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石梦竹)5月30日,一则“3人因蜱虫病病逝,曾接触去世感染者”的新闻引发热议。河南信阳市潢川县双柳镇天桥村的黄先生反映,近日,包括他父亲在内的3位老人因患上“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俗称蜱虫病)”先后不治去世。另有1人正在接受治疗。黄先生说,同村有老人此前同样因蜱虫病去世,包括黄先生父亲在内的3位老人曾帮忙给逝者净身穿衣。接受治疗的患者曾来老人家探望,与其有过近距离接触。

炎热的夏季,正是昆虫泛滥的季节。有一些昆虫因自身带有各种致病微生物或含有对人体具有毒性的物质,对人类危害极大,一旦被叮咬,轻则引发疾病,严重可危及生命。对此,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专家组相关专家,制定了一份“虫虫攻略”,供大家参考。

蜱虫:叮咬后勿生拉硬拽,也不能用手指将其碾碎

腻虫怕高温天气吗(天气渐热请收好这份)(1)

人民日报健康号@动物致伤 图

蜱虫,也叫“草爬子、壁虱、狗豆子”,属于吸血类昆虫,表面通常呈红褐色或者黑褐色,没有吸血的时候体积非常小,在吸完血之后,身体会不断的增大,甚至可以达到小拇指指甲盖儿那么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王传林介绍,蜱虫是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寄生虫,因为蜱虫会吸食不同动物的血,依靠吸食宿主的血液生活,血液中若存在病原微生物,蜱虫就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和贮存宿主,所以被称为人类疾病的“潘多拉魔盒”。

蜱虫通过口器刺穿皮肤和血管壁,将其头、螯肢埋在人的皮肤内吸血。王传林介绍,开始时多无痛感,但不久就会出现局部伤口、瘙痒、红肿、疼痛、出血,严重者可引起局部感染,出现皮肤溃烂,组织炎症等。

蜱虫可引起宿主感染蜱传脑炎病毒(我国称森林脑炎病毒)、鼠疫、兔热杆菌、新疆出血热等病毒,出现局部症状、过敏反应、蜱瘫痪症和红肉过敏症等感染性疾病。蜱虫叮咬的潜伏期为1~2周,发现蜱虫后应该尽快取出,若任其叮咬,轻者出现皮肤水肿出血症状,重者则可致死。

一般来说,蜱虫叮咬伤,不建议自行强行取出,那样容易将头部遗留在皮肤内,建议到就近的医疗机构由专业的医生处理。王传林提示,切记勿生拉硬拽,强行拔除,生拉硬拽无法完整的拔出蜱虫的口器,容易造成皮肤感染及破伤风的发生;也不能用手指将其碾碎,用手指碾碎会导致蜱虫已经吸食的血液倒流到伤口中,会对伤口造成损伤,而且存在感染疾病的风险。若已将蜱虫移除皮肤,不可用双手将其碾碎,因为其血液中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清理完之后要用消毒液清洗双手。

蚊:深色衣着,运动后、酒后、化妆或喷香水的人易招蚊子

蚊子分布很广泛,全球约有3600多种和亚种,人与蚊子纠缠不清的“嗡嗡嗡”的故事一般在每年4月开始,8月下旬达到高峰,随着秋冬气温下降,蚊子逐渐停止活动及繁殖。

吸血的雌蚊是造成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在虫咬皮炎中,蚊虫叮咬引起的皮炎是最常见的。由于蚊虫的唾液或毒腺的浸出液中含有多种抗原成分,这些抗原在进入人体皮肤后可与抗体产生变应性反应而引起炎症。

“体温偏高、出汗多、新陈代谢快的人群容易招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王传林介绍,由于蚊子有趋暗性,深色衣着的人,以及运动后、酒后、化妆或喷香水的人群也会更容易招蚊。在户外活动时,减少去草丛、灌木丛、树林、沼泽地、潮湿的地方,夜间应尽量不要开灯,以避免招来蚊虫。劳动期间尽量穿长衣、长裤,并穿白色或浅色衣服,颜色鲜艳易吸引蚊虫,或在身体暴露部位涂以防护药物。

蜂:蜂蜇伤,刺是挑出而不是拔

腻虫怕高温天气吗(天气渐热请收好这份)(2)

人民日报健康号@动物致伤 图

夏秋季节,天气燥热,是蜂类的繁殖高峰期、活动的活跃期,而这期间蜂蜇人的发生率也自然上升。提起蜂蜇伤,我们常常会想到蜜蜂,蜜蜂总科下有很多种蜂类,多有毒刺,一般蜜蜂只能蜇一次;而胡蜂科是除蜜蜂类及蚂蚁类之外的最能蛰刺人的昆虫之一,体大身长,毒性也大,具有极强的攻击性,由于毒刺结构特别,刺入受害者皮肤释放毒素后可轻易拔出,可以蜇多次。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刘斯介绍,“通常蜜蜂不会随意攻击人类,遇见蜜蜂,不要用手挥舞驱赶,远离它即可。相反,如果极力抵抗,蜜蜂会误认为遭到攻击,甚至发出讯息招来群蜂进行集体攻击。”普通蜜蜂偶尔蛰刺的毒性不大,可用苏打水、肥皂水等碱性溶液涂敷蜇伤处,也可以用清水反复冲洗,清凉止痒的药膏也可涂抹伤口周围,利于皮疹消退。

蜂类尾部的毒刺扎入皮肤,释放毒液侵入人体,一是可发生过敏反应,二是毒素的直接毒性作用致病。轻微情况下,一般会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局部症状,蜂刺部位可发生化脓、中心处坏死,可持续数天;严重者可能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致残、致死等情况。

若是不小心在山上、野外碰上了胡蜂蜂巢,立即远离,以免惊动、侵扰整个蜂群。刘斯表示,被胡蜂蜇后,局部伤口可出现疼痛、红肿、丘疹及红斑,或中心坏死性病灶,严重时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伴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全身多系统损害,严重中毒者可死亡。

一旦被蜂蜇伤且毒刺留在皮肤表面,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拔除刺。刘斯提示,不要轻易用镊子或钳子拔出刺,因为这样操作可能会挤压毒刺根端的毒囊,导致更多毒液注入体内,进一步加重反应。建议用针头或注射器挑出,不要大力挤压伤口。

综上所述,胡蜂蜇伤后更加危险,因此胡蜂蜇伤早期救治是防止发展为重症的关键。不管是蜜蜂蜇伤还是胡蜂蜇伤,我们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立即远离受伤害环境,记住是哪种蜂类蜇伤,不要心存侥幸心理,立即就近就医进行规范救治,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蜈蚣:赶走蜈蚣,不可再用手拍打

腻虫怕高温天气吗(天气渐热请收好这份)(3)

人民日报健康号@动物致伤 图

蜈蚣种类繁多,一般在闷热、高温的天气出现,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急诊医学部动物咬蛰伤科带头人庄鸿志介绍,蜈蚣头部有一对毒牙,与毒腺相连,毒液呈酸性,蜈蚣咬人时,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临床的严重程度与蜈蚣大小、咬人时注入的毒液含量有关。

被中小型蜈蚣咬伤后,多数仅出现局部症状,皮肤可出现两个瘀点,多有红肿、灼热、剧痛和刺痒感,以及伤口附近的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发生水疱、瘀斑及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癜。一般在数天内好转、消失。

而被大型蜈蚣咬伤后,若注入体内的毒汁较多,除局部症状外,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谵语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和蛋白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少数患者有过敏性休克的表现,尤其是儿童,可危及生命,极少数患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庄鸿志提示,被蜈蚣咬伤,应保持冷静,赶走蜈蚣,不可再用手拍打,以免被其再次咬伤。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以免因后续的肿胀导致无法取出。同时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10余分钟,减少毒素吸收,有条件者冲洗后可用碘伏对伤口周围进行消毒,切勿挤压伤口排毒,患肢肿胀明显者可冷敷来消肿。及时到附近医院就诊,规范处理伤口、对症治疗。

蜘蛛:被咬伤后尽量记住蜘蛛斑纹和颜色等特征

蜘蛛咬伤也已成为急诊科中比较常见的动物致伤之一,普通咬伤仅局部疼痛,剧毒蜘蛛咬伤则可危及生命,然而一般人未必能分辨是否有毒,且蜘蛛咬伤也容易与其他毒虫咬伤混淆。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庆军介绍,蜘蛛咬伤临床表现分为局部症状和全身表现,局部症状包括被咬伤处有剧烈针刺样疼痛,或可见小片青紫区伴周围发红,部分可见2个点状“牙痕”,多有皮疹及轻度水肿,有些咬伤患者可见皮肤周围水泡或组织坏死病变。

一般蜘蛛咬伤以局部症状为主,咬伤后可出现发热、头痛、头晕、烦躁、焦虑、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黄疸、四肢无力、大汗淋漓、皮肤湿冷等全身表现,严重者可并发急性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肌炎、过敏性休克等。

被咬伤后,要立即远离被蜘蛛咬伤的地方,陈庆军介绍说,尽量记住蜘蛛斑纹和颜色等特征,有条件者拍摄留存致伤蜘蛛的照片或者将致伤蜘蛛浸泡在75%的酒精中保存,同时尽量减少受伤肢体的活动。

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如戒指、手镯、手表等,以免因后续的肿胀导致无法取出,加重局部损害;早期加压包扎有利于减缓毒素的吸收,利用周围清洁水源冲洗创口,应尽早转送医院进行规范救治。

隐翅虫:驱蚊水、蚊香等驱赶隐翅虫,不可拍打

隐翅虫比较官方的定义是鞘翅目隐翅虫科甲虫的统称。这种小虫子种类非常丰富,目前全世界已经发现的隐翅虫科物种多达58500多种,它们的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从植物到动物甚至腐烂的食物都能吃,因其鞘翅特别短,仅能盖住腹部的前缘,好似没有翅膀,因此得名隐翅虫。

“遇到隐翅虫,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用手拍打,这是万万不可的。”王传林表示,毒隐翅虫体内没有毒腺,也没有毒刺,不会蜇人,但虫体血淋巴液和生殖器内含有毒液,受压、被拍打、碾碎的时候会释放强酸性毒汁,PH为1~2,沾染皮肤后导致皮损,灼伤皮肤,引起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行动迅速、善于飞翔,如遇惊扰立即逃逸,因此在遇到隐翅虫时,可立即驱赶,或使用驱蚊水、蚊香等具有驱蚊虫作用的药物,驱赶隐翅虫;夜间在户外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呆在灯下,昆虫具有趋光性,容易受到光源吸引。如果接触了隐翅虫的毒液,出现局部红肿、瘙痒、水疱、疼痛等皮炎症状,可立即用清水或碱性溶液清洗受损皮肤表面,如肥皂水,中和酸性毒液,然后及时就医。

今天我们了解了蚊子、蜂、蜈蚣、蜱虫、蜘蛛和隐翅虫咬蜇伤应如何预防和救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会遇到其他常见动物咬蜇伤的情况,专家提醒,无论遇到哪种动物致伤,都要尽快远离被伤害的环境,受伤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并尽快就医。

同时专家也强调,小伤不能忽视,动物致伤后的伤口容易引起破伤风的发生,因此需要按照《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 年版) 》和《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 (2019 年版) 》进行正确的破伤风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