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狐:中国古代传说中体型前小后大,九尾、象狐一样的神兽。传说其将死时,必先摆正头的方向,使头朝着其穴所在的故丘,以表示不忘本,叫做“正丘首”,因此被称为有德之兽。因是“九尾”,更被认为是象征王者兴盛、兆示“子孙繁息”的祥瑞之兽。

一.九尾狐青丘之国究竟在哪儿?

先秦文献《山海经·海外东经》、《山海经·大荒东经》和《山海经·南山经》均载:青丘之国有九尾狐。《山海经·南山经》曰:

“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十九·祥瑞部下:

河图曰:白帝生,先致白狐;周书曰:成王时,青丘献狐九尾。

青丘作为上古名山,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卷十八:

昔黄帝东到青丘,过风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以劾召万神。

那么青丘之国究竟在㖿儿?

《逸书·王会》曰在海东:

“青丘狐九尾。”孔晁注云:“青丘,海东地名。”

唐朝瞿昙悉达所撰《开元占经》卷七十云在南蛮:

青丘,南方蛮夷之国号也。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曰在南海:

国外有长洲,一名青丘,在南海辰已。

综上文献,青丘之国或海东,或南蛮,其位置应在五帝时期“冀都”的东南一带。若把考古学上的齐家文化早期遗存确定为五帝时代,“冀都”地望在今天水甘谷、武山一带,则齐家文化分布区之东南在今陇南两当、徽县一带,推测青丘当为今徽县青泥岭之主峰“铁山”!

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金面具(三星堆惊现二条尾巴的上古神兽)(1)

甘肃徽县青泥岭主峰铁山

铁山,又名巾子山、泥公山,位于甘肃徽县东南20公里处,为徽县南境屏障,因山色如铁俗称铁山。是古代秦陇入蜀青泥古道要津,是诗人李白《蜀道难》诗中“青泥何盘盘”的青泥岭主峰,海拔约1901米。目前已在铁山附近虞关镇许坝村及水阳镇官坪村发现齐家文化遗存,说明距今约4000年前的黄帝、大禹在此一带活动是可信的。

二.大禹有白狐九尾之瑞和涂山之会

相传大禹治水时来到涂山氏之国,遇九尾白狐,故娶涂山氏女娇为妻,并生下子启。《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

“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今本竹书纪年》也载:

“(禹)长有圣德……又有白狐九尾之瑞……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

禹立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因防风氏后至,杀防风氏,除了政敌又立了威!《淮南子.原道训》道:

“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涂山氏所居地当为夏邑之地望,发现九尾狐,距“青丘之国”不会太远,应在禹都“冀”之东南。因涂山氏善射,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大禹即位后巩固政权和其子启夺位起了决定性作用。

那么古“涂山之会”之涂山到底在哪里呢?

涂山又名“当涂山”,今甘肃两当县正好有“涂家山”地名!地处红崖河和徐(涂?)阳河之间,符合古人夹河而居的特点。

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金面具(三星堆惊现二条尾巴的上古神兽)(2)

两当县塗家山位置

今两当县涂家山因山林茂密个人无从考证,但从地图上看,附近还是遗留下庙山上、庙窠和庙山后梁等地名,推测古代是香烟缭绕、祭祀远祖的庙宇胜地!

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金面具(三星堆惊现二条尾巴的上古神兽)(3)

塗家山附近地名

《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

大禹治水“导河积石”积石山即今天水麦积山,沿红崖河由北到南经南华山之阳(阴为误!)、龙门可达两当县涂家山!极好地释疑大禹治水三过家门(涂山)而不入的历史场景!

初步推断大禹治水是从天水导流山引今三阳川之水至麦积山,再沿今红崖河引入嘉陵江的方案;而夏中期少康时商侯冥治水则是引水东流进入关中、再流入豫西晋南地的方案,继而进入今二里头文化遗址地域……

称奇的是:该地域还遗留有羿家坪地名,或与传说中夏朝早期后羿有关!

《左传》载:“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后羿本是夏邑涂山氏部落首领,因善射,为维护和巩固夏政权,被夏第三代帝王太康自鉏(羿家坪?)迁于穷石。穷:极,大也。穷石意极大之石头。今甘谷县有大石头地名,疑为夏斟鄩地望!

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金面具(三星堆惊现二条尾巴的上古神兽)(4)

积石山、华山、龙门、涂家山方位图

遗憾的是麦积区利桥镇、党川镇目前还未发现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遗存。

初步推断:禹陟之地“会稽”在陇南徽县一带,嘉陵地名可理解为“嘉夷禹陵”,或与“禹陵”有关,待详考……

三.九尾狐真有九条尾巴?

九尾狐,顾名思义,就是九条尾巴的狐。今人想象成这样:

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金面具(三星堆惊现二条尾巴的上古神兽)(5)

古人想象成这样:

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金面具(三星堆惊现二条尾巴的上古神兽)(6)

还有这个样子?

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金面具(三星堆惊现二条尾巴的上古神兽)(7)

直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件文物神兽青铜器的出现,我们终于确定九尾狐的真正模样:象狐,身体细长,有两条尾巴,一条下垂拖地,一条向后背卷起。是二条尾巴,而非九条尾巴!

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金面具(三星堆惊现二条尾巴的上古神兽)(8)

三星堆九尾狐铜像

三星堆还发现一件未修复的九尾狐铜像残件,但依然可辨两条尾巴的基本形状!

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金面具(三星堆惊现二条尾巴的上古神兽)(9)

三星堆博物馆未修复九尾狐铜像

我们再看看甲骨文“九”字:象形字,细长头部两耳竖起,纤细身材、卷曲长尾狐之形。早期甲骨文“九”字象极了三星堆发现的九尾狐形象,甲骨文“九”字本意或指九尾狐!

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金面具(三星堆惊现二条尾巴的上古神兽)(10)

甲骨文“九”字合集

后引申为数之大者“九”及尊贵吉祥的含义。如“九五之尊”,“天下九州”,“天子九鼎”,“九天九地”,“九九归一”等。故《说文解字》释为:

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凡九之属皆从九。

《列子》、《春秋䋣露》、《白虎通》、《广雅》皆云:九,究也。

《今本竹书纪年》有载:

“(帝启)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大穆之野。”

自古人们把“九”理解为“数字九”,因此无法释读大禹之子帝启于大穆之野舞《九韶》的真正意图和含义。若将“九”解读为象征祥瑞之兽的九尾狐,就容易理解了:当时“父死子继”的王权制度还未行通,帝启夺益之位后,尽管在武力上已强行压制,但在意识形态上还无法实现统治,作为九尾狐之国长大的涂山氏之子启,和着与九尾狐相关的音乐,跳着与九尾狐相关的舞蹈,试图彰显作为帝王的尊贵血统和上天旨意!对于当时宗教意识形态下的有扈氏等反对者有着极大的威慑作用!

四.关于九夷、九方和九候

关于九夷,因把“九”错误地理解为数字九,古人一直把“九夷”也错误理解为东方九个夷族,今人也多随之!如《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何晏集解引马融曰:“东方之夷有九种。”

《后汉书.东夷传》也载:

"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九夷实际是以“九尾狐”为图腾的一个方国。因是夏朝建立之初的母国,跟今天的美国与英国一样,一直与夏王朝保持良好的关系。

《今本竹书纪年》:“(帝芬)三年,九夷来御。”

进入殷商中期,与九夷也关系密切。

《今本竹书纪年》:“(太戊)六十一年,东九夷来宾。”

商末帝辛元年被命为候。

《今本竹书纪年》:“(帝辛)元年命九侯、周侯、邘候。”

直至商纣时因九侯女不喜淫被杀,继而征伐九侯并处以酷刑被剁成肉酱!

《史记.殷本纪》载:“(纣)以西伯、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

殷墟遗址出土甲骨文有帝辛十祀和十五祀征九方的卜辞记录,与传世史料商帝辛时的“九侯事件”相互印证,但因甲骨文“九”字和甲骨文“人”字、“尸(夷)”字相似,学者多把甲骨文帝辛征九方释读为征人方或征尸(夷)方,似有不妥。传世文献找不到叫“人”或“尸”的方国,况且把方国叫“人”或“尸”也不合常理……

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金面具(三星堆惊现二条尾巴的上古神兽)(11)

甲骨文“人”和“尸”字

当然还有种可能:“九”代表着尊贵,而此时的“九方”已与商王朝是敌对关系,刻文时舍弃尊贵的“九”而用丑化为与其字相近的“尸”也有可能!就像解放前国军称共军为“共匪”,而共军称国军为“国民党反动派”一样……

西周穆王时有青铜器《静簋》铭文:

“……王令(命)静司射学宫,小子眔服、眔小臣、眔九仆学射。”

该铭文“九仆”即出身九方的仆人,亦称奴隶。因九方传世善射的本领,被周人用来教习射箭。要比释读为“夷仆”更确切!

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金面具(三星堆惊现二条尾巴的上古神兽)(12)

静簋铭文“九”字

那么九方地望会在哪里?

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金面具(三星堆惊现二条尾巴的上古神兽)(13)

今天水市党川镇有九店、夏坪等地名。《今本竹书纪年》载:

“(周穆王)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架鼋鼍以为梁。遂伐越,至纡。”

此九江绝非今天的江西九江!《穆天子传》每卷结尾均记有“吉日□□,天子入于南郑”!西周南郑在今陕西汉中,推测九江、越、纡地望当在今甘肃陇南、陕西略阳一带!

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本姓令狐的杨飞龙养子杨茂搜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氐族部众拥戴称王,始建仇池国。可以确定在今甘肃陇南、陕西略阳一带。姓令狐且有氐族部众拥戴,疑此仇池国或与夏商周时期的“九”国不无关系!

三星堆考古最新发现金面具(三星堆惊现二条尾巴的上古神兽)(14)

值得关注的是:花庙河下游徽县柳林镇、永林镇已发现景家坪、文家坪、庙底下、庙坪、九上地、柳林、任坪、大路口、岳王等大量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存……

华夏神兽“九尾狐”青铜像出现在三星堆,说明了辉煌灿烂的三星堆文明是华夏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陇蜀古道”是上古华夏族入蜀的唯一通道,说明了华夏文明的源头在陇东南一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