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重庆11月7日电(邬姜 林泓霏)当“确诊病例轨迹图”“密切接触者”等词语逐渐被大众熟悉,这些词汇的背后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包含着流调人员不为人知的付出和奉献。

流调怎么开展,数据怎么得来?11月5日,记者走进重庆市九龙坡区疾控中心,解读流调报告背后的故事。

还原“拼图”

“请问你是否接种过新冠疫苗,最后一针接种是什么时候?”“请问14天内与患者有无接触史?”“你能不能回忆下,当时就餐时送菜的服务员有没有戴口罩?”……

感染者流调最新情况(揭秘流调如何还原)(1)

↑九龙坡区疾控中心指挥部流调组办公现场。陈林 摄

11月5日,九龙坡区疾控中心指挥部流调组办公现场,电话问询声此起彼伏,电话流调员王秀华一边打电话一边飞快地记录信息,了解流调对象的行动轨迹……

流调是传染病防控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流调人员,好比是疫情防控中的“侦察兵”。

“流调就是从诸多碎片化信息中,还原出一幅流调对象行动轨迹的树状拼图。”九龙坡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科副科长邓春燕打了个比方。流调分为现场流调和电话流调,电话流调是现场流调的补充,两者相辅相成。

感染者流调最新情况(揭秘流调如何还原)(2)

↑11月5日凌晨,墙上的时钟指向1点40分,流调人员继续在与密切接触者打电话沟通。陈林 摄

通常,接到了一个需要调查的任务(比如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后,流调队员会分成2个组同时进行摸排工作。一组工作人员打电话和流调对象进行联系交流,以时间线从近往远调查他发病前的行迹。另外一组人赶去现场流调,和流调对象面对面交流,并进行取样排查。

邓春燕补充说,“只要是确诊病例或者无症状感染者,通常都会进行面对面的调查。”为了保证信息精准,完整地再现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每个确诊病例的行程轨迹现场流调和电话补充摸排至少耗费一两个小时以上,那些行程轨迹特别复杂的患者调查会持续七八个小时。

与病毒赛跑

8点40分,现场流调员邓林赶往密切接触者在某公共场所周围三个点排查。

两个多小时后,流调完成,返回疾控中心后,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关键信息,形成调查报告。

感染者流调最新情况(揭秘流调如何还原)(3)

↑流调人员周勇随时将部分密切接触者的动态信息抄写在公告板上,供同事们分析研判。陈林 摄

指挥部圆桌的另外一头,专家组正在对流调小组调查报告的意见进行研判。

“我们的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与病毒交锋。”在九龙坡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姚远的眼里,通过流调可以追根溯源,降低传染他人的风险,发现密切接触者人群后,在这些人群中进行摸排,第一时间进行管控,从而控制病毒在人群中再进一步地传播蔓延,切断传播源头,“这是作为我们流调工作的一个最主要的意义。”

感染者流调最新情况(揭秘流调如何还原)(4)

↑时间就是命令,流调组人员正在紧张地工作。陈林 摄

“如果管控速度比不上病毒传播速度,那感染数将不断增长。”在九龙坡区疾控中心专家龙前进看来,流调工作做得越深入越细致,就越能快速有效地找出密切接触者。

心理疏导

“让流调对象把你当朋友敞开心扉,是流调人员的技能之一。”邓春燕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流调轨迹图线索明晰,链条清晰,流调工作通常是从提问开始的。

感染者流调最新情况(揭秘流调如何还原)(5)

↑11月5日凌晨2点,流调人员正在一条一条地核对密切接触者信息。陈林 摄

流调对象的近14天的行踪轨迹都要从事无巨细琐碎的回答中仔细查找,捕捉瞬间的信息,不放过蛛丝马迹,并通过各种佐证帮助患者回忆。

如果这次确诊患者回忆不完整,流调队员要不断地跟进,帮助梳理细节,最终形成完整的轨迹图。

除此之外,对流调对象的心理疏导也成了流调人员的“必修课”。面对流调对象,如果刨根问底式的询问,有人紧张,有人不耐烦,有人更会拒绝,流调人员这时候要通过心理疏导,让对方放下心理负担,敞开心扉,才能建立更有效的交流。

感染者流调最新情况(揭秘流调如何还原)(6)

↑11月5日凌晨3点45分,流调人员吴伶俐背后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几名确诊患者的行动轨迹,通过她们的努力,确诊患者的行动轨迹像拼图般一块块拼接起来。陈林 摄

为了及时接收流调信息,流调队员手机都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在外工作的队员也会随身携带充电宝。

从11月2号开始启动第一轮调查之后,流调组整个团队都“驻扎”在单位,接到任务后,顾不上吃饭便开展流调工作已成为家常便饭。

来源: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