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曾国藩故居记(游曾国藩故居)(1)

久仰曾国藩的大名,又写过几篇关于曾国藩的论文,岂能不去他的故居看看?于是趁着暑假去参观曾国藩故居。

故居名曰“富厚堂”,去之前便听说这是“三不之地”—不死之地、不湿之地和不热之地,初听时觉得很是神奇,更想去一探究竟。

游曾国藩故居记(游曾国藩故居)(2)

转了好几次车,峰回路转,一波三折,终于来到了富厚堂。堂前是一片望不到边的荷塘。我问研究的老师,此地名为荷叶,是不是跟荷花有关?他说不是,是因为周围有四座山,中间凹下,形成一个盆地,犹如荷叶,故称“荷叶盆地”,镇便叫荷叶镇。唐浩明写小说《曾国藩》时没来过荷叶,所以虚构这里遍种荷花。后来当地觉得没有荷花不太妥当,于是从湘潭引进了品种,种起了荷花,所以才有了你今天看到的这片荷塘。

游曾国藩故居记(游曾国藩故居)(3)

正门的匾额写着“富厚堂”三字,并非曾文正公亲书,而是从他的书法里集字。富,并非富裕之意,而是富足之意——精神的富足,文正公并不提倡用金钱权位传家,而是用富足的精神传家;厚,意为宽厚、深厚,左边的一撇写得特别厚,形意合一。

游曾国藩故居记(游曾国藩故居)(4)

正堂名为“八本堂”,这三字却是曾国藩亲书。字下面便是曾国藩的“八本”,也是《曾国藩家书》的传世金句。我最喜欢的是“读书以训诂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读书要弄懂文字的读音和意思,不弄懂就读不懂书,所以读书要以训诂为本。

侍奉亲人要让他们欢乐,亲人欢乐了家庭才能和睦,所以事亲要以得欢心为本。

养生并没有太多的技巧,少一点恼怒,多一点豁达,尽量让自己心情舒畅,就是最好的养生方法,所以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居家的关键在于不晚(晏意为晚)起,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起能用一天最好的状态去打理家务,把家政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居家以不晚起为本。

居官的目的是保国安民,不是当官发财,文正公一直以做官发财为可耻行径,这是最低级的做官方式,所以当官以不要钱为本。

八本并不复杂,却是家教的方便法门。初看起来近似平庸,细品才知道奥义非凡。良好的家训不需要华丽繁复的语言,只需要寥寥数语,就能点透人心,在简洁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微言大义,把人生的根本大义根植在后人的内心里,使后人绵延不断地延续下去。曾家能兴盛至今,与这八本不无关系。在《曾国藩家书》里,类似八本的金句还有很多,例如三字诀、八字诀、三致祥、居家四败和居官四败,文正公总能用高度概况的语言来提炼自己的家教思想,摈弃烦琐的说教,既好记又深刻,给人如沐春风的教诲,这就是文正公的高明之处。

游曾国藩故居记(游曾国藩故居)(5)

往内堂走,可看到曾国藩亲书的另一块匾额“笃亲锡祜”。笃意为笃定,专一;锡通赐,意为赐予;祜意为福。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专一地孝顺父母,上天就会赐予福气。这和三致祥中的孝致祥是一致的,都强调孝的重要性。中国社会一向是家国同构,国就是放大的家,对忠于国家的基础就是孝亲,所以孝就成了治国的基础。人孝顺了,就不会犯上作乱,家庭和睦,国家也安定,上天也就赐福了。孝是一个家族保持家运的重要条件,所以《家书》里教家人孝的语句比比皆是。这块匾额的经历十分曲折,曾被分成两块,一块被农民拿来盖东西,后来被管理处的前主任以1000多元的价钱回收,才回到了富厚堂。虽然惨遭分割,但好在能比较完整地保留,比起很多被破坏到消亡无迹的文物,这块匾额的运气还算好了,也许是文正公的在天之灵保佑吧。

游曾国藩故居记(游曾国藩故居)(6)

二楼是藏书楼,封闭着,不对游客开放。但从楼板的缝隙可以看到一些书架。文正公是个爱读书的人,他在《家书》里说自己有两样东西最多,一是衣服,二是书。衣服多是因为清朝规定官员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场合要穿不同的官服,所以不得不购置很多衣服,并非真心喜欢。书多则是真心喜欢读书,他在做京官的时候,经常到琉璃厂淘书,虽然收入微薄,但见到喜欢的书就会买下,不管自己经济是否宽裕。他还说在第一次会试落榜后,回乡途中,不顾盘缠的有限买了一套二十三史,父亲曾麟书并未责备,说只要肯读就支持他买书。从《曾国藩日记》看出,三十多岁后的文正公几乎天天读书,这是他的每日必修课。

虽然藏书楼是曾家的场所,但讲解员说,即使是家人也不能随便上藏书楼,只有管家才能上。家人要借书,就写一个条子交给管家,管家拿给家人,到期要归还,不能据为己有,跟现在的图书馆管理一样。对家人借书都如此严格,可见文正公有多爱护书籍。

游曾国藩故居记(游曾国藩故居)(7)

富厚堂的东边山坡有个小屋,名曰“思云馆”,是文正公为父亲丁忧期间住的地方,语出《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表示对亲人的思念。欧阳兆熊在《水窗春呓》里说文正公一生有三变,先是变为儒家,再是变为法家,最后是变为道家。思云馆就是他转变为道家的重要场景。

他在江西打仗十分不顺,接到了父亲逝世的噩耗,便以此为由回家丁忧,实则是撂挑子,不想再打仗。在思云馆的一年四个月里,他思考自己遭受挫折的原因,自己一向太刚硬,太耿直,不懂变通;太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换位思考;太自以为是,总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又当过五部的侍郎(副部长),又是皇帝钦派下来的大臣,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不懂与人为善;因而导致他处处碰壁,军事不利。

游曾国藩故居记(游曾国藩故居)(8)

于是幡然醒悟,转变为道家,用以柔克刚的道家思想去为人处世,与人为善,取人为善,和光同尘,用柔和、宽厚和变通的方式去待人接物,“无人不拜,无信不回”,一切顺其自然。从此他的人际关系变得融洽,挫折也有所减少。穷则变,变则通,人遇到问题不是要固执己见,我行我素,而是停下来和自己对话,找出问题,主动改变,打通了任督二脉就能通则久,就像他说的“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文正公善于反思,善于总结,这对处在困境又难以自拔的人是个很好的启发。思云馆也因此成为研究文正公思想转变的重要场地。

游曾国藩故居记(游曾国藩故居)(9)

接着我游览了凉亭、侧厅等景点,行走途中,突然微风拂面,凉风习习,全身为之清爽,几乎让我忘了这是夏天。我不仅在凉亭吹到风,只要吹风,我在其他房屋里也能吹到风,这里的通风实在做得太好了。“三不之地”中的不热之地,我算是切身体会到了。对于不死之地,虽然没有切身体会,但刘主任解释说,所谓不死不是完全不死,而是不会意外死亡,住在富厚堂的曾家人,包括他的儿媳妇郭筠,都得到善终,没有意为死亡;之前翻修时,一面墙突然倒塌,压伤了几个工人,都是轻伤,没有重伤,说明富厚堂有灵气,风水好,能庇佑众人。唯有不湿之地,我未能体会,略有遗憾,待到明年春天,或许能体会。

游曾国藩故居记(游曾国藩故居)(10)

游曾国藩故居记(游曾国藩故居)(11)

富厚堂的地形十分优越,堂前是一个半月形的水塘,“聚水为财,财源滚滚”,堂前有水,可以保证家族的运势;堂后是一座山,犹如一张太师椅,端正肃穆,坐镇中央,能使家族运势保持稳定;大门正对着前面的山的正中央,这座山形似一个笔架,富厚堂的大门就正对着中间的笔架,也就是山的最高峰。所谓风水,就是藏风纳水,富厚堂有山有水,藏得住风,纳得了水,风水极佳,使得曾家绵延百年不衰,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文正公及其家人的智慧。

以往只看过曾国藩的著作和文献,只知道书本里的曾国藩。这里来到富厚堂,见识到这里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富有灵气,还了解到很多文正公的轶事以及曾家后人的细节,文正公在我心里的形象从书本里跳了出来,变得立体多面,活灵活现。只读其书,不去其地,不能算了解一个人,只有失地访问,才算是了解一个人。我对文正公的了解增进了,但还远远不够。富厚堂,是能来几次的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