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绅士”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但是作为一种称呼上的“舶来品”,在我们原来的汉语语境里,其实没有绅士这个说法。

一定要做一个绅士(绅士只能做一时)(1)

我们以为拥有足够沉淀和质感的词语,出现不过三百年;而传进中国被大众接受,其实也就50年左右。

“绅士”的起源

“绅士”源于17世纪中叶的西欧,由“骑士”发展而来。

最初指的就是一个阶层,次于贵族,高于平民。后来在英国发展盛行,逐渐成为了英国民族文化的外化。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对于绅士的印象,首先就是英伦贵族们举止得体优雅、气度潇洒的样子。

一定要做一个绅士(绅士只能做一时)(2)

但是绅士属于各阶层向贵族精神看齐,糅合了多种价值观和理念的结果,以贵族精神为内核,逐渐变成一种追求品味的生活方式:对自己来说,注重考究的衣着、得体的举止,也就是优雅的外部形象;对别人来说,就是尊重别人、礼貌谦逊,也就是善良的内心。

现在的“绅士”

从起源不难看出来,绅士本身侧重的还是精神内涵的修养。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对绅士们外貌的要求反而是首位。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绅士”,首先看的就是这个人的外表:邋里邋遢不会是绅士,穷酸更谈不上绅士。

一定要做一个绅士(绅士只能做一时)(3)

而那些真正举止有度,懂得自重和尊重他人的人,如果不懂得如何穿搭或者修饰仪容仪表,反而不能成为绅士。

这么一看,人们对于绅士的界定,已经有点本末倒置了。

说到底,“绅士”不过也是人们对于行为的一种界定方式。在现在这个开明的社会,非要定性为一种阶层,反而容易陷入桎梏,丢失了这个词语原本可以有的积极含义。

何为“君子”?

而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有一个用于界定人们行为方式的词语更为具体,却被人逐渐淡化了。这个词语就是“君子”。

一定要做一个绅士(绅士只能做一时)(4)

对于“君子”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

在《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君子的描述。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子试图通过对君子之行的描述,恢复社会的秩序,实现“克己复礼”。

所以,君子是孔子理想化的人格,讲求仁义。

具体细节在《论语》中多有涉及,比如: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对于一类意见可赞同可反对,以是否正确为准;小人只是看人,一味选择赞同,内心却未必认可)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乐于见到别人成功,不会嫉妒别人,更不会期盼别人过得不好)

诸如此类,是对于人性和人格的要求。虽说人无完人,但是能做到以这些标准要求自己的人,从来也是凤毛麟角。

哪怕能做到其中一点,在现代社会也是难能可贵,堪称榜样了。

“君子”和“绅士”

从这个角度看,“绅士”早期的要求,是能够部分契合我们对于“君子”的要求的。

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要求,首先就应该是品格的要求。那种对于秩序和规则的尊重,是社会稳定和人际和谐的基石。

我们讲求个人道德,讲求职业道德,讲求互相尊重,讲求平等互爱,都能在“君子”中找到答案。

一定要做一个绅士(绅士只能做一时)(5)

但是随着功利主义的兴起,当每个人受到利益的诱惑的时候,都容易动摇自己的原则。

随之而来的,就是“君子”概念的不被认可,也是“绅士”概念的模糊。

而那些真正坚持原则的人,反而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孟子》中说“君子可欺之以方”,意即君子会被合乎规则的方式而欺骗,所说的,就是因为君子遵守规则,所以会被规则所束缚。但是真正的君子不会在乎这些小的利益,他们有更重要的追求。

“君子”追求的就是真正内心的价值实现,而不是外在形象的高端。

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即使穿着最昂贵的西服,又能说明多少善良呢?“绅士”的这种阶级性,早就应该被丢弃。

总结和闲谈

我们从来不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随着我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充分,精神追求开始寻找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答案。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说之前的君子之行,还是对于部分人的高要求,那么随着我们吃饱穿暖,那些人性的光辉已经越来越凸显。

一定要做一个绅士(绅士只能做一时)(6)

我们重新看到社会的正能量,也更加期待社会的正能量。

那些曾经在艰苦条件下仍然坚持原则的人,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筚路蓝缕,他们算不上绅士,但是他们是君子。

中国人是务实的。虽然我们习惯了各种现代的变化,接收各种不同的信息,但是骨子里的教育,还是以中国传统为主,兼收并蓄而变成了现在我们的社会规范。

我们不以“君子”要求所有人,但是我们不应该丢弃君子这个概念。毕竟“人如果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我想说的,是不以貌取人,重新专注内心的成长。

或许有人会吃亏,但是那些真正善良的人,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同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