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写作技巧(隶书创作如何避免千人一面)(1)

不拘一格 多样统一

——隶书四条屏创作手记

■王金春

江苏省昆山市书协主席

笔:加健兼毫

墨:红星油烟墨液

纸:细草纤维纸

砚:普通石砚

制作环境:海棠馆

隶书写作技巧(隶书创作如何避免千人一面)(2)

王金春 隶书春风四条屏

规格 170cm×20cm×4

隶书是我偏爱的字体,也是用力较多的字体。数十年中,凡秦汉简牍帛书,汉代碑刻摩崖,考古新出书迹,皆有涉猎,临习不下数十种。近年则有所收敛,多在《张迁碑》《西狭颂》《鲜于璜》《石门颂》中往来穿梭、反复咀嚼,努力捕捉和强化个人的书法语言风格和形式特征。

此件隶书作品创作于2021年初春,是为长三角艺术交流系列展——王金春·王清书法作品展而创作的。十余年前,我曾创作过同样文字内容的隶书作品,搬家整理时发现旧作,觉稚嫩小气,软媚乏骨,故有意重书,以观前后差异,待书成后一对比,确存天壤之别。内心窃喜,自觉十余年的功夫没有白费,聊可安慰!

此作字体、文字内容、形式几照旧作,而重点突破则放在风格的趋势和审美的向度。而这一点,恰恰是书法创作四要素中最核心的一环,是衡量创作者主体精神的重要参数,更是决定作品艺术高度的关捩。经过酝酿,综合文字造型特征,组合构想,思考当下的审美趋向,结合自己累积的临帖经验、创作能力等,确定了以古拙、奇逸、雄强、宽博为总基调,在此基础上,力求生动活泼,自然有趣,富于书写性和浓郁的抒情色彩。这样的构想,无疑充满着理想色彩,自设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树立了一个理想图式和高难度的参照系。其益处,即在于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一个目标的引领,以利于活跃艺术思维,调动创作热情,激发创作潜力。一开始做的小稿和试写不尽如人意,与原有的构想相去颇远,然胸有蓝图,心有所系,经过几次调整后,愈发合意,渐趋佳境。经过三天连续不断的努力,作品终告完成。虽然尚有缺憾,但总体上与既定的基调,与自己的审美趣味、审美境界也较相符。作品完善后,笔者对作品细加检点、考量,颇有几分孤芳自赏之意。通过细察,自觉尚有几点可观处。

一、整体协调,风格统一。作品中,大小、轻重、收放,巧拙、欹正、枯湿等均有变化,但能求得统一、调和,和而不同,变而不怪,字间有照应,行间有呼应。整体呈现出鲜明的视觉冲击力和层次清晰的节奏感。粗看不知所宗,细品则渊源有自。举凡《西狭》的宽博,《石门》的奔纵,《鲜于璜》的情趣,《张迁》的朴拙,既能各呈其势、其态、其情,又能相互生发,相互融汇,相互依凭,于多样性中求得浑然一体,和谐无碍。

二、气息醇厚,格调古雅。此件作品的创作,纯为自发,既有机缘所引,又有内心驱动,因为没有考虑要投稿参展,也就无需揣摩评委口味,迎合时风潮流。创作中,纯由个人审美指引,纯由心灵流淌,最大程度地避开功利,避开近俗。又幸笔者长期与古为徒,浸淫于传统经典之中,追慕古风雅韵,故作品古意尚存,不失汉人的正大气象。而反观当今书坛,隶书作品大多笼罩在几家几派中。互为模仿,陈陈相因,几致千人一面,个性全丧,这恐是展览机制下难以避免的弊病。笔者以前也积极投稿,参与各级展览,并对流行时风多加关注,加上又身处这个书法文化生态中,不可能脱离时代审美潮流的影响,故作品中多少有时风的痕迹,这也是需要自省、自警的。

三、用笔多样,线质丰富。东汉石刻隶书风格多样,一碑一奇,整体呈现正大气象。一般来说,过多的小动作,刻意的藻饰会有损正大气象。故东汉名碑,多质朴无华,简约自然。然笔者自忖,今日书家于汉碑见多识广,习隶者大多广临博取,此与古人自有异处,又当今书法展示方式改变,幅式展大,加上形式、材料、工具有别,若谨守一碑,专精某家,总有泥古单调之嫌。故笔者努力在不失汉碑整体气象的基础上,大胆作些尝试和探索,尤其在笔法上,追求多样性,如中锋和侧锋、顺锋和逆锋、提和按、方和圆、顿按和衄挫、藏锋和露锋、迅疾和迟涩、平动和转折、铺毫和绞转等,不拘一格,综合运用,并将篆意、行势、草情融入其中,既能得简牍墨迹的书写性,又不失石刻摩崖的金石味。由此,线状、线形、线态、线质变得丰富而耐品。颇有“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之得。

当然,限于功才、天资、才情,心中理想与现实表现之间尚有差距,唯有继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