烈王五年(前371年),魏武侯去世,魏惠王与弟弟公中缓(《史记》称公中缓,《竹书纪年》称公子缓)争夺王位。赵国与韩国就趁着魏国内乱之际,率军进攻魏国,并在浊泽这个地方大败魏军,包围了魏国的都城安邑。赵、韩打算把魏地一分为二分别交给魏惠王与公中缓治理,但没有谈拢,就撤退了。次年,魏国为了收复河内失地,主动进攻赵、韩两国,先是在浊阳打败了赵国,又在马陵打败了韩国。又过了数年,赵韩再次组成联军进攻魏国,被魏国击退。魏惠王在这十多年的战争中,因为东西南北四面作战,深感国力疲乏,就打算交好韩、秦、齐三国以专心对抗赵国。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举兵伐赵,围攻邯郸,赵国不敌,派人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发兵,于是引起了齐魏两国的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赵国出兵进攻卫国,攻占了漆、富丘(位置不详),以武力迫使卫国听命于赵国。魏国得知后,魏惠王随即派庞涓率军八万救卫,在三梁一带(不详)击败赵军,并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在坚决抗击的同时,派使臣分别向齐、楚求救。

战国四大名将排名及分布图(解析战国争霸魏齐桂陵之战)(2)

当赵国使者抵达齐国后,对于救不救这个问题上,齐国内部分成了两个派系,相国邹忌主张不救,而大夫段干朋认为不救就是不义,而且对齐国还不利。因为一旦魏国吞并赵国以后,对齐国没什么好处,反而有可能会让齐国陷入麻烦。最终,齐威王听从了大夫段干朋的分析,决定出兵援救齐国。

但说是出兵救援,但段干朋却主张不应该过早出兵,应该先向南进攻魏国的襄陵,既能牵制部分魏军,减轻邯郸方面的压力,又能使邯郸守军坚定抵抗的信心,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消耗赵国与魏国的实力,等到双方筋疲力尽时再出动主力进攻魏国。楚国与齐国的想法一致,但楚国的行动更加迟缓,对这次战争的影响不大。

赵成侯得知齐、楚两国答应出兵相助后,全力坚守邯郸,直到公元前353年七月,邯郸才坚持不住被魏军攻破,赵国中央体系则迁到别地继续抵抗魏军。

战国四大名将排名及分布图(解析战国争霸魏齐桂陵之战)(3)

邯郸城破后,齐威王这才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救援赵国。田忌打算直接率领主力向邯郸进军,孙膑则建议他应该率军进攻大梁。孙膑说:解决纠纷并不一定要用拳头,避开激烈直捣空虚,使形势受到遏止。如今魏国与赵国交战,双方必定是精锐尽出,那么后方留守的一定都是老弱之兵。您不如引兵快速进军大梁,并控制交通要道,进攻魏国的虚弱之处,那么魏军一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师救援,这样我们既能解除赵国的危机又能坐等魏军的失误。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率轻骑快速向大梁方向挺进。在进军途中,为了麻痹魏军,还派人进攻魏东部边境战略要镇平陵,既能给庞涓造成齐军指挥无能的假象,又能牵制敌军,防止平陵的魏军出击截断齐军的后路并与庞涓实施夹击。又另“遣轻车西驰梁郊,而以主力隐蔽于后",使魏军误认齐军兵力分散而轻敌。

此时的庞涓正在接收邯郸城,听闻齐军偷袭大梁,担心大梁一旦失守,那么魏国东部的战略形势就会危险,将辎重及一部兵力留置邯郸,自己亲率主力,昼夜兼程返回大梁,企图将齐军一举歼灭于大梁城郊。得知庞涓回师后,田忌、孙膑立刻将主力部队后撤至桂陵。

战国四大名将排名及分布图(解析战国争霸魏齐桂陵之战)(4)

孙膑针对魏军刚刚大胜,士兵必定骄傲的心理,利用桂陵地区的地形,因地制宜,用八阵之宜,采取攻势防御状态,其主要兵力部署大致如下:三军各自为阵,中央少,四周多,中军与上下两军梯次配备。每个阵区又分先锋与预备,三分之一为初期作战,三分之二留作机动。

而庞涓在抵达桂陵后,发现齐军正严阵以待的等着他们,他担心此时绕开会影响军中士气,就决定向齐军进攻,庞涓将全军分为三部,从中央与左右两翼对齐军发动进攻,庞涓亲率中军进攻齐国中军。

战国四大名将排名及分布图(解析战国争霸魏齐桂陵之战)(5)

因为刚刚攻克了赵国首都邯郸,魏军士气正盛,并且当时的魏武卒号称天下第一,在双方交战之初,庞涓的中军就占了上风,其余两军则与齐军打了个平手。庞涓一看战事有所突破,就下令后方所有部队参战,企图快速歼灭齐军。此时,正在两翼的齐军突然向中军移动,并拿出各色旗帜,金鼓铎声一同响起,一时之间,齐军阵型变化莫测,使魏军分不清方向与敌我,魏军左右两翼逐渐陷入被动,接着被齐军打败,庞涓被俘(70年代出土的《孙膑兵法》中记载被俘,但也有学者说没被俘,而是突围了)。

战国四大名将排名及分布图(解析战国争霸魏齐桂陵之战)(6)

虽然齐军在桂陵大败魏军于桂陵,但战争并未结束,因为魏军的主力部队尚在。在桂陵之后,魏惠王联合韩国,击败了齐、宋、卫围攻襄陵的联军。齐威王考虑到暂时尚无一举打败魏国,就与魏国讲和。并且,在魏与齐、宋、卫军作战时,秦国还乘虚攻占了魏旧都安邑,对魏国西部地区造成极大的威胁,因而魏惠王采取了缓和齐、赵矛盾以便转用兵力于西方的措施。继与齐讲和之后,次年又与赵成侯在漳水结盟,将邯郸还给赵国(在庞涓没被俘的说法里,是庞涓放弃了所占赵国领土),使东方的关系趋于缓和。

结语

首先,就整个战局分析。齐国临近的大国中,最具威胁的就是西边的魏国与赵国,而赵国被魏国围困后,齐国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是绝对不可能放任赵国被魏国吞并的,但他在出兵的时机上,选择的十分恰当,齐威王将齐国的利益最大化,既让赵国被魏国最大限度的磨损实力和让赵国消耗魏军的实力,又不让赵国损失的太过严重,以至于再次被魏国轻易打败,可以说,“围魏救赵”背后的历史故事应该说成“围魏弱赵”,消耗赵国实力,以逸待劳,再击败庞涓,齐国用最小的代价却得到了此次战争中最大的果实。

战术方面,孙膑创造的这种“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略思想正是《孙子兵法》中“使其前后不相及”的一种运用,而庞涓在得知大梁出现齐军主力的消息后,直接率军回师,想要合围歼灭齐军,他的一连串胜利并没有让他意识到这是阴谋,结果在桂陵被孙膑利用有利地形,采取八门阵将其击败。

战略方面,齐国利用赵国消磨魏军实力无疑是正确的。反观魏国,齐国联合卫、宋之后,楚国出兵,秦国在西边蠢蠢欲动时,整个战争的形势就开始发生了转变,但魏惠王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切,而是坚持认为只要攻下邯郸后,赵国就会不战而降,在邯郸被赵军牵制了一年多的时间,给了齐国充足的时间准备,最终导致了失败。

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点击下方卡片搜索【桂陵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