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世界建筑界正刮起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潮,现代主义建筑在欧美拔地而起,与此同时中国处在社会和文化与西方产生激烈碰撞的时代,而中国建筑界也多少受到了西方现代建筑的影响,建筑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刮起过一股现代建筑结合传统屋顶的设计热潮,也就是我们常称的“大屋顶”的建筑形式,几乎在全国的各个城市都可以看到这类建筑的身影。而校园建筑对于所处地区的文化活力有非常重要体现和承载意义的。在如今建筑的建造工艺、形式的表达、系统扩展都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如何在通过应用现代技术、材料和工艺满足现代生活方式所要求建筑的同时,表达出地域传统和校园文化特色,继承并延续,进一步探讨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未来建筑文化领域的重要方向。
1.传统屋顶概述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特点是出檐远,装饰性构建多和屋面呈曲线,原因在于保护木构架的屋身,以及追求较大体量和更多的变化。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创造的累积,中国建筑出现过不少样式的屋顶形式。在今日典型且尚可见的传统屋顶形式大概有六种,庑殿、歇山、悬山(或挑山、硬山、卷棚和攒尖)。庑殿顶: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俗称“四大坡”,是重檐庑殿顶“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歇山顶: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为古代汉族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卷棚顶:就是没有正脊的两面坡屋顶,夹角部分改变成为柔顺的圆形曲线,代以“蝼蛔简板瓦”,有点像车上的篷盖的样子。攒尖顶:攒尖因平面形状的不同分别有方攒尖、圆攒尖、六角攒尖等种类。攒尖的顶点叫“宝顶”,多半设计成一个圆座的球体。硬山顶:屋面挺收于山墙之内者叫“硬山”。悬山顶:山墙退缩入屋内,屋面遮盖着山墙,悬臂伸出山墙之外者叫“悬山”。所有屋顶形式都源于两面坡屋顶和四边坡屋顶的变化与组合。使用的标准基于两点:一是建筑自身造型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是由房屋位置的视觉效果决定的:其次就是根据传统的制式上的规定或者习惯。
2.传统屋顶和现代建筑结合的缘由
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建筑在欧美不断发展,而与此同时中国建筑界大量教堂以及具有教会背景的学校、医院,虽也都纷纷用了现代的建筑结构、但采用的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也就是现代建筑 中式屋顶的建筑形式。
第一个在现代建筑上添加中国传统屋顶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传教士。民国初年,天主教访华大使刚桓毅,说:“建筑不仅是传教的艺术,更是他们传教的方式。”在他看来,西方建筑就像穿着长袍、扎着马尾辫的传教士一样,在外观上应该尽可能的本土化,这样可以减少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社会的阻力。中国传统木结构独有的大屋顶不仅不同于其他建筑体系,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自然被外国建筑师所采用。这些外国建筑师还主张设计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式建筑。一方面,采用新技术建造屋顶和立面,模仿传统宫殿,而建筑内部使用砖墙和混凝土结构。在细节装饰上大量运用中国传统纹样,形成了东西方结合的新建筑特色。大量采用了这种形式的建筑有学校建筑和纪念馆建筑等带有公共性质的建筑,著名的包括美国建筑师帕金斯和汉密尔顿在1917年建筑师设计的金陵大学(南京大学)教堂,1925年美国建筑师柯立芝北京协和医院和1926年吕彦直主持设计的南京中山陵纪念堂以及之后的武汉大学建筑群等等。
3.传统屋顶在现当代校园建筑中的设计运用
传统屋顶的运用在现当代校园建筑最为具有典范作用,随着设计师对传统屋顶的创新运用,而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和美感,结合不同场景与各地历史环境因素, 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尤其是在精神方面会带来更大的冲击。而在校园建筑中武汉大学建筑群则是其中的翘楚。
图3-1武汉大学建筑群(作者自摄)
3.1武汉大学建筑群
武汉大学1929年由美国建筑师开尔斯设计,开尔斯根据建筑设备委员会“实用、牢固、经济、美观、中国民族传统式外观”要求,将一直以来贯彻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主次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应用其中,并且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巧妙利用地形,取中西建筑的精髓,结合古典和现代建筑之美。九十多年前武汉大学建筑群的建造就开始运用西方建筑界都还在探索阶段的新结构、新材料和新技术,并在中国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新建筑仍在已有的体系下构建,没有拘泥过去,也没有渐行渐远。放眼中国建筑界,武汉大学的建筑群也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3.1.1老图书馆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由美国建筑师开尔斯等人设计,上海六合营造公司中标承建,1933年10月奠基,1935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4767平方米。2013年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老图书馆成为武汉大学校史馆。老图书馆是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狮子山上最高的建筑,大楼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主楼顶部为八角歇山顶,周围附楼为歇山顶。外部装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项部塔楼是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屋项,上立七环宝鼎,屋项上有采暖烟囱,屋顶南面两角立有云纹照壁,两座附楼屋脊与大阅览室相连的形成“敬山连脊”,同时在屋脊、环廊、檐部等处都有蟠龙、云纹、斗拱和仙人走兽的精美装饰,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威武与庄严。而在内部构建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和组合式钢桁架混合结构承重,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率先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仿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功之作,同时也是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手法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佳作,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
3.1.2行政楼
行政楼于1934年11月开工,1936年1月竣工,建筑面积8140平方米,依旧是开尔斯为代表设计师,行政楼背靠珞珈山,正面与理学院相望。行政楼融欧式建筑风格与中国古典建筑特色于一体典雅大方。主楼的屋顶设计为四角重檐攒尖玻璃大屋顶,下檐采用孔雀蓝琉璃瓦,顶层则用透光玻璃作屋面,再用四个反扣的桔红色陶缶叠成宝塔状,形成四角重檐攒尖顶的收束,方圆结合,红、白、蓝三色相间,屋顶的四角飞檐下,还装有4个圆盘形水斗,形似吊灯,实则是屋面的排水口,既承接双层大屋面雨水的集中排放,不致损害墙脚,同时又美化了飞檐翼角,形成中外少有的屋顶形式。在主楼内部是五层通高的“共享空间”,采用钢梁屋架、透光玻璃屋顶,形成明亮的“玻璃中庭”。整个建筑形成了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3.1.3宋卿体育馆
宋卿体育馆于1935年10月开工,1936年7月竣工,馆长约35.05米,宽约21.34米,建筑面积2748平方米,依旧由上海六合公司承建。位于狮子山西部南坡底,是当时中国规格最高的大学体育馆。体育馆因时任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的家属捐赠的10万元修建,所以以黎元洪的号“宋卿”来命名。屋顶绿色琉璃瓦随三铰拱的弧线轮廓而转折,形成轮舵式的山墙和三重檐歇屋顶。体育馆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当时先进的三铰拱钢架结构,构建出了一个大跨度空间室内空间,为体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室内大跨度空间,这在当时西方都是非常先进的建筑工艺,这样既表现出了现代新型大跨度结构的建筑技术,又保持和发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是当时中国体育馆建筑的典范。
3.1.4雅各楼
雅各楼位于武汉大学西北角,世纪广场北侧,为纪念第一任院长叶雅各,称为雅各楼,由沈中清主持设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唯一完成的开尔斯规划的教学楼,现为工学部行政楼。在建筑上依然延续了早期建筑中西合璧的特色,顶部为歇山屋顶,其中只有中间主楼与两侧配楼采用歇山项,覆以灰瓦,但是相对其他早期建筑简化了装饰,仅在上部窗间墙上有类似雀替的装饰,形成一种简约却又大气的形制。
3.1.5卓尔体育馆
武汉大学卓尔体育馆于2015年12月20日奠基,2018年8月28日投入使用,由武汉大学校友阎志与校方共建武汉大学新体育馆,毗邻武汉大学西门,总建筑面积3.72万平方米,由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设计。卓尔体育馆与武大原建筑风格保持一致,提炼和抽象校园宫殿式早期建筑的典雅形象,外观延续了武汉大学一贯的“绿色琉璃瓦”式屋顶设计,把体育馆融合进整个武大校园氛围之中,同时不失其标志性。工程结构上采用大跨度钢结构屋盖和智能天窗组成双坡屋面。智能天窗起到对入射光线的散射和过滤作用,避免室内炫光为室内自然采光和通风创造良好条件。叠落的坡屋面形式与武大校园内历史建筑的“孔雀蓝琉璃瓦”相映成趣,传统建筑气质与现代设计理念交相辉映,实现“新和旧”的融合。
4.结语
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建造时间,大多处在世界建筑史的现代主义时期,而这期间中国大历史相当动荡不安,在文化领域更是过去与现代、传统与西洋交相辉映的时代,这尤其体现在高等学府中。本文通过对传统屋顶的形式在现代校园建筑中的运用研究分析,以武汉大学为例探寻在现代校园建筑中新的形式与方法。虽然传统屋顶在现代建筑中的呈现一部分案例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但建筑就像一部凝固的音乐,好的建筑更是会永垂不朽,好的建筑会体现着历史的痕迹,存在即是合理,而校园建筑更是承载着一个地区的精英文化和时代过往的载体,并且校园建筑大多是群体建筑,有着很强的设计整体性和设计逻辑,作为当代学习建筑艺术的大学生,在面对校园建筑项目时,我们既要尊重和理解曾经的建筑记忆,又要在当代的建筑语境下逐步新建或调整,使得整个校园建筑风格的系统能够随着时代有机完善。
(刘斯荣 李慕文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来源: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