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属中焦,所以中气又为脾胃之气,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物的消化转输 、升清 降浊等生理功能,《灵枢经·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汉 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盖中气虽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中气充足,即脾胃功能健旺;中气不足,即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严重者,因中气不足,升举无力,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小儿囟陷等,称中气下陷。
从上面这段话就能看出中气不足即为脾胃之气不足,中气不足长此以往即为中气下陷。
二者的定义:
中气不足
中医认为,身体太虚弱,尤其是中气不足,脾肾亏虚,才会造成子宫下垂及胃下垂等毛病。当一个人站立的时候,所有的器官都会受地心引力影响而向下垂。如果这个人的内脏肌肉开始松弛,承托力不够的话,像胃部、子宫等肌肉厚的器官,就会有下坠倾向。这种情形,中医谓之“中气不足”。
中气下陷
多指脾气虚以致组织弛缓不收,脏器松弛导致脱垂一类病证。脾居中焦,其气主升,若饮食劳倦伤脾,或久病损脾,皆可致脾阳虚陷,升提失司。
二者的区别
中气不足
常见面色黄而少华,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眩晕,声低,气短,倦怠乏力,便溏。若同时见胃痛则痛而喜按,舌嫩苔厚,脉虚等。
中气下陷
多兼有气虚和气陷两种证候的临床表现。往往会出现饮食减少,体倦肢乏,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大便稀溏,舌质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阴挺等。伴有头晕目眩,肢体困重倦怠,声低懒言。多见于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病。
二者的辩证
中气不足
中气,脾胃气也,后天之本。中气不足,说话无力,人体无源头活水,则坐吃山空。
先天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者。脾胃虽为后天之本,但若是先天体质虚弱、根基不牢,也会引起后天的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劳倦过度,忧思日久者。身体和精神上的过度劳累都会损伤脾气,脾气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肢体失养,出现神疲乏力等中气不足的症状。
本证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见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脱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治则:补中益气
宜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中气下陷
本证大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诸病源候论•痢疾诸候•脱肛候》:“肛门大肠候也,大肠虚冷,其气下冲者,肛门反出。亦有因产用力努偃,气冲其肛,亦令反出也。”《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阴挺出下脱候》:“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诊其少阴脉浮动,浮则为虚,动则为悸,故脱也。”
益气升陷宜用:升陷汤加减中气不足与下陷在很多症状上是重叠的,在具体改善过程中需要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方能起到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