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同志首次概括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红船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我们党的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面对日益开放交融的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内容与重要场域,“红船精神”愈加显示出其时代价值新时代,需要释放“红船精神”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价值能量,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力,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弘扬红船精神凝聚时代精神?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弘扬红船精神凝聚时代精神(红船精神蕴藉深厚的文化自信力)

弘扬红船精神凝聚时代精神

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同志首次概括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红船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我们党的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面对日益开放交融的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内容与重要场域,“红船精神”愈加显示出其时代价值。新时代,需要释放“红船精神”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价值能量,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力。

一、用“红船精神”砥砺初心,催生文化凝聚力

文化只有“化”人、掌握群众,才能拥有力量。“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头,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观是“红船精神”的拓展与升华。我们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并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极大强化和巩固了我们党以“红船精神”为源头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根本价值导向,从而广泛凝聚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文化自信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和理想的自信。在“红船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党从几十人到9100多万人,从烟雨小船到巍巍巨轮,在百年风雨征程中由小到大、由弱向强,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探寻发展密码的样板,“红船精神”则是“中国故事”这部生动教科书的内核。“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就要讲好首创、奋斗、奉献的中国故事,大力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史、新中国史为生动教材,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为鲜活案例,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创造出的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治国理政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奋斗出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奇迹的改革发展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展现出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的追梦圆梦故事,让世界了解“红船精神”是我们党奋斗的初心和不变的底色。

二、用“红船精神”薄发先声,打造文化传播力

在当今信息社会,文化博弈是世界各国间展开的一场无硝烟的战场,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一定程度决定着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的主导权。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已达3964家。全球已有15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9年第一季度,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96.9亿美元,同比增长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18.1%。但也要看到,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在诸如图书版权、报纸期刊、电影以及文艺演出等核心文化产品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还不够大,文化工业体系尚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更需汲取“红船精神”的敢为人先、敢发先声的思想渗透力和文化传播力。无论是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还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无论是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攫取”中国革命的“火种”,还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点燃革命燎原的星星之火,都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革命力量。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改进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面向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以微视频、H5、图表新闻、大数据等新形态、新技术,策划制作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多语化的国际传播产品,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三、用“红船精神”执矛亮剑,增强文化竞争力

指出:“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谁拥有文化的价值优势,占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一直没有停止,错误思潮此起彼伏、腐朽文化沉渣泛起、“颜色革命”蠢蠢欲动,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新舆论场。一方面敌对势力利用媒体网络、文化贸易、学术交流等各种手段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宣扬民主、自由、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试图影响中国的政界、商界、学界;另一方面利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段,不断质疑主流价值、颠覆传统道德、戏谑民族英雄,并以此攻击诋毁我们党和社会主义,诋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有鉴于此,增强文化竞争力势在必行。“红船精神”就是建党精神,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和文化属性。“红船精神”代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几乎都可以在“红船精神”中找到基本元素和参照。“红船精神”的内涵一经释放,就会成为一种贯穿改革发展和实践活动的支配力量。充分展现“红船精神”的引领和能动作用,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然形成精神文化的价值优势,在文化竞争中赢得先机和主动。新时代,更需要将“红船精神”转化为锐利的思想武器,与西方反华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针锋相对,对多元思想文化、主流价值取向的侵蚀反戈一击,同网络霸权凌驾网络主权和政治安全的行径短兵相接。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高举“红船精神”的思想利剑,划清是非界限、斩断文化劣根、割除舆论杂草,切实理顺社会情绪,凝聚改革共识,使文化舆论阵地真正做到姓“公”、姓“马”、姓“党”。

四、用“红船精神”举旗立言,提升文化话语力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锋,实质上是话语权的争夺。国际话语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国战略博弈的重要战场,而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仍需进一步提高,话语权与实力相比严重不相称。我们党之所以能一路走来并一枝独秀,源于建党时的“红船精神”这面伟大旗帜的引领。当前,我们仍要高擎“红船精神”这面信仰之旗、革命之旗、战斗之旗,用首创、奋斗和奉献的红色元素打造新时代的话语优势。要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围绕话语主体的传播权、话语议题的设置权、话语载体的使用权优化机制、汇聚资源、抢占先机、增强实力,尽快缩小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我国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落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优势真正转化为理论优势,把中国科学理论的道义优势转化为舆论引导的话语优势,争取全方位多领域的制度性权力,充分利用主场外交发出中国声音,主动提出中国倡议和中国理念,努力掌控议程设置权和规则制定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全球治理话语权。同时,高度重视新媒体、自媒体、全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舆论斗争,抢占网上文化阵地,在每一块版面、每一面荧屏、每一个网页旗帜鲜明地“亮剑”,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我们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话语权。

五、用“红船精神”守土铸盾,构筑文化安全

党的一大纲领明确指出,“在加入我们的队伍以前,必须与那些与我们的纲领背道而驰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划出了我们建党时坚守自身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安全的底线。历史经验教训警示我们,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从思想文化领域开始,思想文化防线一旦被攻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到西方精心策划的“颜色革命”,可以洞察出西方文化霸权的顶层设计和险恶用心。他们歪曲爱国主义为“民族主义情绪”,污蔑集体主义为“戕害人权”,攻击社会主义为“专制独裁”,鼓动“知识分子”成为“体制外”批判性力量,把西方包含特定内容的“民主、自由”等虚伪口号美化为“普世价值”,把“新自由主义”吹捧为治世良方,把“华盛顿共识”神化为国家发展的唯一模式,强势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达到攻击中国共产党、诋毁社会主义、坍塌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瓦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目的。我们党号召全党牢记“红船精神”所传承的初心和使命,正是要求坚守蕴含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党内政治文化的初心,以建党的初心文化洗心净魂,以红色的革命文化扬矛铸盾,以先进的精神文化袪毒除害,捍卫自身文化安全。面对西方强势的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正确处理文化领域发展与安全、开放与安全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的国际化与民族化、对外来文化借鉴与批判的关系,警惕和防范西方文化殖民。高度重视文化安全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打好主动仗,防患于未然,对于那些主张“新闻自由”、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并构成“第四种权力”的观点,必须严肃地予以驳斥;对歪曲的言论,要有的放矢、正面交锋;对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等言论和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切实铸牢思想文化防线,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作者系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