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韩公有言:“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盖自古而叹之也

【译文】

韩愈就曾经说过:“圣贤的人一直都没有自我存在,而不是圣贤的人却是知其盈满,骄傲自得。”原来是从古代就有的感叹啊。

【解读】

真正优秀的人,永远会抱着空杯心态待人接物,给自己不断提升的空间,因此,这样的人,身上不见傲气浮夸,而是让人由衷赞叹其才能和为人。而自身不足假装优秀的人,会鉴于自身有限的才能而志得意满,待人接物常常流露出傲气,却很少做受人认可、感激的事情。诚如曾国藩引用的韩愈话:“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一个成熟的能人不会骄矜,反而是年少无知时,内心多狂妄。

曾国藩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贤者恒无以自存)(1)

骄矜、狂妄往往表现为自以为是,与他人一言不合便剑拔弩张。这与个人的修养有关,也与个人的年龄有关。曾国藩年少时就曾锋芒不露过,当时的他与别人交谈时总是傲气四溢,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

有一次,一个名叫窦兰泉的朋友前来拜访,与曾国藩探讨学问。两人都喜欢理学,就此展开了讨论。窦兰泉平日为人谦和,在发表自己见解同时,会为他人留下余地。曾国藩却好几次在没有明白对方意思的情况下打断了他的话,口若悬河地发表己见,窦兰泉几乎成了听众。

事后曾国藩很是后悔,在日记中检讨说:“彼此持论不合,反复辩诘,余内有矜气,反疑别人不虚心,何以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也?”也就说:“两个人意见不同,自己在辩论中有些盲目自大,从那之后更是变本加厉,反而怀疑别人不够谦虚。为什么在对别人提出意见的时候心里很明白,却很难看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呢?”

曾国藩的自我批评是十分值得肯定的。自我批评原本就比批评他人要困难,因为人的眼睛总是看他人的时候远多于看自己的时候。所以在争论中就不会考虑别人意见的合理性,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别人如果不买账,就有了争论,甚至认为对方见识浅薄。曾国藩深知自己傲气的锋芒不仅伤害了窦兰泉,也会妨碍自己进步,因此在心中几次反省后,提出了要“戒傲”。

身居高位者本来就容易受到来自上下层的压力与猜忌,就更要注意戒骄戒傲,去除心中狂妄。曾国藩奉行儒家的中庸之道,十分理解收敛傲气,长存敬畏之心才能长久的道理。

“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天下的道理讲究的就是两级互化。为人处事,最关键的是掌握好一个度。自己三思而后行,不要因一时的骄矜,失去了奋斗辛苦而来的一切。何为骄矜?骄矜就是指一个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好自夸,自以为是。

曾国藩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贤者恒无以自存)(2)

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他人,由于骄傲,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谨慎小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一个自大自夸的人,就算是有一些美德,有一些功劳和成绩,也会因此丧失掉,甚至酿成悲剧。古人强调恭谦自省,取得一点成就的人更要注意多思考自己的不足,多注意长远的目标,一定要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就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