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贞明朝内阁首辅(徐有贞小人报仇)(1)

(明英宗朱祁镇 画像)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

9月1日。

对大明王朝来说,这是一个永难忘怀的日子。

这一天,从北方前线,传来了一个举国震惊的消息。

明英宗朱祁镇率领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一带,遭遇瓦剌骑兵冲阵偷袭,明军溃不成军,几乎全军覆没,就连皇帝本人也被瓦剌人抓走了。

兵败之事,倒是小事。

年轻的英宗皇帝朱祁镇不谙世事,一心想要在北方建立军功,而大军的实际指挥权更是落在了皇帝最宠信的宦官,王振的手里。

这样的组合,面对作战英勇的瓦剌骑兵,大臣们最大的期许,只是希望皇帝吃点亏,上点当,在战争的失利中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从此之后不要再搞御驾亲征这种十分冒失的举动。

但朱祁镇这次吃亏上当,着实是代价有点大。

瓦剌的首领也先不是当年的远遁漠北的阿鲁台,但朱祁镇很显然把自己当成朱棣了。

这回倒好,亏大发了。

不仅损兵折将,现在把自己也给搭进去了。

瓦剌军队在土木堡打了胜仗,当即决定,集合兵力,进攻大明首都,北京。

消息传到京师,大臣们连夜开会,坐在一起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

于是乎,我们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时任翰林侍讲的徐有贞出场了。

徐有贞明朝内阁首辅(徐有贞小人报仇)(2)

(徐有贞 画像)

这位仁兄身材矮小,在一众大臣们中左挤右挤,终于从人堆中挤了出来。

他在场中站定,一清嗓子,然后说了这么一句话:

“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明史》

徐有贞表示,我呢,昨天夜观天象,发现大明天命以到,正是危难之时,大家要是留在北京,恐怕不妥,应该赶紧收拾收拾行李,退守南京城。

此言一出,尽皆哗然。

我们实在很难理解徐有贞同志当时为什么要说出这样一番让人十分丧气的话来。

大明百万之师,不过是丢了区区二十万人马,扣了一个鲁莽冒进的小皇帝,何至于面对瓦剌人的进攻,如此胆小怯懦,丢下京师就跑?

徐有贞话音刚落,立刻就遭到了众人的反对,兵部侍郎于谦甚至直言不讳,掷地有声地说了这么一句话:

“言南迁者,可斩也。”——《明史》

于谦的意思很简单,他是在直截了当的告诉徐有贞,退守南京是不可能退守的,你徐有贞要敢逃跑,我第一个先把你弄死。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于谦提议坚守北京城的想法无疑是极为正确的。

徐有贞明朝内阁首辅(徐有贞小人报仇)(3)

(于谦 画像)

一来,京师是国本,倘若弃京师而不顾,那丢掉的可就不仅仅是一座城池,而是等于将中原北方的大片土地拱手送出。

二来,这样的事情并非历史先例,前朝亦有史可循,宋室南渡的厄运不过百年,历历在目,大明又怎能重蹈南宋的覆辙?

于谦的提议得到了大臣们的广泛支持,而徐有贞提议南迁的主张却被众人所鄙夷,甚至一度成为笑柄。

于是乎,徐有贞和于谦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沦为笑柄的徐有贞自此退出了大明政治的主舞台,但他在心中暗自起誓: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于谦,你今天让我颜面扫地,下不来台,明日我必然让你身败名裂,死于我手!

徐有贞当然不是君子,真正的君子正是于谦。

大明危难之际,于谦拥戴英宗皇帝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即景泰帝),自己则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守卫京师。

徐有贞明朝内阁首辅(徐有贞小人报仇)(4)

(明代宗朱祁钰 画像)

事实证明,瓦剌骑兵能在土木堡打赢那二十万明军纯属侥幸,因为御驾亲征的朱祁镇实在算不上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者,而当他们以为大明军队不过如此,浩浩荡荡的来到北京城下时,却发现自己碰上了一块十分难啃的骨头。

从公元1449年8月16日到11月8日,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二十万瓦剌军队铆足了劲儿的想要冲进北京城,但却被只有两万的大明军队拒之门外,别说进城,就是连一块墙皮,也没啃下来。

北京保卫战胜利了,于谦也迎来了自己名垂千古的时刻。

战争胜利了,瓦剌人眼见没什么便宜可占,只好班师,而扣在自己手里的大明皇帝也已经没有了什么价值,于是又把皇帝给送了回来。

一个王朝里出了两个皇帝,这事儿的确是不太好办。

英宗皇帝虽然被尊为太上皇,但刚一回北京城,就被自己的弟弟景泰皇帝朱祁镇软禁在了紫禁城的南宫里。

皇权是沉重而自私的。

他们同父异母,但此刻却很难再见面。

哥哥,你丢掉的大明,我替你捡回来了,那么,就让我继续替你走下去吧!

但朱祁镇很显然不是这么想的。

战争的失利,塞外的风沙和苦寒,已经让朱祁镇从当年那个稚气未脱的年轻人转变成了一个城府极深的中年大叔。

他认为,皇位本来就是自己的,你朱祁钰不过是临时替我打工的,我现在回来了,你不赶紧麻溜利索的把皇位让出来,你居然还敢软禁我?

所以身在南宫之中的每一天,朱祁镇都在筹谋,如何把皇位夺回来。

而也正是在此时,徐有贞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多年前,他在朝堂上的一顿奇葩发言让他饱受同僚耻笑,导致自己久不升迁。

这么多年里,他拉过关系,走过后门,甚至连自己最为厌恶的于谦他都去疏通过人情,但依然无济于事。

事实证明,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荡荡。

徐有贞找到于谦,希望于谦可以在皇帝面前推荐自己,而于谦并不因为和徐有贞的政见不和而借机打压,反而十分赏识徐有贞的才华,多次在景泰皇帝朱祁钰面前提到徐有贞,希望皇帝可以赏他个一官半职做一做。

是的,如果不论他当年的南迁之言,徐有贞同志本人其实还是十分有才华的。

凡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谙究。——《明史》

这是史料中对徐有贞的一段记载,记载中明确表示,徐有贞是个涉及广泛的通才,无论天文地理,风土人情,还是用兵之法,乃至阴阳方术,奇门遁甲,五行八卦,他均有很深的研究。

徐有贞明朝内阁首辅(徐有贞小人报仇)(5)

(徐有贞的书法作品 局部)

这样一位全面发展的人才,理应被皇帝重用。

但景泰皇帝在听闻于谦的推荐之后,却说了这么一句话:

“此议南迁徐珵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明史》

皇帝表示,这人不是当年主张南逃的那位大臣吗?我觉得他心术不正,不能重用啊。

看来,当年的鲁莽之言,对徐有贞的一生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于谦已经仁至义尽,但徐有贞却并不是这么想的。

他认为,自己仕途不顺,完全是于谦记恨自己,从中作梗,想要升官,必须另谋出路。

什么出路呢?

景泰皇帝厌恶自己,景泰一朝的大臣们也瞧不起自己,想要翻身,自己必须拥立新皇帝。

谁是新皇帝?

徐有贞把主意打到了被囚禁多年的英宗皇帝朱祁镇的身上。

说干就干,徐有贞联合将军石亨、太监曹吉祥,趁着景泰皇帝患病不能理政,居然率兵士直破南宫,将朱祁镇接了出来,并重新拥立为帝。

此一事件,被后世叫做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在明代历史上十分著名,我就不再赘述。

徐有贞明朝内阁首辅(徐有贞小人报仇)(6)

(夺门之变)

朱祁镇重回帝王宝座,而兢兢业业守着大明基业的景泰皇帝朱祁钰没两天就暴毙于宫中,死因不明。

作为帮助朱祁镇重回帝位的头号功臣,徐有贞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翻身时刻。

他被英宗皇帝朱祁镇屡屡重用,地位扶摇直上,最终做到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那些曾经拥戴景泰皇帝朱祁钰的大臣们的日子却开始不太好过起来。

他们或被开除,或被辞退,更有甚者,以谋逆之罪被处死,而这其中,就包括当年守卫京师的兵部尚书,于谦。

英宗皇帝朱祁镇其实并不能算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向是看得很明白的。

“于谦实有功。”——《明史》

他明白,谁都可以是奸臣,佞臣,但唯独于谦一定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千古忠良,而这样的人,自然不在皇帝的清算名单内。

在皇帝犹豫不决时,徐有贞终于说出了他暗藏多年却一直没机会说的一句话:

“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明史》

于谦是拥戴景泰皇帝登基的头号人物,如果不杀于谦,反而把他视为忠臣,那么你我君臣再度复辟的行为岂不是就成了谋逆?

皇帝终于动摇了,他此刻终于明白,于谦必须死。

于谦一日不死,即是在告诉天下人,自己出师无名,说是复辟,实为谋逆之举。

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被世人称为“救时宰相” 的于谦,死在了自己曾经拼命保卫的紫禁城前。

徐有贞终于报仇了,但他在历史上也就此扬名,成为了和当年南宋奸臣秦桧比肩的人物。

现在,徐有贞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他不知道,一场更加严峻的政治风暴,正在向他袭来。

徐有贞明朝内阁首辅(徐有贞小人报仇)(7)

(曹吉祥 形象)

和徐有贞一样,当年一同发动“夺门之变”的伙伴,将领石亨,太监曹吉祥,也成为了皇帝十分倚重的人物,权势一时鼎盛。

但徐有贞却发现,和自己比起来,当年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这些人,实在是有些上不了台面。

他一生都在追逐权力,为的是有机会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学,但石亨是武将,曹吉祥是宦官,俩人有了权力之后,纵情享乐,十分不堪,这让徐有贞一度十分疏远他们。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徐有贞开始耻于他们为伍。

是的,自己是满腹才学的文臣士子,为什么要和两个鼠目寸光的人厮混在一起?

徐有贞不喜欢他们,而石亨和曹吉祥也不喜欢徐有贞。

对他们来说,夺门之变的策划者虽然是徐有贞,但当时内应靠的是曹吉祥,兵变靠的是石亨,他徐有贞凭什么居功至伟,成为了皇帝最信任的人?

于是,曹吉祥和石亨有事没事就在皇帝面前打徐有贞的小报告,一来二去,皇帝对徐有贞渐渐疏远,再不重用了。

这位一生弄权的大臣终于自食恶果,正式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他曾经因为曹吉祥的算计而被贬为广东参政,也曾因为石亨的打压而罪下诏狱,几欲流放。

……遂放浪山水间,十余年乃卒。——《明史》

最后,他连滚带爬,孑然一身地被逐出了大明的政治舞台,从此退隐乡里,一直到死。

或许,这已然是徐有贞最好的结局了。

徐有贞明朝内阁首辅(徐有贞小人报仇)(8)

(于谦祠)

他本该像当年的秦桧一样被铸成铁像,跪倒在杭州于谦祠的门口,而不是在遥远的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似乎一身清白的离开了人间。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还是那句我说了无数遍的道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作为一个小人,徐有贞或许有被值得欣赏的才学,但他的人生事迹,却实在不值得被歌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