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奥地利作家米拉·洛贝创作的一部国际大奖小说。

看完这本书的瞬间,我在想,如果小时候能读到这样一本书,过早失去外婆的我,一定会从中感受到一种超级治愈的力量,那种力量会扶持着当年幼小的我尽快走出悲伤,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

即使在今天,成年的我第一次读,还是能深深体会到一种冬日暖阳照在身上的惬意感觉。

苹果树上的外婆家读后感(苹果树上的外婆)(1)

这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给人带来的美好体验。《苹果树上的外婆》薄薄的一本不到五万字的童书,是一部给心灵以温暖慰藉、给灵魂以深刻触动的作品。

故事开头,小男孩安迪羡慕同学有的有奶奶,有的有外婆,而他什么都没有,因为他的奶奶和外婆在他出生前就已经去世了。母亲只有外婆的一张照片,安迪看了照片后,一个人呆在后院的苹果树上陷入沉思,这时,照片上的外婆突然在安迪身旁。祖孙俩友好地互打招呼,就这样认识了。

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世界,现实与幻想,在一个孩子发呆瞬间无缝对接。

苹果树上的外婆家读后感(苹果树上的外婆)(2)

通过幻想的世界,治愈自己

外婆带着安迪离开苹果树去游玩和探险,她陪着安迪尝试了许多新鲜事,那些事都是他平时想做而不敢做或不允许做的:去游乐园吃辣香肠和棉花糖、闯“魔鬼宫”、开着蓝色敞篷车去草原套野马、运送敞篷车和套来的马上船、漂洋过海斗海盗……

外婆做事不受规矩约束,甚至连公交车上的紧急刹车铃绳,她都想冒险拉一拉,她说:“什么事情都不允许孩子们做,你不认为这简直岂有此理吗?”这分明道出了安迪的心声,让安迪对外婆着了迷,天天没事就去苹果树上找外婆玩。

这样的外婆,不正是孩子们的梦想么,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其实,隔代的老人经历了岁月沧桑,对孩子更宽容,很多孩子在原生家庭里缺失的爱,正是从隔代亲人那里得到了补偿。这也是隔代亲层出不穷的原因。

苹果树上的外婆家读后感(苹果树上的外婆)(3)

故事中的安迪虽然在家里有母亲呵护,但母亲似乎更关注他的拼写作业,哥哥总是对他不友好,父亲和姐姐对他的态度也很淡漠。安迪希望别人能给他足够的爱,所以避开家人,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外婆。这样做可以让他在做白日梦的同时,暂时忘掉生活中的不快。虽说这是一种逃避,但也是一种治愈。

不过,这样的白日梦,随着我们的成长,终有一天会被现实打破。安迪就是这样,当他跟着苹果树上的外婆进行海上旅行的时候,他最后一次被刚搬来的老奶奶打断后,再也无法回到幻想的世界。

听起来有些遗憾,不过,此时的安迪已经跟着苹果树上的外婆经历了幻想的种种历险,他不再害怕面对现实。成长,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苹果树上的外婆家读后感(苹果树上的外婆)(4)

现实中的美好,让人慢慢学会去爱

安迪最初不愿主动帮助别人,新搬来的老奶奶很有耐心,向他求助时承诺给他烤一个李子蛋糕,安迪才肯去帮她。可以说,老奶奶真的是深懂孩童心理。

在帮助老奶奶的过程中,安迪打碎了碗,老奶奶也不责备,还帮安迪补袜子。因为袜子洞太大没法补,老奶奶自己花钱买一双新的给安迪,还把旧袜子做成毛毛虫状的存钱包挂在树上,让安迪对废物利用的小美好感到欣喜若狂。

老奶奶对待邻居心平气和,安迪在与老奶奶的相处中学会了宽容,他试着跟老奶奶聊天,说起苹果上的外婆,老奶奶并没有像家人那样嘲笑他,这让安迪感到自信。

安迪开始帮老奶奶买东西、做饭、整理衣物、种花,他逐渐感受到了被需要的快乐。他不知道,这就是爱的感觉。只有体会到被爱,才会主动去爱别人。

苹果树上的外婆家读后感(苹果树上的外婆)(5)

安迪敢于反抗对他不友好的哥哥了,他长大了,不再是以前那个胆怯的小男孩。同时,他也越来越没时间顾及苹果树上的外婆。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我们总有一天都要忘记小时候的种种幻想。不过,安迪明白,幻想中的外婆很强大,有没有安迪她都能行;而现实中的老奶奶却更需要安迪。

这里的现实成了幻想的延续。安迪把对外婆的思念和关爱,成功地转移到了没有血缘的老奶奶身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正是这样一种大爱吗?

正如安迪最后所想:“我真幸运!起初,我没有奶奶也没有外婆,现在我有两个了,而且可以给一个讲另一个的故事……

苹果树上的外婆家读后感(苹果树上的外婆)(6)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日本动画片《哆啦A梦》中某一集:大熊的奶奶在大熊上小学前去世了,只给大熊留下一个亲手缝制的布偶熊,长大后的大熊面对布偶熊,对奶奶没有印象,他让哆啦A梦帮忙,通过时光机回到过去见奶奶。没想到,他看到了过去蛮横无理向奶奶索要烟火的自己。面对当时慈爱的奶奶,他感到非常遗憾,为自己没能在奶奶在世时好好爱她。

在这本书的启示下,我想,大熊可以将自己对奶奶的这种遗憾,转化为对身边其他老人的关爱。这样,奶奶就可以永远活在大熊的心中。

其实,类似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