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丽水日报-丽水网

坚守大山的健康卫士(偏远山区村民的)(1)

莲都区紫金街道瀑泉村最远的高章自然村到丽水市区有21公里。这21公里,戴小龙再熟悉不过。

每个月,他都要来到这里给村民送医问药。一座座大山、一条条乡间小道、一辆破旧的“钱江125”摩托车,是他为村民健康奔波的见证者。

“摩托医生”的42公里

行医30年,戴小龙先后在严鸟乡、枫树湾、黄村乡、高溪乡卫生院工作。这些乡镇所属的所有村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直到2013年8月,戴小龙调入莲都区水东卫生院,这才算进了城。

尽管进了城,戴小龙却主动承担了水东卫生院最偏远、条件最艰苦、工作成效最微薄的余庄村和瀑泉村的联村任务,成了“城里的乡村医生”。

余庄村距卫生院近15公里,而瀑泉村需经过青田县舒桥乡绕行,最远的高章自然村更是有21公里的路程,往返42公里。

陪他走这42公里的,是一辆黑色的“钱江125”摩托车。2009年,当时戴小龙的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他花了好几个月“从指甲缝里抠出来5700块”,买了这辆心念已久的摩托车。他开玩笑说,每天形影不离的就是这辆摩托车了。

这一骑,就是近十年,期间的风风雨雨,戴小龙自己可能都已不再记得那么清晰,但这辆饱经时光冲刷的“钱江125”却像是一本日记:摩托车上随处可见的划痕,是下村的“留念”;排气管早已经不再光洁如初,这是常年累月在乡野砂石路上行驶的印记;跑了近十年,发动机的功能也开始退化了,动力明显不足,上坡吃力。一次他带着妇幼医生下村产后访视,上坡熄火频频发生。

每个月,戴小龙都要骑着摩托车去两个联系村做疾病筛查,以及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定期随访。“每月下乡至少3天”,因为瀑泉村常住的200多人,分布在8个被大山阻隔的自然村里,村中多为留守老人,有些行动不便,又没有子女在身边。为了方便老人,戴小龙就挨家挨户上门服务,因此一天根本跑不完。

下乡的日子,戴小龙一般清晨6点就出门,严寒酷暑都是如此。糖尿病患者要测空腹血糖,“农村人早饭吃得早,早点去不影响村民吃饭和下地干活。”

一个装着血压计、血糖仪、听诊器等医疗用具的联村诊疗包,一台手提电脑,一个读卡器。这些重约三四十斤的装备被捆在摩托车后座上,扎得紧紧的。通往余庄村的路全都是盘山公路,“不结实可不行”。

余庄村全村户籍人口300多人,常住在村的只有五六十人,但居户相对集中。戴小龙会提前通知村民集中在一处检查,以前是在一个代销店,有了新的村委会会议室后就放在了会议室。“一般半天可以看完”,剩下的时间,就去偏远一点的自然村。有几个自然村只有一两位老人住着,他也会特意赶去。

偏远农村缺医少药,交通又极为不便,再加上经济情况不理想,老人的医疗服务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所以戴小龙觉得,自己每次下乡送医,更是“一户也不能少”。

去年,陪他走过了十多万公里的“钱江125”终于歇业。戴小龙的交通工具换成了私家车,每月仍然奔走在下乡送医的路上。

坚守大山的健康卫士(偏远山区村民的)(2)

下乡送医的三项工作

比起大医院的急诊或手术,基层医生的工作显得“平淡无奇”。戴小龙的下乡送医基本可以分为三部分:疾病筛查、用药指导,以及做思想工作。

“戴医生,中午去我家吃饭吧。”“戴医生,今年的桔子不错,你带几斤回去尝尝。”每次戴小龙下乡随访,乡亲们都很热情。余庄村的管娇花尤其感激。去年9月,她在疾病筛查中被测出血糖高达24.25mmol/L,而她自己此前竟浑然不知。在戴小龙的建议下她赶紧住院控制,如今正常吃药,血糖已经稳定下来了。“要不是戴医生定期来村里体检,我肯定想不到要去医院检查,那等发现就更严重了。”管娇花坦言。

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其中不少老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等疾病。五六年前的筛查中,两个村的高血压患者一共30人左右,现在已经有100多人。哪个患者该复查了,哪个患者该重新买药了,戴小龙心里一清二楚,从未耽误过。

一些空巢老人年纪大了,儿女不在身边,吃错药也浑然不知。高章自然村的李娇英80多岁了,一直吃“呋噻米”治疗心功能不全。一次戴小龙上门随访时发现,她把不同医院开的同样疗效的药重复吃了,他赶紧指导老人家正确的用药剂量。“重复吃多了会造成电解质混乱,长期吃会影响健康,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有了这一次“有惊无险”,戴小龙上门随访时都会让患者给他看看吃的什么药,怎么吃的。后面果然又发现了几个类似的情况。

坚守大山的健康卫士(偏远山区村民的)(3)

很多慢性病是由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造成的,患者对自身的身体情况也没有足够重视。余庄村有位村民老顾,在体检时空腹血糖达到了36mmol/L,他却对自身健康状况盲目自信,怀疑是体检结果错了,拒绝去医院治疗。“这样不行”,戴小龙很焦急,当面解释和打电话劝说无果后,又打电话给他儿女。“软磨硬泡”下,老顾最后前往了丽水市人民医院做了进一步检查,确诊患有糖尿病并入院接受了治疗。

老顾出院后,戴小龙每周都会往返近30公里,来到他家为他监测血糖,耐心地告诉他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怎样运动等等。在一次次不辞辛劳的奔波后,老顾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老顾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但是年事已高,儿女也不在身边,自行注射胰岛素成了一大难题。戴小龙在进行系统的评估后,改为口服药物治疗,目前老顾的血糖控制良好。

跑得多了,戴小龙似乎也成了半个“村里人”,今年的庄稼收成怎么样,谁家的闺女考上大学了,戴小龙都知道。因为“混熟了”,村民经常和他拉家常,甚至有老人盼着随访的日子,“热闹,有人说说话。”

一次又一次的奔波,戴小龙用医者仁心换来了村民的信任和口碑,换来了“优秀医务工作者”“浙江好人”的殊荣,而戴小龙更为看重的,是“缺医少药的农村,真的需要一个医生去改善医疗条件,而我正好在这里。”(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曾翠 余俞乐 通讯员 涂丽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