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省会”行动启动以来,贵阳经开区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育力度,通过梯度培育方式、创新选拔模式,加快评选出一批技术精湛、本领高强的“经开工匠”,充分发挥这批技能先锋在人才培育、技术攻关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贵阳经开区东部产业转移?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贵阳经开区东部产业转移(强技能支撑强工业)

贵阳经开区东部产业转移

自“强省会”行动启动以来,贵阳经开区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育力度,通过梯度培育方式、创新选拔模式,加快评选出一批技术精湛、本领高强的“经开工匠”,充分发挥这批技能先锋在人才培育、技术攻关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朱书刚:以“工匠心”书写“航天梦”

朱书刚与同事们在进行技术研讨。

“在这一壁薄处加工时,要特别注意,以免影响尺寸精度。”在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206车间的加工现场,几名技术人员正在加工某航天产品重要零件,数车组组长朱书刚反复叮嘱其他组员加工注意事项。

据了解,航天风华公司主要为航天产品做总装、总测等工作,朱书刚在其中负责多型号产品零部件的加工生产工作。“责任重、要求高,容不得一丝马虎。”朱书刚这样形容型号零件、部件加工生产的重要性。

“攻坚的尖兵。”这是车间领导及同事对朱书刚的评价。一次,在一个关键零件加工生产过程中,因尺寸精度要求高、加工中容易变形、零件材料硬度高等原因,导致零件加工难度大。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朱书刚主动承担该零件的生产任务,通过认真分析技术要求和加工难点,创新思路,采取调整加工流程、确定刀具角度、制作专用装夹工装、增加测量次数等措施,成功完成了任务。在零件后续批次生产中,朱书刚通过优化工艺、完善流程,将产品合格率由研制时的82%提升至97%,生产效率提升近2.5倍。

勇于担当、攻坚克难,12年来,朱书刚也在攻克一道道难关、完成一项项任务中,从普通数控车床操作工成长为高级技师,先后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技术能手”“贵州省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2021年,以朱书刚名字命名的贵州省朱书刚劳模创新工作室获批建立,依托这个平台,朱书刚每月平均开展3次以上技能分享、集智攻关、课题讨论等,为车间技能人才创造学习交流、提升能力的机会,引领专业技术持续发展。利用工作室等平台,朱书刚每年完成2个批次近20人次的大学生见习、学习指导,先后培养了36名徒弟,现在都能在各自岗位独当一面。

不仅如此,朱书刚还带领团成员先后申报多项技术成果,目前,一项专利获授权,两项专利获受理,并在省部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完成公司技术创新35项、课题10余项。特别是攻克高尺寸精度要求高温合金材料断续切削与深孔加工难题,为公司创造的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作为航天风华公司青年技能人才代表,朱书刚说:“奋斗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人生也没有等出来的机遇,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我会继续怀揣‘航天梦’,努力攻克更多技术难题,以一颗‘工匠心’奋力在‘强省会’行动中书写新的精彩。”

陆光文:扎根车间啃下更多“硬骨头”

陆光文扎根车间啃下更多“硬骨头”。

此前,在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某航天产品研制生产的试验阶段,钳工组组长陆光文对一个产品需要加工的深孔,提出“枪钻开粗加铣削半精加工加铰孔”的加工方式,成功解决了深孔加工中,孔径精度及位置精度的问题。

陆光文还对零件装配结构工艺提出改进方法,将梅花形口盖,改为方形口盖,解决加工工艺难题。不光是工艺改进,他还主动对测试试验的方法进行改进,设计了专用试验方法,确保了产品试验的可靠性、稳定性,为公司节约成本百万余元。

制造业要强,技能人才必须强。2012 年进入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以来,陆光文立足岗位、扎根一线,刻苦钻研、攻坚克难,高效完成了各项急难任务。

在某航天产品加工中,因产品为典型的铸镁合金薄壁零件,铸造件钳加工工作量大、难度高、时间短。陆光文接到任务后,按照精度要求,立即将小组成员及工作室成员化零为整,组成一个生产单元生产线。

生产线成员结合零件特性,设计专用工具,成功解决了加工难题,并每天连续奋战 16个小时,将原本近一个月的工作量,提前半个月就完成了。在此过程中,陆光文认真总结分析,自创了一套“极限抖动”打孔练习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钳工打孔技能。

作为公司的内训师和新型学徒制的导师,陆光文依托“贵州航天风公司陆光文技能大师工作室”“航天江南陆光文技能创新团队”等平台,每月定期开展技术交流、课题攻关、技能培训。在带徒过程中,因教施材,结合学徒的特点,对技术和技能进行分类、分级、侧重教学,所培养的 12 名徒弟都成为了技能佼佼者。

“2022年,我们将继续推进技术攻关,开展技能提升行动,攻克更多加工难点,啃下更多‘硬骨头’,培育更多技能人才。”据陆光文介绍,今年,他的技术团队将重点攻克 20 余项技术难题,努力为航天事业发展、在“强省会”行动中贡献力量。

周义:为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攻关贡献力量

周义致力为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攻关贡献力量。

58岁的周义是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也是国家级“周义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他精通机械加工工艺与设备操作,自行设计并自制某些般空部件及烟机部件的工装、夹具及模具,对学校的教学和企业的技术攻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育人者,必先育己。周义拥有着多年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为了将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与专业技术特长传授给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进入学校后,他自学实体设计软件,并主动承担起学校青年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培训工作,传授实体设计软件的使用技能,结合自身丰富的实操经验,对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相关课程进行讲授,进一步提升了学校青年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学水平。

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上,周义一直是先锋和模范。2014年,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创新专业思路发展战略”,决定开发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专业等课程,首要之急是要快速研发一台工业机器人。此项艰巨的任务,落到了学校机械制造系和周义大师工作室,并由周义作为带头人加快推进,要在半年内完成最后的调试工作。

时间紧、任务急,周义带领其工作室人员全员上阵,从信息收集、外购件考查与采购等方面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周义自己设计、组织加工、装配调试,如期完成学校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研制工作。这也让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成为贵州省自行研制和生产工业机器人的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同年,“周义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贵州省总工会授予“省级周义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多年来,周义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企业技术难题攻关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他被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训突出贡献个人”,2020年,以他命名的工作室被贵州国防工业授予三星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1年,以周义为主的教研团队成果丰硕,获得了“小型汽车提升机”“皂角米剥皮工具”“初、中、高级电拖实验台”等三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强省会”要强人才。周义表示,在“强省会”行动中,将继续围绕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两个板块开展工作,争取为行业培养更多能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为企业解决更多技术难题,为贵阳工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能量。

蒙华:当好“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蒙华立志当好“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35岁的蒙华长期从事焊接技术理论、实训教学,他刻苦钻研技能、潜心研究业务,掌握了焊接领域多项领先技术,成为贵州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人才培育的重要高技能人才之一。

在教学工作中,蒙华挖掘和培养了多名国赛选手、骨干教师,在全国各级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并实现了世赛贵州省选拔赛三连冠。不仅如此,他为企业培养的技能人才中,参加贵州省国防职工大赛取得了第1名的好成绩,参加全国匠心杯行业赛取得第2名和第5名的好成绩。12年来,蒙华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累计达40余项。

职业院校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2018年,以蒙华名字命名的省级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2021年,工作室获批成为国防创新工作室,同年,他被邀担任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裁判员。蒙华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开展多层次的技能人才培养,通过师带徒,2018年至今累计带徒24人,他的徒弟中,1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1,1人成为航天江南集团工作室主持人,1人成为贵州省技术能手。

据统计,蒙华平均每年帮助企业培训在职职工100余人,2021年还与企业合作,通过新型学徒制培育60余人。同时,他积极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解决产品加工难题60余项,20余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蒙华不仅担任学生的实训及理论知识指导教师,还担任二级学院团总支及学生社团辅导教师,深入学生、走近学生,组织学生开展弘扬工匠精神、“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强省会’行动中,我将继续发挥自身示范作用,为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优秀技能人才,当好‘工匠精神’的薪火传承者。”(文/孙玉香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