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福建日报

据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发展,文化和旅游部近日确定并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1082人。

国家文旅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目的是保护重要知识和技艺的传承骨干,鼓励其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传习活动,带动传承人群提高传承实践水平。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后,国家文旅部将与有关省(区、市)文化厅(局)一起,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进一步加大对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支持力度,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情况考评和动态管理机制,营造良好传承环境,推动传承实践活跃开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在当代社会焕发新活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此前,国务院已公布了4批1372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包含3154个子项。

福建34人入选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1)

这些传承人的非遗项目你了解多少?

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长汀公嫲吹是客家民间音乐的瑰宝,被誉为“八闽绝唱”、“中国民间交响乐”。刘润生和刘秋林配合默契地将代表性曲目《悲乐》演奏得淋漓尽致,如诉如泣。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2)

闽西客家神秘奇特的“长汀公嫲吹”,左为嫲吹,右为公吹

唢呐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一般的唢呐长度在20厘米到60厘米之间,而在福建西部的千年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县,有一种叫做“长汀公嫲吹”的唢呐十分特别:

它们是一对,一支是吹高音,叫“公吹”,另一支是吹低音,叫“嫲吹”。

它们是全中国最长的唢呐,公吹长达70.62厘米,嫲吹长达89.10厘米。

因为体型大,所以又称之为“闽西大唢呐”。

长汀公嫲吹是古汀州传承下来的古老乐器。客家话中,“嫲”就是母,与“公”相对应,所以民间也叫“公嫲子”、“公婆吹”。“公嫲吹”得两人对吹,模仿男女生产生活场景。

2011年,长汀公嫲吹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南音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3)

老艺人陈练弹唱南音的录制现场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 ,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

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国最古朴的乐种之一,南管的演奏上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例如南管中主导乐器——琵琶,未随时代演进,仍保持唐时的大腹短颈,弹奏上还是用横抱拨弹。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泉州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传统民间丝竹音乐,中国的北管现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统称为“泉州北管”,与“古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与台湾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乐、东南亚北管同属一个乐种。

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4年泉港区荣获国家“中国北管音乐文化之乡”。

莆仙戏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 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戏 。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 ,最初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漳州以及台湾等闽南语系地区,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解放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1957年改为泉州市高甲戏剧团),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 ,《桃花搭渡》、《扫秦》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4)

越剧(尹派)

越剧尹派是尹桂芳创立的越剧小生流派。尹桂芳扮相俊美,表演朴实,高雅脱俗。她继承了施银花、竺素娥的部分唱腔,组织曲调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唱腔醇厚隽永,洒脱深沉。她咬字清楚,听来优美舒展、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别具风格。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5)

王君安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6)

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

晋江布袋木偶戏又称南派布袋戏,是福建省晋江市一带的地方传统戏剧。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

最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艺术,南派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拾遗记》及五代《化书》、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记载。明中时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戏兴起与发展时期,地方民间传说和《台湾通志》称,布袋戏兴起于明嘉靖间,创始人为后来被誉为“戏状元”的梁炳麟。清中叶,晋江等地的布袋戏演出兴盛,并传至台湾,同时出现了李克茶等著名艺人。清末民初,泉属各县一些著名的布袋戏班社纷纷兴起,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闽南“五虎班”。民国时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戏班几乎遍及全县。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经济衰退,泉属诸县的布袋戏班社处境维艰。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派布袋戏获得了新生。20世纪50年代,晋江等县组织挖掘记录了200多个布袋戏剧目和音乐曲牌。新时期以来,南派布袋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承载体为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剧团。建团50多年来,多次进京演出。参加戏剧赛事和国际木偶节,并获得省级、国家级的奖誉。剧目《白龙公主》、《五里长虹》获得文化部嘉奖和第九届文华奖。

讲古

讲古即说书、讲故事。是讲古艺人用闽南语泉州话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传统语言表演艺术形式。这种民间技艺来源于古代的传统说唱艺术。

《泉州讲古》一书不乏知识性、趣味性的篇什。无论是追溯先人事迹、凸现历史人物精神亮点的历史人物传奇,或是为名城名胜平添种种风情的美丽传说,或是处处闪烁闽南民间人物智慧光彩的民俗笑话,均生动传神,引导人们健康向上,值得一读。 这本书字里行间蕴籍了浓郁的乡土情结和淳美的民间理想,倾注了热爱泉州的民间文学整理者和方言编稿人的心血。

2008年6月7日,讲古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幡(建瓯挑幡)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是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中幡起源于皇室仪仗队的旗杆,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耍中幡、舞中幡是传统杂技项目。

2008年6月7日,中幡(安头屯中幡、正定高照、建瓯挑幡)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漳州木版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年画内容主要是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别。漳州木版年画的雕版分阳版和阴版两种,印制“幼神”人物背景色(红)的版为阴版,这种阴版的刻法和用法在中国所独有。雕版上所有线条和色块的边缘都是向外倾斜的,这便于印制时调节水分。印制时采用版套印,先色版后黑线条版。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8)

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

2006年5月20日,漳州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泉州(李尧宝)刻纸)

泉州刻纸是一种流行于福建泉州市的传统民间艺术,泉州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剪纸相传始于唐代而盛于宋代。泉州和闽南在春节还流行刻“红笺”的风俗,如“福符”一般贴在厅门上楣,五张一堂,宽四寸,长六、七寸,刻以麒麟、鲤鱼跳龙门或“福”、“寿”字样,四周饰以古钱图案;“长金”则宽二寸,长六寸,刻作喜鹊登梅、五谷丰登等,一般贴在门上楣。这种风俗或许是唐、宋遗风,文化积淀深厚,是勤劳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创新精神的继承。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9)

寿山石雕

寿山石雕,中国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

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

福州的寿山石雕,与福州的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榕城三绝”。寿山石雕是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以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材料,通过特殊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其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

2006年5月20日,寿山石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

江加走木偶是福建省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泉州早期的木偶头雕刻是由雕刻佛像的专业作坊兼营的,目前所能追溯到的清代较著名的木偶头雕刻作坊是“西来意”和“周冕号”。“西来意”作坊雕刻的傀儡头,额线较高、个头较小,其技法洗练,线条柔和、明快,肌肉感强,而且神态意蕴,含蓄深沉,令人百看不厌,是传统傀儡头的上乘珍品。而“周冕号”雕刻的傀儡头,额线较低,个头稍大,傀儡头后的肌肉收敛得当,双眼视线俯仰适中,适宜于表演,为众多傀儡班社乐于选用。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10)

灯彩(泉州花灯)

泉州花灯是福建省著名的特色传统工艺品之一,每年的农历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吉利喜庆的氛围。起于唐代,泉州花灯盛于宋、元,延续至今。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11)

竹编(安溪竹藤编)

2014年11月,安溪竹藤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12)

陈清河老先生讲述安溪藤铁工艺的发展历史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13)

陈清河带客人参观劳模创新工作基地展览室

永春纸织画

纸织画起源于福建省永春县,属于传统手工艺品,福建省永春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永春纸织画特点:纸痕交织、经纬分明、色彩淡雅、画面朦胧。

2015年5月14日,国家质监总局正式批准“永春纸织画”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14)

德化瓷烧制技艺

德化瓷烧制技艺是福建德化地方传统手工技艺。福建省德化县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中国十大主要陶瓷产区之一,中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和经济发展最快的陶瓷产区。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至今从未间断,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一种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种是将泥塑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干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一千多度的高温烧制而成的。

其捏塑工艺精巧纤秀、造型逼真,在刻花、浮雕装饰上,工艺美与材质美相融合,呈现出名窑气质,尤其是白瓷制品浓淡分明、层次丰富、釉色乳白如凝脂,透光度极好。德化陶瓷品历来是中国贸易重要输出品,与丝、茶并誉于世界,有“东方艺术珍宝”之称。

2006年5月20日,德化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15)

银饰锻制技艺(畲族银器锻制技艺)

畲族银饰是畲族文化资源的重要象征之一,宁德作为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拥有全国四分之一、福建二分之一的畲族人口,畲族人民在此聚居生活,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因此也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16)

家具制作技艺(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

仙游“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在唐、宋时期就颇负盛名。到了明代,“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已经具备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整体艺术风格。到了清代则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17)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福州脱胎漆器是清沈绍安首创,世人也称之 “沈氏脱胎漆器”。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是中国漆艺界的集大成者,其原理与中国传统的且珍贵的“夹纻”技术息息相关。福州脱胎漆器型美色雅工艺精,多得世人赞誉,有“珍贵的黑宝石”、“人间国宝”等美誉。

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

2006年5月20日,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18)

竹纸制作技艺

竹纸制作技艺是古老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将乐西山纸是竹纸的一种,以“细腻柔韧、光润洁净、吸水性强、久存不蛀,用于书法,吸墨性强,墨色固定而不褪色”等特征久负盛名。优质的西山纸宜书宜画,既可修复古籍,亦可装帧印刷,深受人们喜爱。

早在宋代,西山纸就素有“纸寿千年,玉洁冰清”的美誉。南宋时,经过改良,龙栖山竹纸质量胜过其他许多地方。清人郭柏苍的《闽产录异》说,将乐纸以杨家山的京纸和龙栖山的西山纸最好。刻印《四库全书》时,清廷曾派员往将乐县购买龙栖山所产西山纸,专为印书之用。到清代,西山纸已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地造纸业的辉煌期出现在民国时期,百余家作坊年产毛边纸5万余担。

西山纸制作工序十分繁复,需经砍嫩竹、断筒、削皮、撒石灰、浸漂、腌渍、剥竹麻、压榨、匕槽、踏料、耘槽、抄纸、干纸、分拣、裁切等28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须精工细作。

2006年5月20日,竹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

“蔡福美”鼓铺字号创立于乾隆年间,子孙相传已十三代。蔡福美鼓铺所制的鼓共分:庙鼓、狮鼓、龙船鼓、剧鼓、腰鼓、红鼓、小潮鼓……等共13个品种20多个规格。除了鼓面大小不同,连声音也分有高低。蔡家鼓早在清代中叶就畅销闽、粤、台。经过200多年风雨的洗礼,漳州蔡福美鼓铺以其讲信用、重质量、鼓声纯正、美观耐用的风格在漳州乃至福建制鼓界独树一帜,历久不衰。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19)

印泥制作技艺(漳州八宝印泥)

漳州八宝印泥是福建漳州传统的汉族工艺品,在古代属于贡品。中外书画家酷爱的珍品,是闻名中外的“漳州三宝”之一,素有“文房五宝”之称。十八世纪清乾隆时曾供皇家采购使用。漳州八宝印泥厂仍在生产。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福建省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这一种船舶结构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古海船的统称。其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全身上下蕴藏着美的因素,散发出诱人的魅力。而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舱数常为13个、也有一些是8个。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漳湾福船承其衣钵,特征鲜明,一脉尚存。如今,它已是一种濒将消亡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堪称中华绝活之一,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

2008年6月7日,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茉莉花茶,又叫茉莉香片,有“在中国的花茶里,可闻春天的气味”之美誉。而福州茉莉花茶,因其地处茉莉花露地栽培的最北缘及依山傍水的闽江口的地理优势,加上花农丰富的种植茉莉花经验和完美的窨制工艺,让其吸收天地精华,既保持花的韵味又有茶的质朴,具典型的“福州味”,而成为花茶中的上品。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俗称“皇宫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为典型的类型,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其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氏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故居。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20)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信俗(陈靖姑信俗)

相传“临水夫人”陈靖姑是妇孺皆知的妇女儿童保护神,是与“海上女神”妈祖齐名的“陆上女神”。陈靖姑信俗文化涵盖着历史、民俗、社会、人文、信仰等诸方面,是一份具有上古巫文化和闽越文化积淀,又融合进佛道两教文化因素的民俗文化资源。其影响力不仅覆盖了闽、台、浙、赣、粤、湘等省份,还远至东南亚等地。据悉,目前世界各地共有1800多座临水宫分殿,信众达8000余万人。其中,仅台湾崇祀临水陈夫人的庙宇就有200多座,配祀陈靖姑神像寺庙的也有3000多座,信众数百万人。

畲族服饰

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汉人。但人口相对集中的闽浙两地畲族服饰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尤以闽省畲家妇女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闽东北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畲族称为"山哈娜头",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流行于闽侯,福州,古田,连江,罗源和宁德南路飞鸾一带发式称为"凤头髻"。流行于福安和宁德大部分区域的发式称为"凤身髻",流行于福鼎和霞浦西路发式称为"凤尾式"。闽南,闽西有的畲村妇女发式也不同于当地汉人,如漳平,华安,漳浦,长泰等县畲族妇女发式为"龙船髻"。闽北畲族妇女以百根银簪并配以红绳,料珠,装成"扇形髻"。浙西南畲族妇女发饰称为"笄"。

2008年6月7日,畲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日报微信 综合福建日报、e龙岩、东南网、网络等 新媒体中心 文西 编)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21)

谭素娟国宝级非遗大师(了不起福建34人仙游1人)(22)

责编:詹兴妹 编审:郑志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