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有哪些著名的桥(江西九江著名的琵琶亭是谁建的)(1)

赵汗青·刘欣华

在波涛万顷的浔阳江头,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飞檐亭阁,这就是历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琵琶亭。

琵琶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长江大桥东侧,面临长江,背倚琵琶湖。建于唐代元年,已有1200年历史,为江西省九江市著名景点,唐代元和十年(815年),诗人白居易由长安贬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翌年秋天,送初恋情人陈湘灵和他父亲陈乙天父女于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长江一段)头,有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诉说身世,触景生情因作《琵琶行》赠之,亭名由此而来。

但历代屡经兴废,多次移址。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 年)重建,这次重修是由著名制瓷大师,历任淮关、九江关、奥海关监督,兼督陶使沈阳唐英主持,清代《冷庐杂识》载:“乾隆癸亥(1743)观察沈阳唐公英重修,增建高楼,题额曰‘江天遗韵’。壁龛白傅遗像,是南薰殿本。(后,嘉庆中歙人方体有摹)。登楼四望:前临大江,后对庐山。左则古寺千重,右则人烟万井。楼下回廊旋烧,境极幽旷。游人题咏甚多,观察有句云:‘今古商船多少妇,更谁重此听琵琶?’殊寓感慨。”至咸丰年间(1851~1861年)又遭兵毁。1988年3月新琵琶亭建今址。琵琶亭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整个庭院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分主亭、左碑廊、右碑廊三部分,主建筑琵琶亭座落在临界江七米高的花岗岩石基上,亭高20米,双层重檐,悬挂着刘海粟大师题写的 “琵琶亭”金字大匾额,亭台气势磅礴,熠熠生辉。亭前大门照壁上有毛泽东墨迹《琵琶行》巨幅贴金大理石碑刻,上刻《琵琶行》长诗,全文共616字。亭院正中,矗立着汉白玉白居易塑像。亭院两旁建有碑廊,镶嵌着历代诗人题咏 琵琶亭诗赋共56块碑刻。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成千古绝唱。有道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于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我们能有机会游览琵琶亭,体味诗人所写的意境,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亦为人生快事。

关于这座琵琶亭的来历,至今在九江还留传着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哩。 传说在唐明皇年间,朝纲败坏,奸臣弄权,忠臣受压,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偏偏有一年江州城里又蔓延一种奇怪的眼病。得这种病的人,先是两眼红肿,继而双目失明,任何神医妙药都无法诊治。弄得人心惶惶,苦不堪言。 当时,江州城里有一位歌女,名叫胡秋娘,也是穷苦出身,靠卖唱为生。那天唱罢曲子回来,看见女牵娘,子牵父,一个个盲人沿街乞讨,不觉顿生同情之心。她把几个卖唱钱全分给了那些可怜的盲人,回到家里心里闷闷不乐。后来她靠在床榻上,昏昏睡去。朦胧中见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飘然而至,对她说:“秋娘,你若要救穷苦百姓,须在浔阳江头建一水池,待到七七四十九日,池里盛满甘霖,用甘霖给患者揩洗眼睛,即可复明。切记切记!”老者说罢,轻拂长袖,飘然离去。 胡秋娘醒来,感到奇怪,心想:这也许是神仙指点啊!于是,她把自己多年来卖唱得来的一些积蓄,在得阳江头修建了一座水池。她在池边守了七七四十九天,果然盛满了一池明净透亮的甘泉神露。这些甘霖能不能治疗眼疾呢?胡秋娘也没有把握啊!她叫了一位盲人大妈来试一试。甘霖搽在大妈的眼里,大妈顿觉一股清凉直透心脾,慢慢两眼微睁,继而明亮如常。胡秋娘心中大喜。消息一传开,那些盲人纷纷赶来请求胡秋娘救治,胡秋娘用池中甘霖,给盲人一个个精心揩擦,果真全都重见光明。人们无不赞颂:“胡秋娘真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啊!” 这一来,到处都在传颂胡秋娘的大恩大德,一直传到京城另一名歌妓裴兴奴的耳朵里。

裴兴奴是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曲江人氏,曾从师学艺,弹得一手好琵琶,是长安城里第一个有名的歌女,不少富贵子弟都曾被她的美貌和歌技所倾倒。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姿色已不如从前了,不得已只好嫁给一个商人为妇。哪知这个商人却是个只重金钱不重情义的人,竟抛下她外出做生意去了。裴兴奴只落得独守空船,悲对明月,泪湿衣衫,四处漂零。她听说胡秋娘用一颗慈善的心,拯救了江州穷苦百姓,心里十分感动,便决心去拜访胡秋娘。 裴兴奴从京城长安南下至金陵,乘船溯江而上,一路上弹着琵琶,唱着新编的歌词,赞美胡秋娘的美德。一日,来到江州,把船停泊在浔阳江头,裴兴奴上得岸来,观看了胡秋娘所建的甘露池,听见了人们对胡秋娘的一片赞美之声,心里越发对胡秋娘产生了敬意。正在这时,胡秋娘却来到了她的身边。原来秋娘听说裴兴奴专程从京城来拜访她,心里着实过意不去,特地前来迎接。 两位歌女相逢,只恨相见之晚,好得就象亲姐妹似的,她们手携手进了船舱,促膝谈心。

裴兴奴说:“秋妹这样年轻美貌,又有一副菩萨心肠,街头巷尾人人赞扬,实在可敬!”秋娘说:“姐姐说哪里话来,我们卖唱之人,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低三下四地过生活,成天泪水往肚里吞,只要能为乡亲们做点好事,留得清白在人间,就死而无怨了啊!”裴兴奴叹了口气说:“唉!妹妹说得是啊!” 裴兴奴和胡秋娘两位歌女,越谈越投机,她们从白日谈到黄昏,从月出谈到黎明,整整谈了三天三夜。她们互吐衷肠,谈到朝政腐败,生灵涂炭;谈到自己的悲惨身世,不禁声泪俱下,感伤不已。裴兴奴抱起琵琶,面对茫茫月色,拨动琴弦,伴着呜咽低泣的江水声,弹起了催人泪下的曲调。秋娘也情不自禁地和着音韵,歌喉宛啭,如清泉滴石,唱起了凄凉悲伤的歌词,控诉着人间的不平。 裴兴奴正弹到悲伤怨恨之处,只听“砰”的一声,琴弦断了。裴兴奴愤愤地说:“这苦日子实在难熬。秋妹呀,我再也不愿过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了。”

胡秋娘也泪眼凄凄,说:“姐姐呀,我也早有这个打算,只是我们到哪儿去安身呢?” 裴兴奴说:“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你我姐妹立足之地吗?天涯海角,我们姐妹二人远走高飞吧!” 裴兴奴说着,忽地站了起来,一步步走到船头,把琵琶向岸上一抛,那琵琶“噗通”一声,正巧落进胡秋娘修建的水池里…… 待到金鸡报晓,天色微亮时,裴兴奴和胡秋娘的船只已经不见踪影了。唯独浔阳江头的水池里却升起了一座飞檐亭阁。因为是歌女的琵琶化成的,故而叫做“琵琶亭”。 据说那天夜里江州司马白居易正好送客来到江边,听见了凄婉的琵琶声。他有感于琵琶歌女的身世,写出了著名的诗篇《琵琶行》 。

唐玄宗元和十年(公元815),生性梗直而又才华横溢的白居易上疏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因此得罪了权贵,被贬到九江当司马。这一天晚上送初恋情人陈湘灵和她父亲陈乙天到江边,本就伤心的白居易,听到这如诉如泣的琵琶声让他更加分外痛苦。于是就有了名垂青史的———琵琶行。后来,白居易离开浔阳伤心地后,人们为了繁荣发展当地文化旅游事业,在他当年送客的湓浦口这处芒黄荻白、竹绿枫红的地方修了一座亭子,取名琵琶亭。自此以后,历代名人骚客,纷至沓来,他们“或登亭怀古,追思琵琶韵事,或触景生情,一洒悲己怜人之泪”,由是留下了众多的题咏。

白居易身后二百余年,另一个话太多的著名文人———欧阳修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6)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当他去夷陵途经长江时,慕名登琵琶亭凭吊。相似的遭遇使他产生了悲己怨世的伤感,于是他写下了“乐天曾谪此江边,已叹天涯泪泫然。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诗句。

琵琶亭从此名气更大了。

查史料得知,琵琶亭自建成后,屡为兴废。原址在湓浦口,明万历间江西兵巡道葛寅亮移址重建于城东老鹳塘,不久废毁;清雍正间兵巡道刘均又复建于湓浦口故址;乾隆间九江关督唐英重修琵琶亭,扩建楼堂,增塑白居易像,悬挂有“到此忘机”、“乐天送客处”、“忘机阁”、“大江东去”等匾额。其时琵琶亭附属建筑繁多,游客如云,盛极一时。逮至清咸丰三年(1853),一场兵火,琵琶亭从此荡然无存。清末有人在遗址上别建“宣化宫”,将“古琵琶亭”石匾嵌在庙门上,文化大革命间又遭捣毁。

1987年,九江市人民政府也为重辉古迹,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在长江大桥东岸另择新址重建琵琶亭,1989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

元稹《琵琶亭》:

夜泊浔阳宿酒楼,琵琶亭畔荻花秋。

云沉星没事已往,月白风清江自流。

祖无择《琵琶亭》:

晚泊湓江半客舟,琵琶亭下动闲愁。

霓裳绿腰杳何许,枫叶荻花空自秋。

贾傅有才悲鵩鸟,楚骚终古怨灵修。

莫言司马青衫湿,今日行人亦涕流。

张维亭《琵琶亭》:

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

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历代题琵琶亭楹联编辑:

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联为清代董云岩集唐人诗句而成。上联出自卢仝《风中琴》,下联出自杜甫《赠花卿》。

灯影憧憧,凄绝暗风吹雨夜;

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

——此联为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湖北督粮道金安清撰。

松菊荒矣,游子不归,片帆过彭泽故居,只如画云山,猿鸟岗头呼负负;

枫荻萧然,美人何在,落日访江亭遗迹,听清秋弦索,虾蚂陵下唤卿卿。

——清末民初·江峰青(1860-1931)撰。

聚散总前缘,最相宜明月一船,清风两岸;

古今几名士,共合唱大江东去,秋雁南来。

——此联为清末民初九江人万象周撰,又名万才美,联文或写作:“聚散总有缘,最宜明月一船,清风两岸;往来几名士,共唱大江东去,秋雁南来。”恐传抄之别,俟考。

忽忆故乡,为问买茶人去否;

只余风月,依然司马客归时。

——此联为民初景德镇人汪龙光撰,汪曾任职于南浔铁路局,工诗。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滴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此联原题琵琶亭之白太傅祠,该祠初建于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六十年(1795)毁。一说撰联者为当时九江关督唐英(1682~1756年)。

司马不来,相逢何必曾相识;

佳人何在,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联为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楹联学人顾问罗元贞(1906-1993)先生撰。

红袖夜船孤,虾蟆陵边,往事悲欢商妇泪;

青衫秋浦外,琵琶筵上,一时枨触谪臣心。

——启功(1912——2005)题九江琵琶亭

青衫湿尽非因泪;红豆抛残别有情。

——此联原题琵琶亭旁听雨轩,该轩建于清代,撰联者为京口(江苏镇江)人蒋调元。

荻花枫叶令千古;红袖青衫彼一时。

——佚名集王文治诗句题九江琵琶亭

乌鹊南飞,大江东去;美人何在,佳句长存。

——陆伟廉题九江琵琶亭

旧迹苍茫,枫叶荻花何处有;

新亭秀出,青衫红袖几人邻。

——陆伟廉题九江琵琶亭

亭起我重来,犹觅梦中红泪,眼下青衫,天涯萍迹同情处;

曲终人不见,独留岸畔荻花,江心秋月,水面烟波似旧时。

——关成玉题九江琵琶亭

参考文献:

《九江史话》

作者: 《九江史话》编写组

出版社: 江西教育

印刷时间: 1987

《北京晚报》【九江将重建琵琶亭】

出版单位: 北京晚报

期号: 1988-07第5930期 总第593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