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染黄色头发(染了粉红色头发)(1)

不久前,被保送研究生的浙江师范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郑灵华,拿着录取通知书给病床上的84岁爷爷一个惊喜,并将这一幕拍成照片和视频发到社交平台。

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染黄色头发(染了粉红色头发)(2)

没想到的是,有人“搬运”了她的内容,迅速在网络扩散。有人攻击她师范生的身份和录取她的学校;有人造谣“老人带病考取研究生,娶了一个小女生”;还有一些营销号配上“专升本考上浙大后爷爷哭了”的字幕,卖专升本培训课;甚至,有人因为她染了粉红色的头发,给她贴上“不正经”“妖精”“陪酒女”“夜店舞女”“红毛怪”的标签。

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染黄色头发(染了粉红色头发)(3)

因为染了粉红色头发,女孩成了“网络靶子”,这一理由多么荒唐和无厘头!实际上,无厘头恰恰是网络暴力的一个特性——网暴不需要理由,很多人毫无理性地肆意发泄情绪,添油加醋地扭曲事实真相。而当一个人仅仅用情绪来思考和表达问题,而不是用理智和理性去分析和判断问题的时候,往往可能就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加入了“键盘侠”的行列。

就像前不久,安徽合肥一名女子在社交媒体上晒了自己订婚宴的照片,却被谣传为“会所技师”。去年,一位大爷过个马路竟被偷拍,造谣他是女网红的暧昧对象。还有浙江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一事,被造谣得莫名其妙,被网暴得“社会性死亡”。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一张PS的图片、一段胡乱剪辑的视频,就能毁掉一个人。

网络暴力不仅突破了道德底线,往往还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有的通过侮辱诽谤、威胁恐吓等形式,输出语言暴力;有的利用人肉搜索等手段泄露个人隐私、个人信息;有的打着伸张正义的旗号,对他人骚扰嘲讽,实施道德绑架。网络暴力不仅侵害他人的尊严、名誉和隐私,也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

造谣成本过低、网络的匿名性和“法不责众”心理,让一些人肆无忌惮做了网络暴力的推手。事实上,互联网是有迹可循的。在司法实践中,无论是造谣的始作俑者,还是实施网络暴力的大V、网民,被以诽谤罪、寻衅滋事罪等定罪处罚的不在少数。“法不责众”其实是一种错觉,只是在具体案件中,受限于受害者的法律意识和固定证据的能力,有时并不能对每一个施暴者予以制裁。

目前,郑灵华已经决定向网暴者反击。她公证了上千条严重侮辱性的内容,准备起诉网暴者,“不想放过每一个网络暴力的人”。与此同时,平台的责任义务也不可忽视。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直接侵权行为原则上都需担责,网络服务提供者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需承担间接侵权责任。

女孩将头发染回了黑色,但有些伤痛可能已无法回到原点。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网络暴力说不,别让躲在键盘里的情绪狂欢肆意伤人!

作者|刘丹

来源|法治日报

编辑|韩玉婷 李金凤 罗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