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一个朝代。商代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有了空前的提高,其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通史》定论,可谓权威具足。

商丘4500年历史(商都三百年史话)(1)

“商”字广场夜景 资料图片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成汤,正域彼四方”。史载,商族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古老民族,为东夷一支,以玄鸟(燕子)为图腾,肇始商业文化、文明,首现礼仪文明国度。夏代之末,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上溯,逆势扩张,发展迅速。一发而不可收,很快到达黄河中上游,渗透到夏之腹地,中心开花,建立强大的部落联盟,逐渐羽翼丰满,势力黄淮海遍布。商始祖契之孙相土;其势力更进一步扩大、发展,将周边数百里诸多部落纳入版图。恩威并重,以文化人,文明入主,商之善德远播,更多部落诸侯感其德政归属。约公元前18世纪,成汤任用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辅佐他攻灭了葛、韦、顾、昆吾等夏之属国。之后大举进攻夏之腹地,并一举灭夏,建立商朝,都亳(今商丘),京师雏形,日益彰显,当是时,四方数百里皆归仰文明富庶之商都。《史记》《竹书纪年》《中国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上下五千年》等权威史藉详略俱述。清代文人吕抚所著《历代兴衰演义》,更进一步阐明商汤、商都(商丘)之轨范具足。其略曰:“汤即伐桀,诸侯大会,汤退就诸侯之位。曰:‘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也。唯有德者可处。’三让,诸侯皆推汤,于是即天子位。国号商,都于亳,今河南归德府商丘县是也。王既即位,远近归之,诸侯皆朝,七十三国自愿归附。王(成汤)在位十七祀,正位十三祀,共三十祀而崩,寿百岁,葬于济阴桐宫。时天雷凌霄,九州恸哭。”所述如是,“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之论,可谓确凿无误。盛商在商丘300年,商鼎何其尊固。

以天下为公,唯民为公的成汤,诛暴桀,施仁政,史称“商汤革命”,中华“革命”一词始于此时此处。成汤“以宽治民”,不迩声色,不殖货利,持盈保泰,行仁义,薄法术,麻衣粗食惜物命,四时与民共甘苦。其胸怀纳百川海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敬畏天地万物。田间劳作事农桑,躬耕汗滴禾下土。护生春日禁渔猎,天旱桑园祈雨露。他以德施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君明臣良,天下雍熙,商朝、商都,在商丘建立了中华历史上赫赫威名的“成汤盛世”,史称中华历史上第一座上国大都。“大有百里,中有九市,行车酒,马行炙……”参差十万人家,城垣十里,城郭可守,城市之可利,商贸空前繁华,商都一时盛殊。其政治开明,商贸开放,经济繁荣,为九州领衔,空前文明富庶。

成汤注重吸取夏桀“暴其民甚”导致亡国的教训,采取种种“以宽治民”的仁政,深得民心,因而连年国丰民安,天下和顺,兵戈无用,刀枪入库,马不御鞍,囹圄空虚。有次成汤在都城外巡查,看见一位农夫在树上悬挂一张四面合围的大网,将飞鸟尽捕。成汤走上前对农夫说:“你这样做太过分了,怎能把鸟网尽杀绝呢?”便叫农夫网开三面,留一面捕鸟。其大善行持不径而走,令黎民百姓为之叹服。逢天大旱,农作物枯焦,大地干涸,成汤到桑园祈雨,不忍杀生做贡品,就剪掉自己的头发和指甲,代之牺牲供物……各方诸侯听闻,皆大为感动,说汤王对鸟兽都如此仁慈,更何况对天下百姓,因尔又有诸多诸侯国纷纷自愿归属。商朝之疆域,以商都(商丘)为中心,迅速扩展到西达氐羌,南至湘沅、南嶺,北抵幽燕、东到海疆之广袤地域,邦畿千里之说,真实无误。商前、中期定都商丘,为中国封建社会早期发展的首善、首盛之都,乃得益于汤王以德理政之慈光照沐。其灿烂的政治文明、文化文明、商贸文明、农耕文明和冶炼技术、制陶技术、纺织技术、酿造技术、建筑技术、天文历法等,为中国文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在世界文明史上,商朝前、中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此乃不争之史实,无典不如是说。无史不翔实述,正史野史无有他顾。

商丘4500年历史(商都三百年史话)(2)

强盛空前之商朝,商汤作为明君圣主,功业辉煌,勿容置疑,而伊尹名相倾力辅佐,功不可没。伊尹,史称中华第一宰相,摄政王,其德操高尚昭著,文韬武略超群,与后世师尚父姜子牙,周公旦,诸葛亮相比,可谓略强不输。据《中国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史藉所述,奴隶出身的伊尹,自幼聪慧过人,凭着惊人的博闻强记和刻苦努力,先是学得一手好厨艺,继而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大学士,得到有莘氏国王赏识,做了国王女儿的家庭教师,以文化人之殊效,使国王之女格外才博贤淑。成汤巡游到有莘国,听说国王女儿很美丽,便娶她为妻,伊尹深知成汤是位英明的贤主,就自愿为陪嫁的臣子,来到成汤之处。到成汤那里不久,从烹调厨艺到安邦治国,借机向汤王陈述。成汤大喜过望,多次听闻后拍案惊奇,以为是天人下凡助其商朝伟业,重用其辅政统军,商朝文武无有不服。成汤对伊尹言听计从,眼见得破夏除暴势如破竹。伊尹首先建议出兵灭葛(今河南宁陵北),接着又灭掉韦(今河南长垣)、顾(今山东范县)和昆吾(今河南濮阳)等方国,将夏朝东部屏障铲除。在伊尹谋划下,乘有缗氏叛夏之机,举兵向西,直抵夏都,夏桀陷于孤立,欲作垂死反扑。商军所向无敌,夏桀如惊弓之鸟,在愈来愈窄的地盘左冲右突,找不到逃生之路。最后走投无路逃到鸣条(今陕西运城),被商军战败,带领残兵败将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兵败身亡,政息国没。彻底灭夏,商朝正式建立,都商丘,伊尹辅汤王以德理政,主持制定各种典章制度,规定官吏必须忠勤王事,为百姓福祉筹谋。凡发现徇私舞弊,有违商法律条者,一律贬谪严处。因尔,商朝初、中期的官吏大都清正廉洁,遵纪守法,希有胡作非为者,深受诸邦尊崇,黎民拥护。明君圣主成汤,忠慧贤相伊尹,在黄淮海腹地,千里沃野中心商丘建立的商朝都城,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三百年商境和顺、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囹圄空虚,被史学界称为“首善仁德商都,谦谦君子国度”。为了使商王朝社稷永续,国运长久,伊尹先后著述《伊训》《肆命》《徂后》三篇文章,阐明为政之道,为王之德,治世之法,使商朝上至天子王族,下至黎民百姓,皆有道可循,有德可遵,有法可依,因尔盛商在商丘三百年,使政治、经济、文化、文明、科技达到空前高度。

商代都城在商丘,历经从成汤到阳甲15代君王,悉盛鼎共铸。除第五代太甲做了商王以后,见到四方臣服,政通人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势正处在兴旺时期,因此就不理朝政,只知享乐,“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置军国大事于不顾。商朝元老辅臣伊尹,对太甲苦口婆心教育,仍不听其劝,依然我行我素。伊尹就将其软禁桐宫三年,直至心无下劣,行无不轨。发誓痛改前非,在伊尹面前长跪痛哭。伊尹见其真诚忏悔,方解其禁锢。自此,太甲效法成汤,以德治国,以慧理政,民为邦本,百姓安居乐业,万邦依然臣伏。

商王朝在商丘之都300年,始终兴盛巩固。历经15代至盘庚,商人“不常厥邑”,即不安于祖宗之都,数十年流亡政府,居无定所,无以立足。即河亶甲迁于相(今内黄东南),祖已迁于邢(今温县东),南庚迁于奄(曲阜),流浪数都,神州无主。更有《史记》、《历代兴衰演义》中各一段文字,说明迁都之论真实之故。《史记》曰:“帝阳甲崩,弟盘庚立,是为帝盘庚。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尔皆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共尊成汤之德也。”《历代兴衰演义》曰:“阳甲在位七祀崩,弟盘庚立,时邢都又有河决之患,乃复迁都于亳(商丘),复汤之故都,改国号殷,复行成汤之政,商道复兴,诸侯宾服。综上所述,说明盘庚迁都是从别处复迁于亳(商丘)并不是盘庚力主迁往他处。”史书权威莫过《史记》,司马迁如是说,何须枉顾?此段文字,说明盘庚迁都几易其址,北迁复回,辗转反复。更说明殷之国号,亦起于在商丘之都。

商丘4500年历史(商都三百年史话)(3)

“商代的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有了空前提高,其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国通史》此论,笃实确属。中华历史长河中文明、文化辉煌的周三代灵光独耀,灿然万古。商代既是中华文字可考最早的朝代,商之先都、盛都在商丘300年,亦可定论商丘是中华文明有文字可考最早的古都。(来源:商丘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