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夏德伟、万云哲 等 责任编辑:杨红

老兵,军营里美丽而温暖的风景。每个老兵身上都有不少精彩的故事。他们是连魂的最佳注脚,是新兵的引路人。今天的《解放军报》关注这样几位老兵,他们中有与对手死磕到底的血性“战狼”,敢和死神过招的天路硬汉,让天堑变通途的“虎胆”架桥手,还有在后勤保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水电兵。老兵,永远不老。强军路上,老兵的身影,总是那样清晰。

特种兵标题大全(特种兵用自己名字拼出一个全旅流行语)(1)

特种兵任大干

血性“战狼”

■夏德伟 万云哲

任大干是海军陆战队某旅兵龄最长的侦察兵。别看他个头不高、黝黑精壮,走在队列里毫不起眼,却是很多年轻官兵想超越的目标。真刀真枪地拼了17年,他不仅玩转特战专业十八般武艺,还拼出一个全旅流行语:“大干大干,生死看淡!”

(图片摄影:崔获阳)

眼看“红军”部队即将到达壕沟处,全连官兵急得满头大汗。

“桥面卡在了12米的高空,放不下收不回。怎么办?架不通可要贻误战机!”这时,战友齐刷刷把目光投向一级军士长齐虎广。

今年初,一场实战化对抗演练在西部大漠拉开序幕。远程机动途中,齐虎广所在第76集团军某部奉命在一处壕沟架设桥梁,保障“红军”部队按时通过。桥梁架设现场,全连官兵忙而不乱,逐步展开架设,眼看壕沟就要变通途,意外却发生了。

“情急之下,我一个箭步爬上了随时可能掉落的桥面。”齐虎广说,现在想想都有些后怕。他发现牵拉桥面的钢丝绳卡在桥体螺栓里。只见他一边指挥暂停液压系统,一边用木质绞棍小心翼翼将钢绳敲打到位,然后下令开启液压系统、固定桥面螺栓,紧张有序地组织战友完成了架设。看着桥面缓缓落地,大家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

艺高人胆大,说的就是齐虎广。25年前,他参军入伍来到某旅工兵营桥梁连,从此便和桥车结下不解之缘。

“第一次看见桥车,真恨不得亲两口,那时大车可是稀罕物!”聊到初见桥车的情景,齐虎广至今激情满满。齐虎广当时看到的是我军第一代桥车,而他的职责就是和这台装备人车共舞、天堑变通途。

齐虎广本以为驾驶桥车风驰电掣、扬眉吐气,却不想刚上手就碰到大难题。桥车部件达2000多个,分属8个不同系统,要让桥车动起来,就要完成车辆带速运行、展开前支架等30余步操作,这让他有些望而却步。

“一开始就‘认输’,还有啥虎胆可言。”齐虎广暗自打气。3个月专业训练结束时,他成了全营新兵中熟练掌握桥车驾驶的“第一人”。

“何为虎胆?就是要敢于向别人眼里的不可能发起冲锋。”齐虎广担任班长那年,一款重型机械桥车列装连队。这款桥车造价昂贵、科技含量高、操作难度大,和老式桥车原理相差较大。一时间,连里没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齐虎广一狠心,找到连长立下军令状:“3个月架不起桥,班长不干了!”一切归零,从头再来。不仅没有让齐虎广感到灰心,反而更激发了他挑战自我的勇气。他一心铆在训练场,没多久桥车首架成功。

桥车架设是门技术活,架设中桥面必须水平。但所有操作手都很难一次调平到位,就是厂家来的技术员也不行,需要多次调整才能达到要求,耗时耗力,影响架桥进度。

能否研制一个“桥面平衡仪”,让桥面调平一次到位?一次在架桥训练时,看着反复调试桥面水平的官兵,一旁负责指挥的齐虎广突然萌生了这一想法。说干就干,他从图纸设计到部件加工,只笔记就记了厚厚3大本。历时8个多月,齐虎广终于研制出了“桥面平衡仪”和“某机械化桥倒车自动报警器”。这两项技术革新成果荣获原大军区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今年1月,齐虎广迎来了43岁生日。眼角的皱纹和头顶的脱发,让他看起来要比同龄人年长许多,但一身的架桥本领却至今无人能敌。

前不久,驻地发生严重泥石流灾害。正在医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和肝囊肿的齐虎广,得知情况后,不顾医生阻拦,拔掉针头冲出医院,第一时间赶到灾区。

“阻隔两岸的激流中架设一座重型机械化桥。”这是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当时河水暴涨,桥基松动,洪流里夹杂着石块和木头,只要掉进去,根本没有生还的希望。但要架桥,就必须摸清水流情况。

“我是老兵我先下!”话音未落,人已跳下水面。只见腰系安全绳的齐虎广,挪着小步走向河流中央。湍急的洪水席卷着乱石一泻而下,他几次险些被洪水冲走。凭借过硬的能力素质摸清了水下情况,最终他和战友成功架通了灾区唯一的救援通道。

印象

关键时刻顶得上

■营长 郑 宝

关键时刻,考验的是视死如归的胆识,挑战的是技艺精湛的本领。冲得上顶得住,这就是我眼中的齐虎广。

水电兵何可芝

尽瘁“管家”

■张洪瑜

特种兵标题大全(特种兵用自己名字拼出一个全旅流行语)(2)

(图片摄影:高龙俊)

看来准是碰到了棘手事。何可芝把身体从脖子到腰再到膝盖折成了三道弯,专心致志地趴在一处下水道里,拿着扳手摆弄着活计。

有战友在上面围成了圈儿,“何班长,先上来把饭吃了嘛,水管漏水又不找你掏钱,瞎琢磨啥呢!”

何可芝一听,很是不快:“看看这水表,转得跟陀螺似的,我还有心情吃饭么!”

何可芝是第75集团军某旅营房科的水电班长。在战友心中,他本爱说爱笑,少见有发愁时候,可最近供水公司的一张水费催款单却让他皱上了眉头。

为啥?上面清楚写着本月消费7万元!“平常都不过3万,怎么突然就用了7万?”攥着催款单,何可芝辗转难眠。他琢磨:“定是地下管道裂了口。”可要真是这样,全营区300多个水表,6000余米供水管道,排查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

“耽搁一分钟,流走的都是钱啊”。何可芝十分心疼。

当天夜里,他便带领连队“三小工”们,钻进了营区的各个角落,通过琢磨管道的安装年限和近期有重型装备碾压过的路面,逐一排查。功夫不负有心人。整整一个通宵,共排查出6处管道破损情况,他及时关掉了阀门,赢得了维修时间。

“累倒不累,但考验耐心。”何可芝笑着说。

谈起自己这个水电班长,他认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当兵之前,何可芝跟县里的师傅学了3年水电。大到变电输电,小到村里抽水灌溉,家电维修,他懂得可不少。

到了部队,何可芝被分到机关水电班,算是专业对口。一次,办公大楼电路改造,他被像蜘蛛网一样的电路图弄蒙了,班长为了考验他的“三脚猫”功夫,有意将任务交给他。

“咱聪明的招数不会,笨办法有的是。”何可芝较上了劲。他将整个大楼的电路图分成一块一块地琢磨,不足1星期便完成了大楼的电路改造,众人为之惊愕:“这个新兵靠谱!”

从那以后,何可芝小有名气,但他并不知足,看着班长的“高级电工证”,羡慕不已。班长得意地说:“这可是我花了6年时间才考过的。”何可芝心想:“自己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智商够用,班长有的,我也要有。”不到5年,含金量颇高的“高级电工证”他便拿到手了。当战友们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时,他却说:“理论是理论,讲究实际才是最实用的。”

那年,部队组织火炮打移动靶,几发炮弹出去,电机突然断电。事后得知,电机是被炮弹弹片切断了线路。正当大家一致认为纯属偶然时,何可芝却琢磨出了门道。他告诉作训科长:“线路布局不合理,380伏电压,三根火线夹杂着数根分线纵横交错,不出问题才怪呢!”

事后,他对电机进行优化,对线路布局编号固定,对手工接线法进行改进,并发明了遥控器。有了遥控器,保障人员从4人减少到1人。

入伍14年来,何可芝的诸多改进应用于实践,解决了生活训练中多项难题。如今,他说唯一不知足的是,还没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徒弟”。对此,“徒弟”们则解释:“没拿到高级电工证,真不敢称自己是何班长带出来的兵!”

印象

平凡亦动人

■科长 程业亮

何可芝的可贵之处是把本职岗位当事业追求,肯琢磨善动脑,部队练兵打仗就需要这样有担当的老兵。

交通兵何剑波

天路硬汉

■吴 晓 刘小楷

特种兵标题大全(特种兵用自己名字拼出一个全旅流行语)(3)

(图片摄影:王 彧)

又 一次强烈的余震,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友谊隧道口上方不断有石头滚落,峭壁上的巨石随时可能垮塌。大批救援车辆与亟待救援的群众隔着隧道翘首相望……时间拨回2015年4月25日这天,尼泊尔突发8.1级强震。中尼友谊隧道被山上滑下的巨石完全掩埋,中尼友谊之路被无情切断。

危急时刻,只见四级警士长何剑波第一个将30吨重的挖掘机开上了这条半悬空路段。因为操作面狭窄,他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推动操作杆,在松软的塌方体上缓慢掘进……连续作业了4个多小时,何剑波终于打通了友谊隧道这一关键节点。看着一辆辆满载救灾物资的军车川流而过,他既感到兴奋又有些后怕。“与‘死神’过招,我也担心发生意外,但老兵的职责让我冲锋在前。”用生命打通生命通道,这一年何剑波37岁。

何剑波所在的武警交通第二总队四支队六中队驻地在“生命禁区”阿里。他们在那里守护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条公路——新藏公路。在阿里,山是竖着的,路是拧着的。一眼望去,除了山就是石。“天路”的称谓不仅仅因为海拔最高,也因为路况极其艰险。

何剑波作为第一批交通兵上勤新藏线,一干就是16年。

初到阿里时,何剑波随队驻扎在普兰县。有些事,没有去过阿里是不会知道的:原来呼吸,也需要反复练习;原来头发白,会这么早到来;原来脸黑粗糙,真的会认不出自己。

“当兵到阿里,就意味着同高原、同死神抗争。”2006年冬,何剑波和战友胡传凯驾驶皮卡车在养护路段巡查,突降暴雪,短短一小时,皮卡车便在这茫茫的雪野中动弹不得。在联系不到中队的情况下,两人只好下车徒步。与其说是步行,倒不如说是在爬……不知过去了多久,他们的手脚几乎冻僵,眼里直冒金星。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人影,来不及多想,两人铆足劲在海拔5000多米的达坂上,踏着将近1米厚的大雪向那个人影靠近。原来是位藏族老乡汽车抛锚被困在冰天雪地里,他浑身抖得厉害。何剑波见状,赶紧将自己的手套和随身携带的压缩干粮递给了他。他们一行3人艰难跋涉了20公里才安全返回营区。受困的藏族老乡获救了,何剑波却因手部严重冻伤被送进医院。藏族老乡带着孩子来看望他,流着泪对孩子说:“他是阿爸的救命恩人,没有他,你就见不到阿爸了。”看着这对父子,何剑波忍痛用力动了动手指,笑着说,“看,还能动!”

长年驻守高原,偏头疼、心脏病时常折磨着他。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想帮他在地方找份轻闲工作。恰逢湖南路桥公司在长沙承揽高速公路施工,听闻他的名号,主动联系何剑波,不仅开出高薪,还承诺解决住房、安排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但何剑波依然选择继续留在这片他热爱的阿里高原。

何剑波一直记着老班长的话:“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那时,何剑波常想,他这块“砖”究竟哪里最需要?如今,他找到了那个地方。从新藏线抢险到16年如一日守护天路,驻地藏族同胞称他所在的交通四支队为“雪域守护神”。去年,他被武警部队授予“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荣誉称号。

印象

军人永不退缩

■支队长 王 军

生死一线,没有人不害怕,却总有人不退缩。与其说是命运选择了何剑波,不如说是何剑波选择了与死神抗衡,英勇无畏显老兵本色。

特种兵标题大全(特种兵用自己名字拼出一个全旅流行语)(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