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1)

网络舆论这些年越来越极端了吗?似乎许多事件都逐渐丧失了理性探讨的空间,“理中客”“公知”“吃人血馒头”……人们在放逐没有节操的意见领袖的同时,似乎也放逐了对真相的追求,刻板印象成为看待世界的特殊方式。

先别急着赞成和反对,“吃瓜”“反转”“打脸”“预言帝”等等不就是这些年网络生态的真实写照吗?某甲吃瓜某事,某乙爆锤某事,某丙怒斥某甲,某丁坐等反转,某戊杜撰隐情……

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2)

吃瓜的我们可能都是“数字劳工”

结果呢,某事其实子虚乌有,而且因为这个子虚乌有,更证明某甲的理性观望、某乙的就事论事、某丙的感同身受、某丁的先见之明,某戊所言不虚……总而言之你永远无法证伪一个用自己证明自己的人。

你可能觉得这种说法过于夸张,但是其实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比如去年的“老夫少妻”造谣事件,因为一句“73岁东莞清溪企业家豪娶29岁广西大美女,88万礼金 88万二房公寓 豪车一辆”就引爆了公众神经,其中的争论又何止三言两语,所幸到底还得到了辩诬和正名。

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3)

而有的事件等到真相大白的时候,围观的人群也就四散而去,留下当事人在那里自说自话,倒好像是受害者自讨没趣。

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4)

图片来源:新浪舆情通

更进一步,有时甚至发展到,谁要是点破真相,谁就是让人难堪,或者简直是在故意哗众取宠,《圣经》里的耶稣和鲁迅笔下的革命者,不就是这样被挂上十字架的。

其实舆论的跟风和偏激,古代的读书人很早就意识到了。我们看圣人孔子的学生子贡就质疑过纣王大概没那么糟糕吧,但是没办法就是需要这么一个反面典型。

反过来,如果舆论典型能升官发财,就一定会有人趋之若鹜,像二十四孝里有条件要孝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孝的大孝子,还有以隐逸而求闻达于诸侯的士人,“翩然一只云中鹤,飞去飞来宰相衙”,这些就是最早的流量明星。今天的立人设、作达人、直播带货等等,其实都是古人玩剩下的。

在众声喧哗的今天,在这个亢奋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舆论的纷繁复杂,舆论是怎么产生?如何被利用?有着什么特殊意义?如何突破舆论的局限?

小北今天想跟你聊一本这方面的开山之作——李普曼的《舆论》,如果说经济危机让人们意识到马克思是正确的,那么当下无论如何绕不开李普曼。

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5)

写在前面的话

小北计划推出两个新栏目“读一本书”和“教授书单”。“读一本书”的初衷是这样的,因为以往头条图文限于篇幅,往往只能围绕某个要点展开,也展示大家观点,拓宽理论视野,也抨击社会偏见,给它们一些难堪,也聊点诗词歌赋,为生命留些余裕,但是一直没有对于一整本书的完整的解读。事实上小北有许多堪称经典又有一定阅读门槛的书籍,他们没准此刻就在你的书架上躺着,这一次我们打算通过这种形式,在五六千字的篇幅(结合音频、思维导图等等)里以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把一些好书的核心观点和洞见告诉给你。

如果说“读一本书”解决“怎么读”的问题,那么“教授书单”则是针对“读什么”,小北会邀请博雅讲坛的讲者(各大著名高校的著名教授)针对他们的研究专长,围绕特定话题推荐若干图书,并且对于推荐图书加以介绍和评价,希望能作为你在书海遨游的凭借(具体形式见今天二条)。

对于热爱读书的你我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有些快乐更加易得但也更加廉价,我们不作阅读的替代者,更不做知识的打包人,我们只想要分享探讨、共同思考,想要为你带来经典阅读的切入点,和你一同从高质量的浅阅读走进属于你的深阅读。

今天是“读一本书”栏目的第1期,我们计划在每个周日定时发布。

点击音频可以收听完整全文

你好,这里是北大出版社,我们一起读一本书。今天要分享的书是李普曼的《舆论》。这本书出版于1922年,作者李普曼是美国历史上成就最大和最有名的专栏作者和政论家,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极高的声誉。

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6)

沃尔特·李普曼(英语:Walter Lippmann 1889年9月23日-1974年12月14日),美国作家、记者、政治评论家,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

你可能要问了,现在的社交媒体都这么发达了,和一百年前已经大不相同,一本上个世纪讲舆论的书,在今天还有必要看吗?

当然是有必要的。原因至少有两点:第一,正是因为我们现代的舆论环境如此复杂,我们就更有必要去了解舆论,在喧嚣的时代里努力保持一份清醒,而李普曼的《舆论》正可以为我们提供帮助,他在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等概念,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和影响力。

第二, 李普曼的《舆论》之所以能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思考并没有只停留在舆论本身。相反,这本书真正的主题其实是对传统民主理论的批判,而他对舆论产生机制的精彩分析,只是进入主题的一个切口。也就是说,他对舆论、对媒体的思考,是在更广阔的政治和社会层面展开的。这样一种思考的格局,也是值得我们仔细去感受和品读的。

当然,李普曼的《舆论》也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想要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我们有必要了解这本书写作的时代,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在一战中,大规模的宣传战第一次出现在世界上,以英法俄美为首的协约国在宣传上逐渐展现出绝对优势,人们被宣传所具有的庞大力量震撼了,有关宣传的讨论在战后大肆开展起来。

要注意的是,当时的战时宣传几乎全都是谎言,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宣传这个概念在西方逐渐变得臭名昭著,意味着扭曲、操纵和欺骗。

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7)

一战期间的战争宣传海报

李普曼在一战期间是以美国陆军上尉的身份在法国服务的。当时,法国的战时宣传受到军方的强力控制,胜利的捷报可以编造,伤亡数据也可以编造,民众能够看到的战争就是德国人不断被杀,而法国军队节节胜利。

李普曼亲眼见到这种战时宣传是如何进行的,甚至他自己就是前线宣传传单的主要作者之一。这段亲身经历无疑对《舆论》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就是说人们根本接触不到前线的真相,所谓的舆论只是被一小部分人操控的产物,所以李普曼就把舆论背后这种人为的操控过程给尖锐地揭示出来了。

通过揭示舆论的真相,李普曼进而就为传统民主理论做出诊断、开出药方。接下来我们对本书的内容解读,首先是介绍李普曼采用的分析框架,正是这个分析框架直接启发了后来的议程设置研究,这是传播学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理论之一。然后我们正式进入分析过程:第一是病情描述,也就是舆论究竟是怎么产生的。第二是诊断开方,在李普曼看来民主理论的问题到底在哪里?要如何去解决?

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8)

01 舆论是怎么产生的?

对本书的背景和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们接下来详细了解一下李普曼是如何展开分析的。

他有一个三层的分析框架,分别是客观现实、媒介现实,以及我们头脑中的图景。客观现实就是事物真实的样子,媒介现实则是事实在媒体报道中的样子,而我们头脑中的图景就是我们对它的认识。

比如说最近经常出现的明星“人设崩塌”,某某明星在媒体上可能是非常天真、单纯、善良的形象,那么我们心目中一般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实际上这个明星他可能是一个没有什么道德感、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的人。所以对于接触不到他的粉丝来说,他们对他的认识只能是基于媒体的报道,而明星身边的人对他的认识可能就和粉丝不一样了。

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9)

王力宏和李云迪人设坍塌

所以说,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尤其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事越来越多,我们不能直接接触到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我们很难对这个复杂、广阔的世界,拥有完整的直接的认识,那么就只能通过大众媒体去间接认识它。

李普曼借用了柏拉图著名的“洞穴寓言”来说明。“洞穴寓言”的大意是这样的,一群囚犯生活在一个地下洞穴中,他们的手脚被绑住,不能转身,只能盯着眼前的洞穴墙壁。在他们身后有一些火把,而他们和火把之间是一些被操控的木偶。除了被火光投射到眼前墙壁上的木偶影子之外,这些囚徒什么也看不见,于是,他们认为这些虚幻的影子就是世界真实的样子。

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10)

我们看到的只是影子

在这里,媒体就好像是这些火把,把我们无法亲眼看见的事物的影子投射到我们眼前。因此我们可能会把媒体报道的内容就当作真实的世界。但李普曼告诉我们,新闻和真相并不能画等号,因为一些结构性的原因,新闻很多时候呈现的是被扭曲过的真相。这就是媒体塑造的“拟态环境”

02 如何分析舆论现象?

那么了解了他的分析框架,我们就可以具体来看李普曼如何分析舆论现象的。

李普曼首先分析了舆论形成的过程。那么到底什么是舆论?李普曼在书中直接说,“所谓舆论就是汇集了愚蠢、软弱、偏见、错误的感觉,准确的感受,固执的观点和报纸文章的大杂烩”。

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11)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舆论的感受是非常负面的,他用了很多很有攻击性、很冒犯的词语。他为什么对舆论这么失望呢?因为他看到在舆论的产生中根本就没有真相。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种种因素限制了人们对事实的认知。这样的因素书中总共提出了六点:

第一,是存在人为的审查和保密机制。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军方对真实消息的严密控制。

第二,社会交往中的障碍。人和人之间的社交圈不一样,对普通人来说,很难有机会与内部人士和专家接触来得到真实的信息。

第三,人们每天用于关心公共事务时间的匮乏。就是说你每天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你有自己的日常生活,你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你还有很多娱乐活动可以去做,那么对于那些和自己日常生活并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的公共事务,你能腾出来的时间很少很少。在李普曼写作的时代,每个人每天平均看报纸的时间也就十五分钟。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也是我们了解真相的一个限制。

第四,用过于简单的信息来叙述事件导致的事实扭曲。这就是说一件事情其实非常复杂,但你两三下说完了,其实你就是挑着重点说的,而同一件事你挑着不同的重点说出来,这件事看上去就会完全不一样。

第五,用有限词语来描绘复杂世界的难度。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我们的语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准确反映复杂世界。这里还涉及到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问题。

第六,人们因不愿打破稳定的社会生活现状而不敢直面事实。比如说前面提到的洞穴寓言里,当这些囚犯获得自由之后,有的囚犯是拒绝回头的,他还是坚持认为眼前看到的影子就是世界的真相。

从这些阻碍的因素中,可以看出李普曼对人性其实是比较失望的,虽然说的确有一些人为的操控将大众与真相隔离开,但一些人本身也对公共事务缺乏关心,只看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还有人甚至明知道是谎言,还要自欺欺人,揣着明白装糊涂。

所以说,现实生活里存在着许许多多阻碍我们了解真相的因素。但是还不止,还有我们自己认知方式上的缺陷。

分析完这些限制因素后,接下来李普曼借用了心理学知识,将分析的层次从表层深入到人们意识深处,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刻板印象”

什么是“刻板印象”呢?在见到某个事物的时候,我们脑海中其实已经有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也就是成见,或者说偏见,这些已有的看法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

比如鲁迅曾经说过,对,他真的说过,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说的是文学鉴赏的主体性,但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个体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感受信息。

所以说,现实生活中存在这么多限制,而我们自己对外部世界又有着许多刻板印象,因此我们头脑中形成的图景,不仅和客观现实存在差异,而且彼此之间还不一样。那么问题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怎么形成一致的、普遍的舆论呢?

要知道,在李普曼写作的时代,舆论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李普曼的答案是,所谓的舆论,其实只是利用象征符号“制造”出来的同意罢了。

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实际上一种普遍的希望停战的模糊的心愿已经出现了,但分裂和冲突还依旧存在。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1918年1月提出了“十四点和平原则”,这一系列国际关系原则后来成为巴黎和会的指导性纲领。李普曼是威尔逊总统的重要顾问,他以很多方式主导了“十四点和平原则”的起草,但最后“十四点和平原则”和美国加入国联的动议被参议院直接给否决了。

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12)

1920年11月15日国际联盟开会场景

李普曼认为“十四点和平原则”是一种利用现代传播机制,在全世界范围内重建“共同意识”的努力。表面上看,“十四点和平原则”的确受到了一致的热烈欢迎。但李普曼指出,这种一致的热烈欢迎,并不代表各国就真正达成了共识,实际上各国只是在其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对其进行阐释。

比如说,在当时的中国,威尔逊主义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当然离不开威尔逊政府的大肆宣传,不过“十四点和平原则”中提到的民族自决对中国的确也有极大的吸引力。但历史证明,中国的理解其实是片面的,最后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时更是产生了极大的被欺骗感。

巴黎和会前夕,当时在上海租界出版、有“英国官报”之称的《北华捷报》还刊登了一封来信,讽刺“中国人眼中的民族自决”。写信人说,一位很有智慧的中国人——这是反讽的说法——一位有智慧的中国人告诉他,上海的中国人都很激动,认为十四条正是和平的基础。但被问到十四条的具体内容时,中国人说,是所有被分割出去的国家领土都必须归还。也就是说中国是协约国之一,是战胜国,香港、青岛和台湾是要还给我们的。写信人就告诉他,威尔逊指的是只是欧洲,中国人就说,基本原则是一样的。这里的言下之意,就是中国人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希望来解释,对美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13)

那么中国人对“十四条和平原则”的解读真的有问题吗?字面上来看当然是没问题的,威尔逊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其中发挥作用的,就是象征符号

像是“民族自决”“人类权利”这样的象征符号,就好像一只抛弃了一切具体事物、只往天上飞的热气球。在热气球上,你的视野是如此广阔,但根本看不清任何具体的事物。作为听众,虽然各自具体的愿望并不相同,但一种普遍的情感被唤起了,然后被导向一致的行动,这就形成了舆论。

民选领袖的出现也是同一个道理。每个人对具体公共事务的看法可能与他人都有差别,但一旦通过象征符号公开表达,只会凝聚成一种行为,即投票给某一党派来反对另一党派,民意也就得以形成。就算是两个烂苹果里选一个不那么烂的,那大家最后也是选出来了。

民选领袖通常也十分善于通过象征符号来组织自己的追随者。比如说“让美国再次伟大”。象征符号能够唤起情感、维护团结,同时它也就可能成为一种操纵与压迫的工具。因为只有极少数的身居高位的人能够阐释象征符号,为群体设立一个具体的目标。群众也就在象征符号的号召下,团结在领袖身边,在黑暗的世界中亦步亦趋。

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14)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即便如此,李普曼也认为,就算是看清了操纵和压迫的本质,象征符号依然是重要的,因为它能确保松散的人们可以形成一个集体,否则社会就会分崩离析。我们需要共识,这是李普曼的底线,但这种共识的形成过程中却不免有谎言和欺骗,这就多少有点理想主义破灭的意思了。

03 如何解决舆论背后的问题?

既然已经做完了病情描述,接下来就可以开始给西方传统民主理论下诊断了。

李普曼非常犀利,他直接指出传统民主理论的缺陷,就是他们完全无视舆论问题,完全无视我们头脑中的图景和真实世界的差异,默认人天然能够了解广大、复杂的世界,具有掌握真相的天性。

但实际上,李普曼在分析舆论的生成过程中已经指明,社会结构性的因素,加上我们自身的缺陷,我们头脑中的图景和真实世界并不相同,我们并不能掌握真相,传统民主理论中建立在真相基础上的理性的民意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舆论只是通过象征符号“制造”出来的同意。

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15)

在李普曼看来,这就是为什么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之间总是存在冲突和矛盾。

但是,还有新闻业呀。自由的新闻业在传统民主理论中是被寄予厚望的。既然凭着我们自己无法获得真相,那么还有自由的新闻业肩负着为大众提供真相的重任。新闻业就是民主的基石,就是针对民主制度自身缺陷的灵丹妙药。

然而,李普曼通过对新闻业在经济层面上的分析告诉我们,新闻业并不能承担这样的重任。实际上,李普曼已经触及了报纸二次售卖理论的实质,也就是说,报纸是要生存的,虽然它卖得那么便宜,那是因为它不靠卖信息挣钱,而是靠广告费盈利。因此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两次售卖,第一次售卖,把信息卖给读者,第二次售卖,把读者的时间卖给广告商。

这就会导致报纸最终的生存之道,就是要保住发行量、维护广告商青睐的读者群,或者说,拉拢消费力最强大的读者——有钱人,而且愿意花钱。

然而我们已经知道,报纸的读者对公共事务很可能是漫不经心的,而且抱有许多刻板印象。李普曼直接就说了,“他们根本不具备对绝大多数新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品读的能力”。结果就是一张报纸根本不可能单凭着报道新闻就活下去,从事一线报道的记者也往往只是为了熬资历,一旦有机会就会迫不及待地转行。

实际上,当时从事一线新闻报道工作的记者和编辑实际上是全行业工资最低的,收入高的是文笔好能写社论的作家或者管理人员。

既然新闻业不能承担为大众提供真相的重任,那应该怎么办呢?李普曼开出的药方是:建立专业的情报机构,为民选领袖等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真相

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16)

如果说前文对舆论的分析是相当现实而有洞见的,这里提出的专业情报机构的设想,似乎就不太现实了。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赞同李普曼对传统民主理论的批评性分析,但对于这个意见,他就不怎么认可了,这个专业情报机构与其为政府服务,还不如去为新闻业服务。

当然,也有学者提出这个荒唐建议是李普曼故意的。还有观点认为,这反映出李普曼一直强调的绝对真实、绝对真相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04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李普曼在《舆论》中告诉我们的,外部真实的世界和我们头脑中的图景是不一样的。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我们只能通过媒体塑造的“拟态环境”去间接地了解它,而我们固有的“刻板印象”也会影响我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立场。

《舆论》的公众是可悲的,不仅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自己的天性还很懒,似乎永远也无法接触到真相。但是,作为公众一份子的我们,在了解舆论的机制后,未必就要接受乌合之众的审判,而放弃对真相的追求。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我们永远可以离真相更近一步。

● 关于本书:传播学的奠基之作,奠定了大众媒介研究的基础。我们需要李普曼,就像经济危机中需要阅读马克思一样。

● 关于作者:沃尔特·李普曼,美国著名政论家、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曾于1958年和1962年两度荣获普利策新闻奖。

● 编辑推荐:《舆论》让我们时刻警惕头脑中的刻板印象,以尽量获得超越自身局限性的对真实世界的了解。

##20220410

本期活动

你怎么看待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现象?你觉得李普曼的观点在今天还有什么启发?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赠出今天的主题图书《舆论》。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End-

解读:丹怡 脑图:由之

编辑:黄泓 审核:周丽锦 主播:伊然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箱:

scb01@pup.cn

一部脑洞炸裂的旷世奇作(拒绝被舆论带沟里)(17)

你的关注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