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司马家族”,而不是司马懿或司马炎某个人。曹魏政权取代东汉政权,花了一代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一死,儿子曹丕就把汉献帝赶下台,自己当皇帝了。而西晋政权取代曹魏政权,司马家族花了三代人的时间。在司马懿之前,他的大哥司马朗就在给曹操办事。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服务曹魏政权。直到第三代司马炎,西晋政权才建立。而且,了解三国历史,我们都知道,司马家族给曹家办事的时候,日子过得可真是提心吊胆,三天两头被怀疑谋反,动不动就被收回职权。但国家遇上难事,还得把司马家的人给请回来。为什么曹家总是防着司马家,却又离不了司马家呢?

司马家族为什么会取代曹魏(司马家族是怎么崛起的)(1)

这个我们还要从东汉时期说起。

本书作者福原启郎是京都学派的学者,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在中国古代历史分期方面有个观点,他认为东汉中期以前的中国历史是“上古时代”,东汉后半期至西晋为“第一过渡期”,西晋到唐中叶是“中世时代”。我们今天讨论的东汉后半期至西晋,正是中国由上古向中世演变的关键转换期。

司马家族是河内郡的望族。这里的河内可不是越南的首都,它指今天河南洛阳到开封一带。司马家族一直就很阔气,远的不说,我们只看东汉中后期。司马懿的高祖父当过征西将军,这是东汉时期的高级军官;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当过地方行政区一把手;父亲当过首都行政区一把手。司马懿兄弟八个,个个都是当时的名士,因为他们的名字中都带着“达”这个字,所以当时人们那把他们兄弟八个尊称为“司马八达”。司马懿排行老二,按理说轮不到他出头,但大哥司马朗在四十七岁的时候去世了,所以司马懿成为家族的领袖,加入曹魏团队。

曹魏政权有什么特点呢?

司马家族为什么会取代曹魏(司马家族是怎么崛起的)(2)

虽然曹操是“老板”,司马懿是“员工”,但曹操在身份上可比不了司马懿。曹操出身寒族,所谓“寒族”是与“士族”相对的。司马家世代为官,但曹操的祖父曹腾只是个宦官。东汉宦官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会领养别人家的男孩,曹操的父亲曹嵩就做了曹腾养子。因为这个背景,曹操总被人看不起。我们知道曹操的文学素养很高,写出像《龟虽寿》《短歌行》这样的名篇。这其实反映了,曹操想要出人头地,只能取“才华”之长,补“血统”之短。

这就导致,曹魏政权会呈现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曹操会注重吸收下层的力量。寒门中也不乏才干的人,但这个社会被士族把持,寒门出身的人倍受排挤,无处施展才华。曹操就多次发布求贤令,把他们纳入麾下。

其次,曹操的政治倾向更偏向法家。我们知道,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以达到有序统治的目的。但汉代统治者独尊儒术,当然这个“儒”和孔子时代的儒学不一样,不过道德教化那套东西被汉代统治者选择性接受了。西汉建立后,汉文帝有个举措,废掉肉刑。肉刑指的是人们在触犯刑法后,受到的处罚。这些处罚会对人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比如割鼻子、砍脚、剜膝盖等等。废除那些野蛮的肉刑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同时又导致新的问题,这就是刑法系统不再平衡。为什么这么说呢?汉代以前的刑罚,可以分为五个等级,最轻的是在身体上刺字,其次是割鼻子,然后是剜膝盖或砍掉双脚,再高一等是宫刑,最后是死刑,可以看到惩罚层层加码。但汉代取代肉刑的却是剃头、打板子这些,而最高等级的死刑仍被保留。这样的话,刑罚系统就没有梯度了。所以,后来不断有人提出应该适当恢复肉刑。可汉代讲儒学、讲伦理道德,恢复肉刑这种法家做派就一直遭到打压。

到曹操这个时候,他出身不高贵,无法全盘依靠士族,儒学那一套用不上。而且,乱世之中,要想创一番事业,效率更高的当然是法家方案。于是,就有手下的人提出,应该加速推动恢复肉刑。赏罚分明,着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并能调动人们生产、作战的积极性。

但这里就有个问题。如果曹操不依靠士族,那司马朗、司马懿兄弟俩是怎么入伙的?其实不只司马家族,曹操团队中的荀彧出自颍川荀氏,那个被写入中学课本、喜欢耍小聪明的杨修出自弘农杨氏,这些名门望族都加盟了曹操团队。

这也很好理解。在那个时代,只依靠寒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资源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不只是田产,还包括教育资源和上升通道。所谓人才,可不是空有一腔热血就行,要有真才实干。想一下,出身贫苦人家的孩子,没读过书,只会种地砍柴,怎么帮曹操在帐中运筹帷幄?所以,曹操必须同时拉拢士族才行。

但是士族就能看得起曹操吗?这其实是迫不得已。这要说到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战役,官渡之战。交战双方是曹操,以及势头正盛的袁绍。袁绍出自汝南袁氏,你听出来了,他也出身望族。交战之前,袁绍已经占有今天的河北、北京、天津,以及辽宁西部、山西东部、山东北部,更重要的是有大批士族支持他。毕竟大家都是士族,都是东汉的既得利益者,当然要团结在一起了。但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通过袭击袁绍军粮所在地而取胜。一年后,曹操又通过仓亭之战彻底打败袁绍。这下,很多士族为了在乱世中生存,不得不转投曹操门下。曹操这时也正忙着用人,所以接纳了很多士族入伙。

话又说回来,既然曹操同时获得寒族和士族的支持,为什么还会被司马家族篡权呢?

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取代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曹魏政权拿法家的思路治国。法家强调“法、术、势”。“法”就是变法修刑,前面讲的推动恢复肉刑的案例就属于“法”的范畴,但很多士族是既得利益者,他们并不追求公平公正的社会法治。其次,“势”是指君王的权威,目的是让所有人敬仰、畏惧。为此,曹氏皇帝建造了豪华的宫殿系统,体现自身的尊贵,但引发了普通民众不满。还有一个是“术”,也就是皇帝统治的权术。我们接下来重点谈一下。

曹操出身寒族,他掌握大权之后,自然也要让自己的家族兴旺起来。曹操软硬兼施,让汉献帝给自己的儿子们封官封爵,比如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相当于丞相副手;封曹植为平原侯,食邑五千户。

司马家族为什么会取代曹魏(司马家族是怎么崛起的)(3)

但是曹丕篡汉称帝后,立刻开始限制宗族权力。他让自己的兄弟们交出权力,离开都城洛阳回到封地。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巡视,硬找出一些鸡毛蒜皮的罪过,剥夺他们的爵位。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那位写了《七步诗》的曹植为例,曹丕称帝时,曹植为临淄候。第二年,曹植因贪污被处罚,贬为安乡候。第三年为鄄城王。第四年为雍丘王。曹丕的儿子曹睿继位后,将曹植的封地先后改为浚仪、雍丘、东阿、陈县。曹植基本上每两年就要被换一次封地,在频繁的迁徙途中,心力交瘁。宗室的其余成员也一样,频繁改换封地,别说发展自己的势力,就是过一段安稳日子都求之不得。

以前看到这段历史,我们会觉得曹丕太可恶,连手足都要折磨。其实,这样做是有前车之鉴的。周天子分封,最终天子地位被诸侯王取代。汉高祖刘邦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王,后来爆发了“七国之乱”。也就是说,分封制度创立之初能拱卫王室,但很快就会威胁皇权统治。

另外,曹丕的储君地位是经过激烈斗争后才获得的,为确保皇位稳固,他只能极力限制宗室势力。

只可惜,曹丕防住了宗族,却没有防住外族。司马懿父子篡权时,没有一个曹魏宗室成员能站出来力挽狂澜,最后眼睁睁地看着社稷江山被他人夺走。《三国志》作者陈寿感叹道:“可惜啊,自己订的法律,最终残害了自己!”

其实,曹魏政权的失败,根本原因还是曹家根基不深,曹操政权有大量寒族参与进来分享权力,士族们不太满意,仍然希望由我方队友掌权。最终,他们支持同相同背景的司马懿夺取了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