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入主中原后,为了统治的需要,在制度上沿袭明代,文化上融入汉族,标榜满汉一家亲。可自清初到清末,统治者还是将骑射作为立国之根本,不容松懈。我们所知,清代的皇帝不仅在文化素养上远远高于其他朝代,就是骑射本领也是历朝所未见的。借着这个话题,笔者就来说一说满洲的弓箭骑射。

古代弓箭保留最完整的 清代重视骑射所用的弓箭也很讲究(1)

​满族的直系祖先是定居的农耕者,但满族人很珍视马和骑射术。他们使用的是亚洲弓或复合弓,其力量远远超过当时欧洲使用的简易弓,而且相对长度较短,非常适合士兵在马背上使用。用于亚洲弓的箭也比用欧洲弓的轻得多,骑手的箭袋一次可以装15支箭。这种弓箭至少可以精准地射中300码远的目标,可以射穿100码远的盔甲。

满洲八旗兵的骑射术在征服明朝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需要保持这种技艺以使他们永远成为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在满洲旗人中有一项流传很广的竞技活动,称为“射柳”,这个活动源于契丹人的萨满仪式。

古代弓箭保留最完整的 清代重视骑射所用的弓箭也很讲究(2)

​作为主要的进攻武器,弓箭在制作方面也是极为考究的,并且还得分出个三六九等。清初,八旗各旗负责自造弓箭,所用的材料都来自东北地区。弓本身也有等级之分,其标准为“拉力”,即发箭的力度决定的。等级最低的弓是为普通旗民制造的,有8个“拉力”;为亲王贝勒和皇帝制作的弓则有18个“拉力”。

另外,不同的木材被用于制造不同品质的弓:皇帝的“大阅弓”和“行围弓”是桑木的,王公的弓是桦木的,八旗军官的弓是榆木的,不可僭越。箭的种类由长度加以区分,共有27种,是用杨木、柳木和桦木制造的。皇帝的弓和箭隶属于内务府的司弓处负责制造。

清代皇帝把骑射视为满族极其重要的一个特点,一再告诫子孙后代不要忘本。正如皇太极所言:“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所以野战则克,攻城则取。天下人称我兵口‘立者不动摇,进则不回顾。’”皇太极要求根据个人的步射或马射的能力将八旗兵分为三等,那些达不到三个等级的人都要受到惩处。

古代弓箭保留最完整的 清代重视骑射所用的弓箭也很讲究(3)

​具体办法是,如果一个佐领(约100人)中有10人或10人以上没有通过测试,该佐领将受到不善教练之罚,甚至罚俸;如果一旗中有600或600以上不称职的士兵,该旗的都统也会受到惩罚。

在清初、中期,保持围猎传统是皇帝最重要的政务之一,自康熙首创木兰围场后,后世皇帝都会带着王公大臣定时举行行围活动,以示不忘祖宗本领。到了乾隆时期,八旗兵战斗力呈下滑趋势,乾隆帝为此忧心忡忡,特下旨:“俾我后世子孙臣庶,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厚淳朴,屏去浮华”。

古代弓箭保留最完整的 清代重视骑射所用的弓箭也很讲究(4)

​在皇子和宗室教育方面,骑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项目。皇子和部分公主入学时就要学习用弓和箭围猎。晚清醇亲王奕譞回忆说,他从小的时候就和兄弟姐妹们学习射箭,而且还得到过父皇道光帝的奖赏。

正是因为清代皇帝重视骑射,所以皇子们在年幼时就能具备良好的骑射本领。如康熙朝的太子胤礽9岁时曾射杀一只老虎,12岁的弘历也曾跟随康熙围猎,射杀了众多猎物;道光帝9岁时一连三次射中目标,使得他的祖父乾隆龙颜大悦。

清代十二帝中,除了马背上征战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外,属康熙和乾隆的骑射最佳,关于康熙帝精湛骑射的故事很多,据说他可以左右开弓,还可以拉开28“拉力”的强弓,《大清实录》记载,康熙帝多次在官兵面前弯弓射箭,很少失手。

古代弓箭保留最完整的 清代重视骑射所用的弓箭也很讲究(5)

​自咸丰以后的同、光二帝,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弓箭不再是战场上制胜法宝,军队大量装备火器。同时,包括皇帝在内的满洲贵族的骑射本领已经远远逊色祖先,很少有史料表明,同治、光绪二帝在骑射上有何过人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满洲骑射的整体水平还是要远远高于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