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关心。

出自明·顾宪成。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虽被奸臣魏忠贤党羽排挤出“庙堂”之外,但是他们处“江湖”之远,仍不忘国家之忧,聚众讲学,议论朝政,表现出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心系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胸怀。

2、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出自唐·李益《塞下曲》。诗人将马援与班超两位汉代英雄奋不顾身、献身国家的事迹及精神境界作对比,意在强调“战士当死于战场”的理念,勉励唐代的将士们誓死保卫祖国的西北边疆。此与西方之谚,“战士当战死沙场,教师当终于教席”,其意同矣。

能体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这些荡气回肠的爱国古诗词)(1)

3、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出自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虽然不处“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只是厕身于民间的一介草野之民,但是每每感慨时事,为国家而忧,就会热血沸腾,拔剑而起。这种书生报国之情,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振作有为的源泉所在。与后来宋人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之语同义,都是激发中华儿女爱国热情的名言。

4、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出自宋·陈与义《伤春》。“三千丈”,与下句“一万重”,皆是“夸张”修辞法,一写忧愁之重,一写春风之美,于对比中突出诗人面对美景益发伤感的心情,从而强调了其忧国忧君的深情。

能体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这些荡气回肠的爱国古诗词)(2)

5、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出自三国魏·曹植《杂诗七首》其六。国仇,指魏国与吴、蜀两国之仇。亮,确实。塞,杜绝。国仇亮不塞,指吴、蜀时有犯境之扰。丧元,丧失脑袋。抚剑,按剑。西南望,指望着蜀国。赴太山,即赴死。此写诗人思欲灭吴亡蜀以报国的拳拳之情。

6、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出自宋·陆游《长歌行》。恨有千千万,但人生最大的恨莫过于亡国之恨。金人攻陷宋朝故都汴京,宋朝痛失中原故土,对于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切齿痛恨,思欲报之。

能体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这些荡气回肠的爱国古诗词)(3)

7、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出自明·张家玉《军中夜感》。裹尸马革,即“马革裹尸”,东汉马援语,意指战死沙场。纵,即使、纵然。令,使。汗竹,即汗青,代指史册。古代用竹简刻字,然后烘烤竹简使出水分,便于保存。此言战死沙场便是英雄,虽死犹生,青史留名。意在表达誓死报国的决心。

8、读者自可回味之。胡尘未尽不为家。

出自唐·韩罖《送刘将军》。国难当头,有志男儿,自当先国后家。故汉代名将霍去病有“匈奴不灭,无以家为”的名言。自古以来,读来便让有志男儿热血沸腾,顿起杀敌建功之心。

能体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这些荡气回肠的爱国古诗词)(4)

9、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出自唐·李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此二句写边关月夜闻胡笳声而起的忧边之情。“几处吹笳明月夜”,以“吹笳”与“明月夜”配合,突出了边关的悲凉气氛;“何人倚剑白云天”,以“倚剑”、“白云天”并举,表现的是边防依然吃紧的忧患意识。“倚剑”,是写战士警惕的形象;“白云天”,是写草原空阔的背景,暗示这里与胡人有关。“几处”与“何人”,都表示不定概念,强调的是边关需要固守的忧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