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能把梦和现实分得很清楚,让这两者界限分明,互不干扰。但在某些人眼里,梦与现实却总是缠绕不清。他们不是把梦带入了现实,就是有意无意地将过多现实藏入了梦中。例如弗洛伊德,例如荣格,例如达利,例如大卫·林奇,例如庄子,例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庄子·齐物论》中写庄周梦蝶一段,郭象注云:“夫觉梦之分,无异于死生之辩也。”关于梦,我们实在可以思索得更深。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写“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着力表现探春与宝钗的理家之才。但在结尾处写到了贾宝玉梦迷,在梦中与甄宝玉相见。真与假、醒与梦,层层叠叠,扑朔迷离。正如回前脂批所述:“叙入梦景,极迷离,却极分明。”

红楼梦人物心理(从心理学看红楼梦中的真)(1)

齐家:探春的考验

《红楼梦》第十三回写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回末有诗云:“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人所指出的“明明德于天下”之路。由此可知,所谓齐家,也是仕途经济的大学问。

接上回凤姐病了,王夫人请李纨、探春、宝钗协理家中琐碎事务。这三人协理贾府之事从元宵节后一直持续到八九月间,总计有大半年之久。本回着重写探春与宝钗的齐家本领,再没有任何风花雪月之事。

在上回处理赵国基赏银一事中,探春反复强调参照旧例,不愿破坏“祖宗手里旧规矩”。但所谓改革,就是要开先例的。改革是重头戏,其间面临问题诸多:为什么改?怎么改?如何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如何把握分寸?这是对探春的一大考验。

探春曾说:“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但如果没有才能,终归只是志大才疏。那么探春对自己能力的认识是否合理?从这一回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

改革:省检与生利

凤姐曾对平儿诉说自己理家的难处,说:“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而探春奉命代管家务,亦从省俭之计入手。

所谓省检,首先是省。探春对姑娘们每月购置东西的分例提出疑问,平儿紧接着阐明了问题关键之所在——“不是买办脱了空,迟些日子,就是买的不是正经货,弄些使不得的东西来搪塞。”买办,是旧时官府或富贵人家中管采购、办杂务的人。买办损公肥私,抓住采购的机会捞取好处。平儿早已了解内情,但因为事关府中姑娘们的切身利益,她不能主动提出和解决这一问题。

最终探春决定,“把买办的每月蠲了”,是为“省”。第二件事,便是如何生利。作者叙事看似平淡自然,其实是节奏紧凑、条理分明的。

论及园子中的资源,探春说:“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依如今经济学的原理来看,这是正确的。紧接着,薛宝钗又将朱子理论引入此事之中,并说“学问中便是正事”。若能从市侩小事中讲出学问和门道,便不至于流入市俗。因此凤姐也曾夸赞探春:“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

红楼梦人物心理(从心理学看红楼梦中的真)(2)

“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又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

这是探春所论改革的四点好处,思路清晰,合理兼顾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宝钗模仿孟子的口气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

众赢:宝钗心理学

宝钗夸平儿,谓其“远愁近虑,不亢不卑”,这是明白人夸明白人。可见正如宝玉所说,天地钟灵毓秀,独独钟情于女儿。

在分派众人料理园中事务时,有两位婆子十分踊跃。但探春并没有把工作顺理成章地交给她们,因为宝钗说:“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这是宝钗洞达人情的金句,也是警醒世人的话。

平日里,宝钗的特点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但她知道怡红院里有个老叶妈,知道老叶妈就是茗烟的娘,又知道茗烟的娘与莺儿的娘关系极好。可见在宝钗的心里,实则有一本明账,关键时刻总能派上用场。

红楼梦人物心理(从心理学看红楼梦中的真)(3)

从宝钗接下来的一番言辞中,可以归纳出一套“宝钗心理学”:她处事周全,考虑问题全面;她从研究对方的心理出发,以小事成大体;她懂得先给人利益,再对人进行教导;情、理、利兼顾,水到渠成,最终达到令众人“欢声鼎沸”的效果。

在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宝钗并非没有私心,但她却能够做到“众赢”。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如何把个人的小得失与众人的大得失统一起来,这正是“做人”的学问。张老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情,没办法变成薛宝钗,但我们可以跟她学到一点儿。

红楼梦人物心理(从心理学看红楼梦中的真)(4)

宝玉:淘气的界限

贾母对甄家的女人说:“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这段话非常重要,明确交代了贾母对贾宝玉所持的态度。

回想第二十八回中,宝玉曾向黛玉表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表白怎么会这样难?深爱之人,又怎么可能排在第四位?再者,金钏儿被王夫人责罚,宝玉为什么不帮她说话?晴雯被赶出府去,宝玉为什么不起来反抗?这让当今时代的读者们感到忿忿不平——平日里都做得那么好,但关键时刻,怎么这么怂了呢?

红楼梦人物心理(从心理学看红楼梦中的真)(5)

从贾母的话中,我们便能够知道:贾宝玉淘气,但他的淘气是有界限的。倘若犯了大错误,他万不能被原谅,连贾母的宠爱也一并没有了。

作为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后代,贾宝玉的悲哀,在于他没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尤其没有经济的权利。他的矛盾,就像一个樵夫坐在一条枝丫上,而他想要砍断的枝丫,就是他自己坐的这条。这便是贾宝玉的困境。

红楼梦人物心理(从心理学看红楼梦中的真)(6)

梦:关于真假、虚实的追问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在梦中误入“迷津”,到处都是夜叉海鬼。你以为你堕入了温柔乡吗?不,这里只有槁木死灰。

这一回,贾宝玉梦见了甄宝玉,正是——我梦见他梦见我梦见他梦见我。这场梦层层叠叠,连《盗梦空间》都没有深到这个地步;西方有著名的“镜像理论”,但也没有深到这一地步。

在张老师看来,正是因为贾宝玉没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于是才有甄宝玉作为补充。真正的自由,必须能充分解决所有问题,解开人情的每一个结。由此看来,薛宝钗的努力是有必要的。薛宝钗在成长中主动成为道德的“超我”;而她生来所携带的“热毒”,是她的“本我”,需要用“冷香”来压抑。

贾宝玉拒绝妥协,最后只得放弃世界;甄宝玉后来改了淘气,有了另一种结局。可曹雪芹要告诉我们的是:就算再来一个家族,又能怎样呢?甄宝玉都改了,但又怎么样呢?多少人都变成了甄宝玉。真的、假的,哪个更有意义呢?

红楼梦人物心理(从心理学看红楼梦中的真)(7)

你真的醒着吗?你觉得自己很实在、别人很虚的时候,你就真实了吗?是真?是假?在作者心里,这是一个没有了结的追问。作为读者,我们也都不要太过自信,以为自己到达了梦境或现实的哪一层。

红楼梦人物心理(从心理学看红楼梦中的真)(8)

整理/芹僮·兰

(文中所阐述专家观点,不代表红迷会官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