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人际交往中,书信是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书信作为一个非常大的媒介拥有很多类别。因为古人讲究礼制规矩,做不同事情会有特定的规制安排。故此在明朝时期,产生了用于官员之间短期交流的书信形式,称为“名帖”。

明代宣读圣旨地方叫什么(明朝官员34)(1)

名帖由特定制式的帖子和上面的文字内容组成。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可以用于拜谒宴请,传递信息的同时,亦可以体现名帖持有人的谈吐文采和礼制规矩。

小小的名帖记录了当时的社交礼仪以及相关的艺术历史价值,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因为需要恪守很多礼制用词规矩,使得名帖具备富有礼制底蕴的内核,同时应对不同场景为了应景也有不同的面貌展现。

一、明朝的名帖充满文人气息与礼制

1.名帖上用词语言的讲究

一封拜帖所书写的内容虽然不过寥寥几句,但也正是因为字数少,每个字的使用都需要非常考究。要在寥寥几句话里将意思表达到位,礼制规范做到是一件需要花心思的事情。这不仅是因为汉字的内涵底蕴深远,用字不当会造成误解,更因为中华乃礼仪之邦,字字句句都要体现礼制。

明代宣读圣旨地方叫什么(明朝官员34)(2)

不可冒犯,不可唐突。既要表达清楚意思也要得体。在明初,为了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必要使用对方的字。“阁下”、“足下”这些称谓亦要根据对方地位身份谨慎使用,对自己的介绍多用“友生”、“侍生”等字眼,显得谦和有礼。

如果使用不当会使得拜谒失败得罪主家。小小的名帖里蕴涵着汉字与传统礼制的大学问。

2.名帖样式多样用于不同场合

除去名帖内容的考究,为了彰显礼制区别用途,名帖的样式也有仔细分类划分。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样式的名帖才显得懂礼数知礼节。

根据名帖的尺寸颜色大抵可以分为:单帖、全帖、单红、双红几种样式。单帖的尺寸为阔一寸三四分,长可五寸,全帖的尺寸为三折,长五六寸,阔二寸。由于单帖费材料少,故多用于长期交流拜谒使用。

明代宣读圣旨地方叫什么(明朝官员34)(3)

全帖费材多不经济实惠,但显得贵重,所以比较多的用于正式特殊的场合以示郑重,譬如初次结交时用全帖。之后熟络了便多用单帖,既节约开销也显得亲厚。毕竟在中国的人际交往里“客气”的尺度需要拿捏好,不能太过亦不能全无。对初次见面的自然要多礼,但熟知后再过于郑重其事会显得生疏。

这方方面面都透着学问。如果碰上嫁娶寿宴要用名帖宴请他人,多要在名帖上用上红色,做成单红帖才显得应景喜庆。明朝时节的名帖无论是选词用字还是帖子制式无不彰显独特的人文底蕴和礼制规矩。名帖虽小却大有文章,成为拜谒者们的不二门面担当。

二、明朝时期名帖的功能作用

1.用于日常交流拜谒

名帖在明朝有很多功能用处,不过最基础的运用还是在日常交流拜谒上。明朝官员之间的走访也是有很多讲究,官职低的如果要拜见高门望族需要呈上名帖,是为拜帖,和如今的名片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最常见的名帖便是请帖,时至今日依旧流传世间,成为通知各类消息的载体。

明代宣读圣旨地方叫什么(明朝官员34)(4)

宴请者的请帖上会写下具体设宴的时间、地点和筹办宴席具体名目等细节,方便收帖人自身时间与事物安排,收到帖子后被邀请人需要及时回复,方便筹办者安置宴席规制。

毕竟从古至今,筹办宴席都是非常劳心劳力的事情,宴席来多少人其中有什么样的人情关系,宾客们的座位如何安排都要提前安置好,不然容易出纰漏失礼数,使得宴席尽毁,人际关系网也出现问题。

在这里请帖是具有不容忽视作用的,既能明确人员安排,又能筛选掉不适宜出席者,毕竟只有持有请帖者可入席。在这里请帖是被邀请者的身份确认物。

2.作为官民交流平台

除去拜谒邀请的作用,在明代还有一种礼制不算规范,主要运用于官民间交流的揭帖。揭帖是一种不正规的官方文书,经常会在影视剧里看到众人围看的关于一些地方律法的说明宣传帖子。相当于官方对百姓的一个官方媒体交流平台。

这个揭帖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在古代信息交流不发达的时候,定时的揭帖发布可以使得政令通达,百姓洞悉律法变化,促进社会秩序稳健。

明代宣读圣旨地方叫什么(明朝官员34)(5)

3.沦为虚荣者的炫耀工具

名帖有多方好处,但是世上事物总是有利有弊存在两面性。名帖作为日常交流传播的利器,由于时常会被人们关注而被一些爱慕虚荣人利用成为炫耀的工具。出于彰显自己的地位财富,使用金贵的纸张设计,炒作自己名帖的珍贵以此达到炫耀自身的目的。

这大抵和如今的烫金名片独家设计是一个道理。虽然名帖是人们交流中的门面担当之一,不过更应该注重内涵而不是浮于表面不切实际。用表面的矜贵取代本身底色是不可取的,势必会让人觉得浮夸不实在。

三、为何明朝名帖会拥有多副面孔成为明朝官员交往利器

1.名帖彰显礼制

中华是礼仪之邦,产于此地的名帖势必会在各种仪制中打磨出不同的面目。不同的运用场景,不同的交流阶层以及运用的不同时节都需要对名帖的样式文字措辞进行选择修改。故此,在后世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名帖。张张名帖里记录着往事与历史瞬间,更凸显当时节的礼制规矩。

明代宣读圣旨地方叫什么(明朝官员34)(6)

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掌握名帖之下的种种礼制规矩,那么他是无法融入社交环境的。譬如最初的周天子治下,往来诸侯在宫宴上都要进行吟诗对和一般,如果不能通晓宫廷音律是无法融入交流中的。

同理,名帖能成为交流利器便是由于自身设定了诸多礼制规矩,如果发帖人不具备完善的礼制素养很容易暴露短处,自然不会受到他人待见。官场是最讲究规矩和礼制的,如果连名帖的礼制都弄不清楚,那么官场那些波谲云诡更是无从下手。

那么面对连名帖都无法周全之人自然不会多结交,说不定还会引火上身。而礼数周全者自然会受到青睐。名帖即是快速交流的书信形式亦是可以高效筛选结交对象的手段。

2.名帖需要文学素养深得官员喜爱

文字作为名帖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能很好地体现发帖人的素养与文化。名帖的文字数目虽然不多,但是正因为字数少,才使得写帖子人的文学素养无处遁形。一个词汇一个字眼都能显出此人的品格,不至于其真正的本性藏在各种修饰和大篇幅里难以察觉。

明代宣读圣旨地方叫什么(明朝官员34)(7)

身为官员寒窗苦读,没有人会比这群人更熟悉如何和文字打交道了。用文字为主载体的名帖交际,势必会将他们和目不识丁文采不高的人区分开。这样立于高处的区分会令官员拥有优越感。常言说:字如其人。除了文章含义能彰显个人文学素养,书法造诣更是作为衡量品格的标尺。

人们会通过名帖上的文字揣摩其人品行是否与自己投契,进而选择结交与否。如此,面对不同的人自然需要不同的名帖设计才能友好交流。可见能够写出合乎礼制彰显投契素养的名帖在交际中有多重要,使用得当名帖就是交际利器,使用不当便是自断后路。

3.能快速方便进行信息交流

名帖除了成为日常交流的利器,在官方对地方政府的政令传输宣传上也起到巨大作用。毕竟在信息交流缓慢而滞后的古代,一份清晰通俗的揭帖可以成为很好的交流平台。它能够使得政令快速有效传达到地方各个角落,促进地方政府与当地百姓跟进政令变化进行相关变革。

如果没有揭帖对信息的广而告知,那么会有很多百姓官员不清楚最新政令,从而使得信息落后,造成错误的执行与无法挽回的后果。可能在如今信息快速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信息快速传播的优势早已习以为常。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信息的快速交流传播才使得社会各行各业能快速准确地发展。

明代宣读圣旨地方叫什么(明朝官员34)(8)

古代社会的信息通达也是同样重要和受到重视的。能快速传播信息的揭帖成为政府与官员之间,官员与百姓间,良好沟通的桥梁。

四、总结

名帖之上是不断应礼制变化的样式,以及面对不同场景人物写下的文字。名帖之下暗藏的是中华流传多年的礼制规矩与独特的汉字文学魅力。当时的人们通过对方递交的名帖样式个措辞,判断自己在对方眼中的形象以及是否与对方结交如何结交。

其中的人情世故包罗万象。而作为古代信息传播的文字载体之一,名帖以它独有的快速高效能令人们及时交流信息。可见其不同凡响的意义和作用,难怪会成为主流交际利器。时至今日的我们早已脱离了传统名帖礼制,但是这其中蕴涵的关于待人接物与人情交际的内涵始终值得人们回味。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礼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