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静静地躺在书架上,灰黑色的封皮正上方似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那是一方暖黄色的图画,画的上面是冬日几株冷寂的白杨,白杨下面是几座瓦屋,上方则是一群远去的不知名鸟儿,似乎告诉人们这里的故事有温暖,也有萧瑟。

这是石油普教读书会向学校赠送的读本之一,我们用漂流的形式将这些书籍在会员之间进行传阅。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近现代女作家萧红,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这本书是萧红在旅居香港身体日渐虚弱时写的,那时她写故乡的蝴蝶、白杨树,写祖父的园子,写家乡的百态,写熟悉的呼兰河,写那里的风土人情,是因为她身在异乡而倍加思乡,怀念那个并未给她太多温暖的家,那个曾令她冷眼旁观的呼兰河,那时的她更加怀念家乡,怀念祖父的园子,怀念她的祖父。

爱上这本书,是因为作者细腻的笔触,不事雕琢却又用字准确,她笔下的呼兰河如流水,如画卷,鲜活明快地铺陈在我的眼前。例如读到"冬天,大地被冻裂了,江河被冻住了。再冷起来,江河也被冻得锵锵地裂开了纹。冬天,冻掉了人的耳朵,破了人的鼻子,裂了人的手和脚。"真的就不自觉地裹紧衣服,缩起脖子,因为确实冷到了骨髓里。

爱上这本书,亦是因为作者书中一暖一冷的情感对比深深地揪住我的心。祖父周围氤氲着淡黄色的、暖暖的香气,母亲早逝、父亲嫌弃、继母冷漠,家里只有祖父最疼爱小主人公。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她与祖父寸步不离,祖孙俩相依相伴。爷爷关心她,陪伴她,呵护她,成了她在这个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里唯一的依靠。在爷爷面前,她是无拘无束的,是肆意洒脱的,甚至有点儿调皮顽劣,她的守护神就是爷爷,她的天堂就是爷爷的园子,这一方天地,就是她的世外桃源,是她童年的乐园,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爱园,这里阳光明媚,自由自在:一片云来了又走了,蝴蝶随意飞到园子里,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植物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没有人管。她可以随意躺在太阳底下看着这一切,感受这一切,一觉睡醒来,她甚至会偷偷地给爷爷的草帽上插上玫瑰花,会顽皮地给爷爷帮倒忙,爷爷也不恼,耐心地陪着她。在爷爷这里,没有男尊女卑,没有封建礼制的束缚。

主人公好奇而清醒地打量着外面的世界,对于她来说,园子之外的世界则是灰白的,是没有温度的。出了园子,呼兰河这个小镇里一切都是麻木的、迟钝的、冷漠的、听天由命的。"没有风,没有雨,则关着大门静静地过着日子。"没有人刻意想要改变什么,也没有人真正关心别人的痛苦与苦难。在呼兰河,小团圆媳妇是人们心中那隐隐的痛,她活泼开朗,健康阳光,能干大方,可这样的女孩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却是那么的不合时宜,这种"格格不入"的表现当然由婆婆"照着几千年留下来的传统"教她"守规矩",饿肚子、抽鞭子、烙脚心、开水烫......种种虐待,连番折磨,最终可怜的小团圆媳妇被封建观念、封建迷信折磨死了,即使是这样,婆婆还心安理得地宣扬自己是为媳妇儿着想,而看客们也在一片赞许声中渐渐忘却这个可怜的孩子。类似的种种,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里的人是善良的却也是愚昧麻木的,外界的事物他们看看热闹就好,没人关心是与非、对与错,因为这一切与他们无关,也不需要有任何关系。

如此冷静地回顾以往的生活,是因为萧红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儿时的孤独寂寞,婚姻的坎坷不幸,生活的颠沛流离,身体的虚弱困顿,使她悲凉也不是,愤怒也不是,只好将仅存的一点温暖封存在心底,把那满怀的希望慢慢地融入呼兰河中,静静地陈述这发生在呼兰河的一切......

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甚至萧红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几千年形成的封建陋习摄取了人们的灵魂,而众人却浑然不觉,萧红要用《呼兰河传》这曲挽歌唤醒国民的意识。可喜的是,人们从书中看到了封建陋习所形成的毒瘤,这些顽疾在经历了一次次时代变革后,逐渐被科学和民主治愈。现代社会,科学已代替愚昧,男女平等,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奋发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女性也早已擎起一片天空,她们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大部分还肩负着职业与家庭双重角色,她们生活丰富而充实:有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浪漫,有相夫教子琴瑟和谐的幸福,有志存高远勇闯天涯的执着,她们以其特有的柔韧性和创造力为家庭幸福、为祖国建设做着贡献!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满眼清冷而心存温暖)(1)

本文作者王琼

(作者简介:王琼,咸阳长庆子弟学校语文教师,中共党员。2008年教育故事《容易受伤的自尊心》获中心班主任论坛二等奖。2010年论文《开放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获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二等奖,2011年,征文《我心中的党》获陕西省一等奖,2015年教学设计《春联》获陕西省教科所一等奖。2020年在石油普教管理中心"我的防疫故事"征文中获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