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刘禅,大家脑海里就是那句“扶不起的阿斗”。但是,历史上的刘禅,真的是我们脑海中那个样子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刘禅的继位。

刘备除刘禅外,实际上还有两个亲生儿子,年纪稍微小一点的刘永和刘理,还有一个是义子刘封。这样看,刘禅继位,是刘备在4个儿子中挑选出来的。

后世如何评价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1)

在天下未定、三国相争的时代,刘备肯定是想选择一个好的接班人的,如果刘禅真的有想象当中那么不靠谱,那么刘备完全可以将自己的帝位传给另外的人,这说明刘禅肯定是有着自己能力的。

第二,我们来看看刘禅治国能力。

应该说,刘备白帝城去世后,刘禅接手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的烂摊子。外患:北有魏国虎视眈眈,东有吴国势不两立。内忧:精兵良将已所剩无几。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闿、高定、孟获等数郡又先后叛乱,政权随时可能倾覆。

面对这么糟糕的局面,年仅17岁的幼主刘禅用了短短不过五年时间,“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农业生产恢复了元气。“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国内局势实现了平定。“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吴蜀联盟重修旧好。“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友邦良将纷至沓来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瞩目。

不但使危机四伏的蜀汉政权彻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国家呈现一种中兴的气象。

后世如何评价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2)

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说明刘禅的能量的话,那么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国方略,不再设置丞相一职,而是由二人分担其责。且还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费袆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 使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这种巧妙的人事安排,意味着刘禅强化了君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军政大事,一直到蜀国灭亡,将近20年之久。

在这段时间内,蜀汉内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百姓休养生息,政局稳定,运转良好,这说明刘禅有一定的治国能力。

第三,刘禅有聪明的政治头脑。

刘禅当皇帝后到做亡国之君我们把他分为三个时期,诸葛亮时期,后诸葛亮时期,亡国时期。

首先来看看诸葛亮时期刘禅的政治智慧。刘禅登上了帝位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不管大小事情都是诸葛亮说了算。刘禅基本上就是不管不问,他说得最多的,就是相父说得对;做得最多的,就是盖皇帝的章印。

后世如何评价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3)

当时,诸葛亮大权独揽,在刘禅面前挑拨离间的人肯定也不少,没有一点政治定力和头脑,能做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吗?

就算是北伐的时候,刘禅和诸葛亮意见不一致,但刘禅还是做到以大局为重,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在内心并不赞成北伐的情况下,还是全力支持了诸葛亮的决定。

其次看看后诸葛亮时期刘禅的表现。诸葛亮死后,刘禅表现得十分悲痛。

当时却有一个官员李邈,向刘禅上了一道奏疏,以曾不利于汉室的权臣吕禄、霍光作比喻,说诸葛亮虽然未必有反叛之心,但是权势太强,以至于刘禅都畏惧他,导致国内奸邪萌生。建议刘禅不必太隆重地为诸葛亮发丧。

朝中大臣李严、廖立、来敏、魏延等,他们对诸葛亮专权也颇多微词。

后世如何评价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4)

这样一种情况下,刘禅坚持给予了曾经的权臣也是功臣最高的荣誉,自始至终也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继续坚持,诸葛亮生前推荐的人除了杨仪之外,全部重用,几乎和原来一样。

我们看看万历对张居正的报复行为,就知道刘禅对诸葛亮有多仁义。

万历在张居正去世第四天就开始了对张居正的清算,立即免掉张居正推荐的接班人,同时打压张居正生前提拔的官员。对张居正家人迫害也令人不耻。

后世如何评价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5)

而刘禅还给诸葛亮建庙敬仰。一方面是刘禅重情重义;另一方面是刘禅是刘禅的政治智慧,他深知,尽管当时蜀汉朝廷内部存在着一股对诸葛亮专权的不满情绪,但是诸葛亮是贤相,为了蜀国的繁荣、强盛和安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大功于国家,有大恩于黎民。

倘若按照李邈等人的意见,蜀汉肯定人心不稳,很有可能陷入内乱之中。因此,他不但没有认可李邈的意见,反而将李邈斩首示众安定人心。

刘禅维护诸葛亮维护了一辈子,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於是乎不可及。”

诸葛亮死后,刘禅又做了29年的皇帝。在那种环境下,没有一点政治智慧和能力,根本做不到这么久的皇帝。蜀汉在刘禅当政的时间里,从没有发生过皇族倾轧、大臣灭族的事件,应当说是比较和谐的。

后世如何评价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6)

再看看刘禅亡国之后这个时期的政治智慧

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封为安乐公后,就发生了“乐不思蜀”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觉得刘禅没有骨气,低能儿。其实,就当时的境遇而言,“乐不思蜀”,其实是最聪明的回答。试想,人为刀俎,你为鱼肉,如果刘禅像个正常人一样思念蜀汉,思念家乡,泪流不止。那司马昭还会容得下他吗,他还能活到寿终正寝吗?是形势不得不迫使他像个傻子一样乐呵呵。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没有被赐死,能安享晚年的亡国之君。

明人于慎行看出了刘禅的苦衷,他说:“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郤正教之,浅矣!思蜀之心,昭所不欲闻也……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由此可见,刘禅并不是低能儿。

后世如何评价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7)

当时司马昭问他想不想蜀地,本来就是试探他有没有野心,这和曹操当年“青梅煮酒”十分相似。只不过刘禅表现得更为巧妙,用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轻轻遮过。倘若当时刘禅真的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等待他的不是毒酒就是白绫。

南唐的李煜,就是因为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从而引来一杯索命毒酒。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刘禅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

后世如何评价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8)

至于他的投降则尽可见仁见智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下当时的蜀国和魏国实力对比,236年蜀国只不过94万人,曹魏拥有443万人之多,而在228年到234年,诸葛亮先后出兵汉中北伐曹魏,之后姜维又在238年到262年发动了十一次北伐,蜀军的每一次作战,无非用一州之力倾国之兵对抗中国整个北方,事实上蜀国百姓又怎么可能安居乐业呢?

当司马昭攻打蜀国时,刘禅明白即使抵抗也不会成功,反而会让百姓受苦,国家生灵涂炭,为了全国的百姓他选择开城投降。说他顺势而为,以一身之荣辱,一家之成败,换得全国之完璧,也不是毫无根据。这从史学家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的评语中得到佐证,更可以从日后蜀国百姓的怀念中得到佐证。

对于刘禅,最有资格评价的人便是诸葛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对射援称赞刘禅,射援又将诸葛亮的话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非常高兴,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连丞相诸葛亮都称赞你刘禅聪明过人,雄韬大略,远远超过人们的期望,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后世如何评价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9)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一个敏字,明确地肯定了刘禅的天资聪颖、敏锐通达。以诸葛亮的人品,是断不会阿谀谄媚的,以陈寿的治史之严谨求实,也是断不会无端溢美的。

纵观刘禅的一生,不难发现,他的韬晦之功绝非其父刘备所能及,堪称是一个大智若愚的高手! 刘禅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战乱年头,偏居巴蜀一隅的险地,刘禅安稳地做皇帝那么久,如果全部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那也是有失公允的,也不是事实。放眼整个华夏历朝历代的皇帝,刘禅在位时间也是前十五名的,可以说,傲视群皇。

刘禅的仁厚有目共睹,成都人民非常怀念刘禅。于南北朝时期为他建立了专祠,与诸葛亮的武侯祠一东一西,位于昭烈庙前面的两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