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演员对于人物表现力的塑造(演员在塑造英雄时)(1)

从拍摄前的准备到最后的杀青,何敬平在陈晓的身上,生根,落果。

作者丨赵雅静

编辑丨丁宇

“铁窗诗人”的一生

磨平褶皱的纸张,在监狱的墙壁上削尖笔头,何敬平在纸上写下诗行:“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这是《理想照耀中国》之《叛逆者》一集的开篇,单集片名出自“铁窗诗人”何敬平的著名诗作《把牢底坐穿》。

影视演员对于人物表现力的塑造(演员在塑造英雄时)(2)

《把牢底坐穿》一诗写于1948年的秋天。那年4月,因叛徒出卖及国民党特务使诈,何敬平被捕关押到渣滓洞监狱。在狱中,他和难友们借助渣滓洞牢房外小院坝“放风”时机,相互传递着各方面的情况。

当得知解放大军节节胜利的消息,何敬平感受到了光明即将到来的喜悦。为了鼓舞难友们的斗志,他用了数天时间,饱含激情地在一张小纸片上写下一首诗——《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同牢房的周光复、胡春圃看到后,将其更名为《把牢底坐穿》,并谱上曲子让大家传唱。

1949年农历正月初一,何敬平与其他同志在狱中成立了“铁窗诗社”,同敌人开展持续斗争。他则在历史长河中,被称为“铁窗诗人”。

同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而就在解放的前三天,包括何敬平在内的二百多位革命志士,在白公馆、渣滓洞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牺牲的人群中,还有少年英烈蒲小路。《叛逆者》正是以何敬平和蒲小路的感情作为切口,通过讲述何敬平教导小路读诗认字的过程,以小见大地展现了狱中共产党人的抗争与对新中国的期望。

影视演员对于人物表现力的塑造(演员在塑造英雄时)(3)

何敬平生于1918年,17岁开始积极投身于救国活动。1935年,北平“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重庆各界闻讯响应,正在巴县中学读书的何敬平参加了“重庆学生救国联合会”的活动。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岁的何敬平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表现突出,被吸收为重庆公共汽车公司“救国会”小组成员。次年,他加入国民党部队,在政治处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何敬平看清了国民党“假抗战、真反共”的面目,愤然弃军回家,经朋友介绍进入重庆电力公司工作。1945年2月,重庆电力公司发生“胡世合事件”。中共南方局领导发起了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带动全市的争人权、争民主的群众革命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由于勇于斗争、表现突出,何敬平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8年春天,何敬平被囚禁于渣滓洞监狱。他备受酷刑,但坚贞不屈,同敌人进行了顽强斗争。

何敬平的一生很短暂,牺牲时只有31岁。但他在狱中写下的现代诗《把牢底坐穿》却流传至今。诗篇虽短却气势磅礴、壮怀激烈,半个多世纪后依然能感受到其中崇高的理想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渣滓洞中的共产党人们,即使身困钢筋水泥之中,却仍然不放弃希望,坚决与反动势力抗争。他们不惧黑暗,用信仰照亮希望。

这种精神延伸到《理想照耀中国》之《叛逆者》一集当中。在剧中,铁窗外透过的光芒虽然微弱,但他们的精神却很满足。何敬平(陈晓 饰)在黑暗的狱中目光如炬,教小路(傅宜省 饰)读诗认字时专注又坚定。剧集通过这个小切口,给观众展现当年更为宏观、真实的渣滓洞的情况,和身在其中的共产党人向死而生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地震撼着观众,感动着一代代人。

对话陈晓:让角色生根

进入

今年正月初二,傅东育、陈晓、王一博、毛溦几个人坐在一起,吃了个饭。

前三者一起合作了电视剧《冰雨火》,又在《理想照耀中国》中碰面了。傅东育是《理想照耀中国》的总导演,接下这个项目以后,他便找到陈晓,传达了整部剧的主旨和内核,邀请其参与其中。以合作过的信任和熟悉为根基,陈晓加入了《叛逆者》一集的拍摄,饰演“铁窗诗人”何敬平一角。

影视演员对于人物表现力的塑造(演员在塑造英雄时)(4)

毛溦是《叛逆者》一集的导演。吃饭那天,是他第一次见到陈晓,立刻觉得角色状态已经体现在了陈晓身上——头发很长,胡子拉碴,不修边幅。距离《叛逆者》开机还有一个月时间,何敬平已经开始在陈晓的身上生根。

“你现在这个形象,给你上点妆,之后往监狱一扔就可以了。”毛溦对陈晓说。

最初在选角时,傅东育问过毛溦,有没有心仪的人选。毛溦的第一考虑便是陈晓。首先,他觉得对方“戏很好”,是公认的会演戏的演员;其次是形象气质上,与何敬平相似。傅东育很认同这个想法,在他的描述中,陈晓内敛,“眼睛里面有一种孤独感”。在真正见到陈晓时,毛溦立刻验证了之前的想象:“他心里边已经有这个人物的感觉了。”

拿到角色时,陈晓对何敬平的第一印象是“文气”。“铁窗诗人”的称号给了他一种文艺气质的想象。但陈晓在深入地了解后,愈发感受到何敬平身上坚韧的革命精神。关于何敬平的历史资料有限,却给了陈晓一定的表演空间。在阅读剧本时,他会将文字投射成画面,把自己代入进去。

影视演员对于人物表现力的塑造(演员在塑造英雄时)(5)

《叛逆者》将视角集中于渣滓洞监狱内,为了还原被关押者当时的状态,在造型上,剧组以“粗糙”“龟裂”“脏”来构建演员皮肤的质感,对于角色所穿的服装,也朝着做旧、磨破的方向去做。

这一定程度上为陈晓提供了进入角色的渠道。在历史资料较少的情况下,人物造型和现场氛围感变得重要。“指甲里、头发里、耳朵缝隙里都是泥,抠得非常细。”在接受《博客天下》专访时,陈晓说,“这其实也能帮我们快速入戏。”

陈晓上小学的时候,第一次读到《把牢底坐穿》这首诗。那时,他尚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感情。此次,以演员的身份进入到诗作者的生命和时代中,陈晓有了新的感受。从第一次教小路认字,到抱着受伤的小路用这首诗去鼓励他,再到他牺牲前最后一次对小路念起这首诗,他找到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这里面有勇气、有信念、有对理想和精神的传承,何敬平和他的狱友们是用生命践行了诗里的每一个字。”他告诉《博客天下》。

《博客天下》:短时间内完成一个人物的塑造,对您而言是否有压力?压力来自于哪些方面?

陈晓:不管是傅导还是毛溦导演,其实都合作过或接触过。虽然是需要短时间内塑造这个人物,但是那个氛围你是熟悉的,不会有特别长的磨合期。

《博客天下》:为什么选择《叛逆者》?何敬平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陈晓:相比于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大英雄来说,何敬平其实算是个小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身上,爆发出的巨大能量,面对敌人时那种不畏牺牲、不抛弃、不放弃的革命精神,是值得我们现代所有年轻人思考和学习的。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博客天下》:您最初对何敬平这个人物是什么印象?

陈晓:关于他的资料其实并不多,他被人们称为“铁窗诗人”,我想象的他很“文气”,大致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身上的气质。但当我去演、包括和导演探讨时,我发现,他太了不起了!那种骨子里的坚韧,对希望、对光明的执着才能让他在监狱里写下那么感人的红色诗作。

《博客天下》:拍摄之前您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关于何敬平的背景资料并不多,您是如何构建对人物的想象的?

陈晓:拍摄之前查了网络上的资料,也会和导演、编剧探讨。人物造型、现场氛围也很重要,我们在做造型的时候,指甲里、头发里、耳朵缝隙里都是泥,抠得非常细,这其实也能帮我们快速入戏。

《博客天下》:据毛导介绍,他在第一次见到您的时候,您已经开始进入角色状态了。比如,头发和胡子都没有修剪。此前您也在采访中提到,“刚留出来胡子时,我会有很多想像,胡子、头发再留长一点短一点我可以演一个大概什么样的人物。”通过外形先去找到人物的感觉是您的习惯吗?

陈晓:外形是一方面吧。在读剧本的时候就会把文字投射成画面,在脑子里哗哗过一遍,会代入进去。

《博客天下》:何敬平的代表作是《把牢底坐穿》这首诗。您是什么时候读到这首诗的,有什么自己的理解?

陈晓:这首诗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就读过。那时候还不能把这首诗的情感体会得多么深刻。现在再去读这首诗,特别是把自己代入到何敬平这个角色中,代入到他生活的时代中,对这首诗的理解也不同了。剧里有多次提到这首诗,何敬平第一次写下这首诗教小路念,他抱着受伤的小路用这首诗去鼓励他,他牺牲前最后一次对小路念起来这首诗,这里面有勇气、有信念、有对理想和精神的传承,何敬平和他的狱友们是用生命践行了诗里的每一个字。

沉浸

在《叛逆者》的结尾,一声枪响之后,何敬平倒下了。紧接着,镜头逐一掠过渣滓洞牺牲的志士们,最终定格在小路的身上。

一束光从窗户中照射进来,小路读诗的声音也随之响起。“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

影视演员对于人物表现力的塑造(演员在塑造英雄时)(6)

这是《把牢底坐穿》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在《叛逆者》当中。在此之前,戏份集中于何敬平对小路的教导,通过在褶皱的纸上书写这首诗,教小路认字,将革命精神传递给这个6岁的孩子。

在陈晓看来,何敬平是另一个年代的自己,有着青年的热血,“是有强大信念感、情绪深藏在文字中的一个青年人”。即使深刻理解了革命精神,但在表演过程中,陈晓并没有刻意去雕琢一个英雄,而是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他也热爱生命,他也想活下来,包括其他狱友舍命牺牲是因为人性中的善良、尊严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保护的小路其实就是那个希望的化身。”陈晓告诉《博客天下》。

导演毛溦见证了戏中何敬平和小路的情感迸发,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的功力。他对《博客天下》回忆,所有他认为何敬平应有的情绪、语气、哭戏的浓度,陈晓都能够准确表达。“他给你展示出来的就是你在画面里看到的那种触动,演员给你演出来了,那真的是挺欣慰的一个事。”

《叛逆者》的主要场景,是一个几平方米见方的渣滓洞监室。剧组常因为制造环境效果而燃烧烟饼。为了在短时间内进入角色,陈晓和其他演员们每天挤在狭小的空间内,闻着烟饼闻到咳嗽。但只要镜头一开,所有人都能忍住并迅速进入角色。虽然拍摄周期短、节奏快,但前期的充分准备和剧组的专注,都构成了陈晓沉浸其中的基础。

拍摄时,陈晓受了三次伤。最严重的一次发生于开拍的第二天,那是一场关押人员和看守人员斗争的大场面戏份。为了体现情况的残酷性,同时符合重庆地区的天气,剧组采用了人工降雨。在大雨中,陈晓饰演的角色原本应该在饰演军警的群演手底下逃走,却在拍摄时意外滑倒。结果铁制的道具枪,一下打到他的太阳穴。

监视器中,毛溦看到陈晓躺在地上好一阵子,心里一阵紧张。但戏没有断。陈晓艰难地爬起来,按照原定的剧情跑了出去。“那场戏演得就特别真实。”毛溦说。

那一天,陈晓带着伤,一直拍到了凌晨3点。

当被问起关于受伤的问题时,陈晓并不以为然,觉得是难免会出现的情况。而他一直“沉浸在那种氛围里,处在角色的状态里”。

于是,从拍摄前的准备到最后的杀青,何敬平在陈晓的身上,生根,落果。

影视演员对于人物表现力的塑造(演员在塑造英雄时)(7)

《博客天下》:在人物塑造上,您和导演之间有过怎样的讨论?他给过您什么具体或实用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完成角色?

陈晓:导演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大家都会相互给建议,磨合得也比较快。为了能尽快进入角色,包括小演员在内的所有演员,每天都挤在一个几平方米的房间里,天天闻烟饼,最后闻到咳嗽,但只要镜头一开大家都能忍住并迅速进入角色。

《博客天下》:您在眼神和姿态上如何去贴近人物?何敬平被称为“铁窗诗人”,他举手投足的气质是怎样的?

陈晓:这个就是根据剧本给到的情境去想象和靠近人物。他是有强大信念感、情绪深藏在文字中的这么一个青年人。

《博客天下》:您觉得何敬平身上最大的特质是什么?

陈晓:无惧无畏、有信念感。

《博客天下》:塑造何敬平这个角色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陈晓:关于人物的资料比较少,不过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塑造空间。

《博客天下》:您自身的性格特质与何敬平有相似之处吗?从年代上看,您和何敬平相距甚远,在表演上如何感受人物的心理状态、行为选择等?

陈晓:我们可以算穿越时空的同龄人吧,身上都有着属于青年人的热血。还是会根据剧本给出的情境结合历史资料去感受人物吧

《博客天下》:半小时片长内将人物演绎得生动立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您如何防止人物变得“刻板化”?

陈晓:人物的塑造需要导演、编剧、演员之间共同的努力。首先在剧本上我们就做得比较扎实。通过何敬平在狱中和小狱友小路的生活片段,很立体地去展现这个人物。作为演员,我在表演的时候也不会刻意地去把他当成一个英雄去演,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凭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做了一件不普通的事。他也热爱生命,他也想活下来,他和其他狱友舍命牺牲是因为人性中的善良、尊严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保护的小路其实就是那个希望的化身。

《博客天下》:有没有一场您觉得情绪很重的戏,需要您在拍完之后缓和一下的?

陈晓:小路被打了之后,我抱着他鼓励他的那场戏,那场戏再念起那首诗,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又有另一番更深的感触。

影视演员对于人物表现力的塑造(演员在塑造英雄时)(8)

《博客天下》:本次拍摄您有意外受伤的情况,当时情况是怎么样的?之后仍然很好地完成了表演,您是一直处在角色的状态里吗?

陈晓:就还好吧,也不是很严重,拍戏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受伤的情况。大家都在熬大夜拍,都沉浸在那种氛围里,都一直处在角色的状态里。

《博客天下》:杀青之后摆脱掉狱中那个状态的时候,您是什么感觉?

陈晓:我觉得参与拍摄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对我而言是一段非常难忘的创作经历,革命前辈那份把理想作为火炬,不怕牺牲的震撼和感染力在内心久久回响。

《博客天下》:本集片名为《叛逆者》,但其实结局是牺牲。您是如何理解“叛逆者”这三个字的?

陈晓:“叛逆者”取自何敬平的诗《把牢底坐穿》,“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叛逆者”不是为了自己叛逆,而是为了守护下一代,守护无数像小路一样的孩子和希望,所以他们的牺牲是伟大的,那个时代需要这样热血的“叛逆者”。

《博客天下》:在结尾处,枪声响起,何敬平倒下,但对小路的结局没有交代。您自己如何理解这个开放式结局?

陈晓:因为小路是小孩,小孩其实是未来和希望的象征,代表着一颗理想和信念的种子,最后会长成什么样我们希望留给观众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打破

在《叛逆者》中饰演何敬平,并不是陈晓第一次饰演历史人物。过去的经验带给他一些可供遵循的方法,诸如在做准备工作时,通过历史资料和时代故事来构建对角色的想象,同时也会将前辈们的表演作为参考的坐标系。

但在真正进入到角色中时,他不愿让经验来框住自己,而更愿意做“经验的叛逆者”,在历史资料所无法触及的空白处,发挥自己的理解,为角色注入自己的部分生命。

本次,他所出演的何敬平成为一个可供解读的例子。陈晓坦言,这一角色的“特殊性”在于篇幅的精短和资料的稀缺,但这同时为他提供了表演空间。在他每一个望向小路的眼神中、每一滴眼泪中、每一句呐喊中,都包含着他对当时的时代、对何敬平的遭遇和那种“把牢底坐穿”的革命精神的理解。

陈晓告诉《博客天下》:“对演员来说每个角色都是一场全新的创作,经验恰恰是我不想过多去依赖的。”

他认为,表演有时候是“和自己较劲”,需要不断地调动自己的感情、调动自己所有的一切,投入到角色当中。另一方面,全组人为了同一个目标拼搏的感觉也常带给他力量。他并不认为《叛逆者》拍摄时间短,就是仓促的,全剧仍然在有限的时间内保持了良好的节奏。除了自己进入状态较早之外,场景的真实性,演员与导演和编剧的密切沟通,全剧组工作人员的专注,都让陈晓能够“接得住”这份挑战,并保持自己的热爱和冲劲。

在演员的道路上,他希望自己的热爱能够持续下去,希望在10年后,还在挑战有意思的新东西。

正如此前他在采访中所言:“你在这一行待的时间越久,会越来越发现要学的东西学不完、特别多,眼界也会越来越宽阔,会越来越有动力。”

影视演员对于人物表现力的塑造(演员在塑造英雄时)(9)

《博客天下》:您不是第一次饰演有历史原型的角色了,本次拍摄《叛逆者》,您使用了哪些之前积累的表演经验?有哪些和之前经验不同之处?时间上的仓促应该用什么来弥补?

陈晓:历史人物之前也演过,比如《建军大业》里的任弼时和未来要和大家见面的《百炼成钢》里的瞿秋白。之前也演过一些古代的历史人物,对演员来说每个角色都是一场全新的创作,经验恰恰是我不想过多去依赖的。

何敬平这个角色确实比较特殊,单元剧的故事篇幅都是很浓缩的,要求我们要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尽可能地去呈现最准确的表演。所以对我来说我更多的是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的遭遇和他的那种“把牢底坐穿”的革命精神。

也不能说是仓促吧,大家也都是做好了准备来到剧组的,虽然拍摄时间不长,但是跟导演、编剧和其他演员密切的沟通,还是非常有帮助的。正是因为拍摄周期短、节奏快,大家反而都特别专注在戏里面,真的沉浸在那个环境里,对角色塑造也很有帮助。

《博客天下》:表演创作对个人能量有一定的消耗,您日常都会从哪些地方去汲取能量?

陈晓:拍完戏我都会给自己放假一段时间清空脑袋,过自己的生活,在生活里积蓄能量。

《博客天下》:您在选择剧本上有哪些维度的考量?

陈晓:说起来,要考虑的还挺多的。比如:作品和角色给观众传递的是什么,希望大家看完作品能有一些精神层面的收获和思考,不是看完就完了;会考虑整个故事好不好看,是不是足够吸引自己;以及之前有没有演过类似的角色,每次都希望有点突破和不一样的呈现;还有档期等等因素吧。

《博客天下》:您平时的工作习惯是怎样的?如何去雕琢每一个角色?

陈晓:会根据角色需要,比如历史题材就会查阅很多文献资料,多看看那个时代的人物和故事,尽量带入自己去感受他们的心境和想法。也会多看看很多同类型的影视剧,看看别人是怎么塑造的,多多向前辈艺术家们学习。如果是涉及专业知识的,也会去体验生活。总之就是根据角色需要,尽量多做准备吧,希望以更好的状态给观众们呈现出一个好的故事。

《博客天下》:参加《理想照耀中国》的拍摄,您对这一段历史、对何敬平这个人,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悟?

陈晓:只有真正去表演去代入了之后,才能体会到他在渣滓洞里遭遇非人的折磨之后,能坚持那么久、信念坚定不动摇的不易,我们看到的影视化创作是历史的一角,背后是当年那些人的巨大牺牲。

《博客天下》:您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比如10年后,您期待自己是什么样子?

陈晓:我的理想就是创作更多不同类型的,被大众所喜爱的,能够传得开,留得下,对观众有一些正面思想启发的角色和作品。10年后,我希望自己还在带着这份热爱和冲劲拍戏,还在挑战一些有意思的新东西。

《博客天下》:您觉得在这个时代,“理想”意味着什么?作为文艺工作者,如何传承这种“理想”精神?

陈晓:何敬平的理想是伟大的革命理想,而我们新时代的理想,是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创作扎根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通过正能量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

影视演员对于人物表现力的塑造(演员在塑造英雄时)(10)

对话毛溦:虚实结合,还原真实

《叛逆者》在进入后期剪辑阶段时,毛溦很想发一个朋友圈:《理想照耀中国》是近万个有理想的人去拍一帮曾经为了理想牺牲的人。

接受《博客天下》专访时,他刚刚面对了这份“牺牲”。在《叛逆者》临近结尾处,是渣滓洞监狱内大批共产党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枪杀。坐在监视器前,毛溦眼看着一个又一个人物走到小路前,替这个象征着希望的孩子阻挡危险,一度眼含热泪。

《叛逆者》的拍摄周期非常短,作为分集导演,毛溦的工作从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为了还原渣滓洞的真实情况,他和剧组提前拜访了重庆渣滓洞的馆长,核实每一个细节。在剧本打磨上,他也同编剧刘沈一起,最终在渣滓洞上百人的群像中,挑选出了两代人之间的互动进行放大。从最初想要强调情节和节奏感的叙述,变更为“虚实结合”的呈现方式。

在毛溦看来,《叛逆者》虽然着重刻画何敬平,并以何敬平和小路之间的情感为故事主线,但其最终的内核,则是试图以这个小的切口,给观众展现当年更为宏观、真实的渣滓洞的情况,和身在其中的共产党人的反抗与向死而生的精神。

影视演员对于人物表现力的塑造(演员在塑造英雄时)(11)

《博客天下》:《叛逆者》的主要人物是在渣滓洞中牺牲的何敬平。拍摄前,剧组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毛溦:通过查各种史料去了解何敬平的生平,同时去走访了重庆渣滓洞。一是看整个渣滓洞的外部环境和大的结构;二是听渣滓洞的馆长讲述当时的情况。在拍摄过程中,剧组也不断给他打电话,去核实一些信息。比如看守人员用的是什么样的枪、被关押者什么时候戴手铐、脚镣等,这些细节都需要保证真实。

其实何敬平只是渣滓洞300多烈士中的一个代表,《叛逆者》要表现的不仅仅是他与小路之间的故事,更要表现渣滓洞中革命志士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包括他们怎么去跟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怎么迎接新中国建立等。何敬平只是代入点,大的方面还是要利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反映整个渣滓洞。

《博客天下》:如何理解“虚实结合”?

毛溦:首先是两个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得往实了做,让它越真挚、越感人越好。但在表现手法上,我们会用一些强逆光,让画面更有冲击力。比如,在表现阴暗潮湿的监狱时,会有一束暖光从门外射进来,表现出无论你身处在多么黑暗的一个环境里,总有一束希望在。它其实是有一个隐喻在里面。

《博客天下》:所以这个剧本主要是针对何敬平在狱中的场景来展开的吗?

毛溦:没错。以前我们想象中可能是更注重于情节和节奏感,但剧本在调整后,还是以写何敬平这个人以及他和小路在狱中所建立的情感为主,并将《把牢底坐穿》作为他们之间的桥梁。表达何敬平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怎么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怎么去建立小路对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一个很有情感的故事。

影视演员对于人物表现力的塑造(演员在塑造英雄时)(12)

《博客天下》:网上何敬平的照片也不多,只有一个干干净净的肖像照。剧组在服化道上是如何把握他在狱中的状态的?

毛溦:何敬平是1948年4月被抓进去的,1949年11月牺牲。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他在内的被关押者们经历过拷打、挨饿、冬天的寒冷。所以,从妆容上,所有演员皮肤的质感,都要做出粗糙、龟裂的效果,用我们的话说就是做脏,而且不是不洗脸的脏,是那种因为营养不良、风吹日晒的爆皮的效果。包括在肤色上,都是往暗了做。

所有被关押人员的服装,全部做旧。他们被关押的时间很久,没有衣服可以换,一件衣服他们穿了很久,所以这件衣服肯定有脏,有旧,那种领口的、胸前的、纽扣上的磨破。就是各种破,不能假。

我们在采风的时候了解到,渣滓洞在关押这些人的时候,提供的大部分服装都是国民党的旧军装。但是我们发现演员们穿上之后没有区别,体现不出人物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服装上做了适当的区分,文人的、工人的、教师的还是教授的,在服装上要有体现。

《博客天下》:《叛逆者》中主要的人物冲突都有哪些呢?

毛溦:渣滓洞的主要故事冲突是关押的共产党员和国民党看守之间的斗争,这是最主要的故事矛盾。徐磊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历史上,他是真正的渣滓洞的看守狱长。而且那个人被称为猫头鹰、笑面虎,有些时候为了套话,表面上笑呵呵的,其实特别阴损。

《博客天下》:演员们在进行表演的时候,您对他们有什么指导?

毛溦:主要还是根据剧本的情节,去调整演员的状态和情绪。尤其是群众演员,我们最多的时候用过180多名群众演员,要先把所有人都集中起来,给他们开大会,告诉他们我们为什么这场戏的情绪是这样,比如说他们造反喊“延安延安”,之后为了解救小路,需要和看守人员动手搏斗等,这些都是史实,我们要给他们讲当时的渣滓洞是什么样子。

影视演员对于人物表现力的塑造(演员在塑造英雄时)(13)

《博客天下》:何敬平最重要的诗作《把牢底坐穿》在这一集中反复出现,在您看来该如何把这首诗演绎出当时的感觉?

毛溦:剧中,陈晓要不断地教这个孩子去念这首诗,但肯定不能像诗朗诵。它是一个从心里发出的声音,无论是对生活的感悟也好,对当时环境的感慨也罢,包括对小路将来人生的一种期许,或者对新中国的向往也罢,都是从心里边发出来的,是用一种淡淡的、平稳的口气,深情地说出来。

《博客天下》:杀青时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毛溦:说实话有点失落。最后一天拍完的时候已经早晨6点了,我开始补拍一些空镜。现场的人已经不多了,就只剩灯光、摄影、道具和场务几个人。那天还下着蒙蒙小雨,有点悲壮。

《博客天下》:对于《叛逆者》,您印象深刻的一场戏是什么?

毛溦:说实话,我看到何敬平和小路之间情感的建立,是非常感动的。陈晓的表演确实到位。我会和他说,我需要看到他眼睛里的泪,这时候他的心情、语气应该是什么样,他都明白,而且能展示出来。当我在监视器里看的时候,那种触动一下就来了,演员演出来了。

而且渣滓洞确实挺悲壮的。重庆11月30号解放,何敬平他们是11月27号晚上12点以后被枪杀的,他们在监狱里已经知道新中国成立了,而且能听到重庆外围解放军的炮声。但是徐磊他们提前行动了,这是非常惋惜的一个地方。

《博客天下》:您觉得何敬平身上最大的闪光点是什么?

毛溦:何敬平是这个故事的主线人物,他的身上代表着共产党人优秀的革命品质。但是如果往小来说,是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对新中国的向往和希望,他要把这种希望想尽一切办法留给孩子,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孩子送出去。这就是共产党人一直以来的初心和使命。

《博客天下》:您觉得《理想照耀中国》对当下有什么意义?理想在现在这个时代意味着什么?

毛溦:说实话,不拍这个戏之前,我们也不完全清楚渣滓洞里那些真正的共产党人,他们的牺牲和精神是什么样的。那个真的是需要我们弘扬和保持下来的一个东西。一个民族是不能没有英雄的,对吧?

我这次负责的三集(《真理的味道》《春之祭》《叛逆者》),从1919年翻译《共产党宣言》那天开始,到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党大肆捕杀残害共产党员,再到1949年新中国已经成立,渣滓洞里这帮人没有看到新中国的曙光,三个项目是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感觉自己也跟着经历了一遍。因为我们每次开机都是党员要佩戴党徽,我参与了这个项目之后,有一种特别想入党的冲动。

我特别想发朋友圈说一句话:整个剧组近万人,是近万个有理想的人去拍一帮曾经为了理想牺牲的人。《理想照耀中国》这件事,你没有理想干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