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健康教育与预防艾滋病(防控艾滋禁欲教育)(1)

禁欲教育,适得其反

美国佐治亚大学2011年对禁欲教育的统计研究得出结论:“州法律越强调禁欲,少女意外怀孕率就越高。”

21世纪初,很多国家都把重点放在了禁欲教育上,许多国家都采用了所谓的“abc”(禁欲/忠诚/契约)的方法来预防艾滋病毒。这项措施是在世界范围内实行的。

南非在当时的背景下,对禁欲教育执行的尤其严格。

在这段时间,美国签署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PEPFAR)的总统令,支持以禁欲为基础的项目,一度将多达三分之一的预防资金用于禁欲婚前指令。

很不幸的是,这段时间,美国、南非的HIV感染率暴增,而南非,这段时间成功使得HIV感染率达到了五分之一。

在美国、南非撤销ABC禁欲教育后,HIV增长率反而有所下降。

乌干达是当年将禁欲教育进行的最彻底的国家之一,当时乌干达的性教育教材过分强调所谓的“洁身自好,相互忠诚,固定伴侣”,而对安全套的应用一笔带过。当年乌干达约韦里·穆塞韦尼总统甚至表示,乌干达没有婚外性行为,所以宣传安全套的实用性并不大。

2015年,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分析,分析在禁欲政策执行前后数年男女的性伴侣人数、男女第一次性交的年龄、少女怀孕年龄,发现在禁欲政策执行的第一年男女的性伴侣人数、男女第一次性交的年龄、少女怀孕年龄与之前无统计学差异,而在第二年开始男女的性伴侣人数反而明显升高、男女第一次性交的年龄明显减小、少女怀孕年龄也相应的减小。

在艾滋病预防上,禁欲教育没起到任何正面作用。

来自中国的性压抑

每次看见关于性侵犯或是艾滋病的社会新闻,都觉得国家欠我们一个性教育。

虽然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但是性观念却像坐绿皮车一样。

有人说,中国人的性压抑是“自古以来”。

瞎XX说!

性健康教育与预防艾滋病(防控艾滋禁欲教育)(2)

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做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性观念都十分豪放,有《诗经》里的男欢女爱:“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婉兮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陌生男女,萍水相逢,野合同居”;有《史记》中秦国宣太后朝堂上大谈“坐莲”体位;更有唐、宋满园春宫图。

但这种豪放,却止步于“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至此之后,中国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性压抑。女性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性压抑的中国人,明上衣冠楚楚,暗里酒肉妓娼,男性尤甚。

中国的性抑制对女性的禁锢远强于男性,13年在《人口学刊》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指出,抽样调查中,中国已婚男性与未婚男性大部分均对商业性行为表示“可以理解,是解决正常需求的途径”,而多数女性,都觉得与陌生人发生性行为无法接受。更可笑的是邱红恒在一项meta分析中指出发生商业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仅为34.5%。

性健康教育与预防艾滋病(防控艾滋禁欲教育)(3)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

性别不平等与HIV感染

每当有什么艾滋病相关的新闻,总有人会跳出来,攻击女性,说easygirl,可事实呢?

数据告诉我们,裤腰带松的男性才是罪魁祸首。

性健康教育与预防艾滋病(防控艾滋禁欲教育)(4)

异性感染是HIV暴增的主力军

性健康教育与预防艾滋病(防控艾滋禁欲教育)(5)

新发现HIV感染者中,男女性别比逐年增大

从新发HIV性别比上可以看出,男性感染者人数逐年增加。而男传女相对女传男可容易得多。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中国的大环境下,HIV感染率与男性裤腰带的松紧是息息相关的。

根据中国CDC的统计数据,新增异性感染者也逐步增多,在对同志群体炮轰、恐吓的宣传下,MSM群体自我防护意识,对HIV了解程度,以及安全套使用率均远高于异性群体。

性健康教育与预防艾滋病(防控艾滋禁欲教育)(6)

新发现HIV感染者中,异性传播的比例逐年增大

而性别不平等,会进一步加剧暗娼人数的升高以及安全套使用率的降低。一项对商业性性工作者的小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指出,性别不平等与艾滋病风险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选择性工作与传统的性别分工、性行为规范及贫困女性化等有密切关系;不安全性行为与男女的资源控制、权力不平等有必然联系;女性对性和艾滋病认知低下是高危险行为的因素之一。

前些日,看到一篇新闻,我国男女性别比已经失衡。中国女性地位单从这一点上看,已经低到连生存权都没有。

性健康教育与预防艾滋病(防控艾滋禁欲教育)(7)

6000万女性,还未出生便已经死去

有研究指出,男女性别比失衡,会导致暗娼人数进一步增多,也会导致强奸人数进一步增加。

性暴力、家庭暴力或情感暴力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

今天的问题是如此极端,以至于在南非等一些国家,每年的强奸受害者统计数字高达17%(大约每六名妇女中就有一名遭受强奸)。在2009年对夸祖鲁纳塔尔省和东开普省1738名南非男子的抽样调查中,25%以上的人承认强奸了某人,而一半的人承认强奸了不止一名妇女。

强行侵入性行为可以撕裂脆弱的阴道或肛门粘膜组织,为病毒提供了一条更容易获取的途径。

而在中国,性侵案也不容小觑,仅在广州地区,公安部门2017公安部门年受理强奸案就有263起。经过检索,从2011年截至2018年8月27日,能查询到的有关强奸罪(案由:强奸罪)的案例(各类裁判文书)共114486件。而有抽样调查指出,性侵后选择报案的女性不到百分之十。

恐吓式宣传,有害无益

我国艾滋病宣传教育主要采取了媒体宣传报道的策略,以唤起公众的防范意识。随着艾滋病疫情的发展与防治工作的深入,借鉴国际社会经验,媒体宣传报道与重点人群宣传、同伴教育及运动式宣传等几种策略相结合,成为我国艾滋病宣传教育的主要策略。媒体宣传针对一般公众,重点人群的宣传主要在性工作者中开展; 同伴教育则是男男性行为者及大学生等群体中普遍使用的一种策略; 运动式宣传是借助开展某项艾滋病防治措施,在一定时间内配合开展的高强度宣传活动。

在所有这些策略中,新闻媒体与艾滋病防治人员无疑是活动的主体。但某些“自媒体”不得不说是石乐志。

性健康教育与预防艾滋病(防控艾滋禁欲教育)(8)

流量像屎,某些造谣的像狗

性健康教育与预防艾滋病(防控艾滋禁欲教育)(9)

流量像屎,某些造谣的像狗

经过 10 多年的宣传教育,在人们预防艾滋病意识提高的同时,国内却出现了普遍的 “恐艾症”,人们视艾滋病为洪水猛兽,对 HIV 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加以歧视与排斥。艾滋病相关的污名化 ( stigmatization) 与歧视,不仅阻碍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有时甚至引起极大的社会恐慌,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受到流行病学专家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关注。

在流行病学研究者认为 “无知导致歧视”,继续把宣传教育作为消除歧视的策略同时,社会科学研究者则倾向于把污名与歧视作为 HIV 之意义的社会文化建构来理解,认为污名本身是社会价值与信仰的一个结果。 同时,媒体宣传报道的恐吓策略与 “恐艾症”之间的关联开始受到关注。然而对媒体恐吓策略的关注仍是零星而不充分的。

性健康教育与预防艾滋病(防控艾滋禁欲教育)(10)

经典恐吓式宣传图

在我国,为提高公众的警觉性,达到宣传教育的效果,早期的媒体普遍采取了恐吓策略。一方面,新闻报道夸大艾滋病的部分科学事实而忽视另一些事实,将艾滋病塑造成一个面目狰狞的恶魔,一个 “世纪杀手” “超级癌症”,大肆渲染艾滋病的不可治愈性与致死性。另一方面,相关宣传报道包含了大量的社会文化内涵,呈现出强烈的道德批判立场: 艾滋病是某些 “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是某些 “高危人群”相关的疾病,是 “堕落”导致的疾病; 它意味着 “耻辱” “悲惨” “弱势群体”与 “不安定因素”。前者使艾滋病被妖魔化,造成了普遍的“恐艾症”; 后者则将艾滋病道德化,直接与滥交挂钩。

恐吓宣传这些年,对艾滋病防治似乎完全没有作用,反而养活了一堆造谣的自媒体,导致出了一个我国特色精神病“恐艾症”,还让HIV感染者备受歧视被迫活在阴影中。

做好预防,正视HIV

预防知识的普及,比禁欲宣传重要!

HIV预防不是一个人的工作,也不仅仅是国家决策的工作,而是全社会需要共同承担的一个责任。对HIV预防来讲,根据全世界的经验宣传正确使用安全套、宣传暴露前预防PrEP、暴露后预防PEP,远比宣传禁欲要重要得多。无保护性行为后72小时内阻断,事前用药能预防HIV,又有多少人知道?

21世纪了还在谈性色变,大清已经亡了百余年了。

“媒体”还是需要良心

流量不是屎,某些“媒体”特别是“自媒体”也别当狗。

停止恐吓式的宣传,停止为了流量失了良心的造谣,改变公众对艾滋病的误解与刻板印象,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为艾滋病防治工作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要做到这一点,媒体及艾滋病防治人员不应再夸大艾滋病的病死率,渲染其可怕性,而应将艾滋病还原为一种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将艾滋病患者还原为需要关怀救治的慢性病人,以平常心对待艾滋病与HIV感染者。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消除长期恐吓式宣传教育造成的公众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与刻板印象,改善HIV感染者的生存环境,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性别平等必须推行

根据WHO的统计结果女性以及性少数群体的权力得到保障的地区,HIV感染增长率较低。保障每个女性的生存权,就业权,鼓励女性的独立意识,降低性侵案发生率。让每个人善待自己的性别、性向,不再躲藏,不用再社会的角落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有益无害。

最后,正确使用安全套 PrEP可有效预防HIV感染高达98%,高危后72小时内也有补救手段——阻断药。

请麻烦停止对艾滋病的污名化。

性健康教育与预防艾滋病(防控艾滋禁欲教育)(11)

小艾温馨提醒:禁欲不是预防艾滋病的根本,只有带大家认识艾滋,了解艾滋,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艾滋。对于性和艾滋,避而不谈,反而会因为好奇增加感染的几率!

本文授权转载自悦奔一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谢谢!

参考文献

  • ABC Eyewitness News. Texas Measure Cuts HIV FundsBoosts Abstinence Education. Published April 1, 2015.
  • ABC News. Chlamydia Outbreak Hits Texas High School With No Sex Ed. Published May 5, 2015.
  • Lo, N.; Lowe, A.; and Bendavid. E. The Impact of PEPFAR Abstinence and Faithfulness Funding Upon HIV Risk Behaviors in Sub-Saharan Africa. Conference on Retroviruses and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CROI); February 23-26, 2015; Seattle, Washington; abstract 160.
  • 杨雪燕, 伊莎贝尔.阿塔尼, 李树茁. 性别失衡背景下大龄未婚男性的商业性行为——基于中国农村地区的研究发现[J].人口学刊, 2013, 35(1):44-57.
  • 李彬, 王英, 张帆,等. 流动人口婚外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7):791-792.
  • 邱红恒. 中国流动人口HIV感染、相关行为特征及知识知晓情况的累积Meta分析[D]. 南昌大学, 2017.
  • 蔡文德,潭京广,罗贤如.深圳市外来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现状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6): 103- 104.
  • 童吉渝. 性别不平等与艾滋病相关的风险行为[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7(2):23-26.
  • Gollub, E. "Choice Is Empowering: Getting Strategic About Preventing HIV Infection in Women."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December 2006; 32(4): 209-212.
  • Higgins, A.; Hoffman, S.; and Dworkin, S. "Rethinking Gender, Heterosexual Men, and Women's Vulnerability to HIV/AID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arch 2010; 100(3):435-445.
  • Jewkes, R.; Sikweyiya, Y.; Morrell, R.; et al. "Understanding Men’s Health and Use of Violence: Interface of Rape and HIV in South Africa."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Policy Brief. Pretoria, South Africa; July 2009.
  • Pulerwitz, J.; Amaro, J.; De Jong, W.; et al. "Relationship Power, Condom Use and HIV Risk Among Women in the USA." AIDS Care. December 2002; 14(6):789-800.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Gender Inequities and HIV." Geneva, Switzerland.
  • 与疾病相关的污名——以中国的精神疾病和艾滋病污名为例[J]. 郭金华. 学术月刊. 2015(07)
  • 建构主义视角下艾滋病(AIDS)的概念界定[J]. 张晓虎,EricP.F.Chow,景军.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4(06)
  • 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的文化适宜性——以柳州市的评估研究为例[J]. 张有春,和柳,和文臻.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 污名与艾滋病话语在中国[J]. 张有春. 社会科学. 2011(04)
  • 关于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违法犯罪现象的分析及政策建议[J]. 徐鹏,曾刚,刘康迈,吕繁.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01)
  • 中国艾滋病的社会科学研究20年[J]. 郇建立. 社会科学. 2009(11)
  • 论恐惧诉求式新闻标题对艾滋病预防的负面影响[J]. 严俊. 医学与社会. 2008(04)
  • 浅论艾滋病犯罪及其预防和控制[J]. 徐宜可. 法制与社会. 2008(10)
  • 艾滋病谣言的社会渊源:道德恐慌与信任危机[J]. 景军. 社会科学. 2006(08)
  • 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J]. 潘绥铭,黄盈盈,李楯.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抗艾卫士,守卫所有人的健康!

医生咨询 | 患者互助 | 视频讲座 | 药物查询

官方AntiHivCN

微博、头条:抗艾卫士

抖音号:艾知一二(1894440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