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任能“举贤任能”中的“举”为推举、举荐的意思“任能”的意思是任用有才能的人这一成语的意思是举荐贤者,任用能人亦作“举贤使能”,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商丘成语典故28字?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商丘成语典故28字(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商丘成语典故28字

举贤任能

“举贤任能”中的“举”为推举、举荐的意思。“任能”的意思是任用有才能的人。这一成语的意思是举荐贤者,任用能人。亦作“举贤使能”。

典故出自西汉时的经学家、商丘人戴圣编著的《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五者一得于天下,民无不足、无不赡者。五者,一物纰缪(差错,谬误),民莫得其死。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圣人一旦坐上天子宝座而治理天下,有五件事情是当务之急,老百姓的事还不包括在内。第一件是依礼法端正亲属之间的关系,第二件是报答有功之臣,第三件是选拔德行出众的人,第四件是任用有才能的人,第五件是体恤有仁爱之心的人。这五件事如果统统做到了,那么,百姓就不会有不满意的,不会有不富足的。这五件事如果有一件做得糟糕,老百姓可就要大吃苦头了。所以,圣人一旦坐上天子宝座而治理天下,一定要从人道抓起。

举贤任能是儒家的理论之一。《中庸》记载,孔子提出“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的观点,明确推行道义以尊贤为要,认为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用人才,而选拔人才首先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不能论资排辈、任人唯亲搞裙带关系,要任人唯贤,选拔的人才必须德才兼备。

举贤任能是圣明之君的事业成功之道。历史上验证儒家这一理论的例子很多。夏朝末年,有莘国出了一个德才兼备的大贤人名叫伊尹,有莘国国君把他举荐给了夏桀。伊尹向夏桀进献了许多兴国安邦的良策,但昏庸无道的夏桀都置之不理,还杀了敢于直谏的贤臣关龙逄。伊尹心灰意冷,便离开夏桀,隐耕于深山,见救世无望,不再出仕。而夏朝的方伯商汤却与夏桀相反,凡是贤能者他都要任用,而且不分身份贵贱。仲虺原是薛国的国君,投到他的阵营后被任为左相。仲虺向他推荐深谙尧舜之道、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却是奴隶出身的伊尹,而伊尹却不愿出山。商汤对伊尹对他的拒绝毫不介意,一次又一次地去请,把伊尹请到商国后先把伊尹当作自己的老师,向伊尹请教,然后任伊尹为右相。结果,伊尹和仲虺帮助商汤推翻了昏庸透顶、仇恨贤能的夏桀,建立了商朝。因此,《中庸》记载孔子说“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明确指出推行道义以尊贤为要,认为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才,而选拔人才不能论资排辈、任人唯亲搞裙带关系,要任人唯贤。

历史上有很多君主求贤若渴的故事,如刘备三顾茅庐,便是历代人们耳熟能详的事例。诸葛亮《出师表》感慨地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唐太宗充分认识到人才是治国安邦的关键,提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他重用了敢于直谏的魏征、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善断大事的杜如晦等人才,结果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宏伟大业。马周出身贫贱,但天性聪颖,熟读诗书,满腹经纶,却生性豪放,不拘小节,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有人向唐太宗推荐马周,唐太宗觉得马周是个人才后,命人宣见,但马周没去,唐太宗也并不生气,派人四请马周。马周提出以孝治天下、使用贤才、轻徭役、节俭治国、力戒奢侈等治国之策,以“百姓苦乐”为国之兴衰的权衡标准,为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奠定了基础。马周多次上疏,阐述自己的政见,批评朝政的得失,提出相应的对策,常常得到唐太宗的赞赏和采纳。唐太宗对其格外倚重,还让马周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师。马周官至宰相,对唐朝盛世的创造起了很大作用。

由于《礼记·大传》中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先做的事“三曰举贤,四曰使能”,因此有了“举贤任能”这一成语。

来源:商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