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在一起》是由陈凯歌执导并参演的一部佳作。影片从内容上来说,分别阐述了关于青春期骚动下的荷尔蒙、贫富差距下的阶级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对名利或是纯艺术的追求、厚重无私的父爱等。谈笑中道出了现实的温暖与无奈、传递出生活中的悲与美、确立和表达了影片所宣扬的价值观与抨击对象、从而引发观影者对人性、人与社会关系、价值观、理性与感性的思考。中国电影史上,陈凯歌无疑是非常响亮的一个名字,好的电影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以及岁月中细水长流的推敲。

陪伴是两个人维系感情的基础(他讲的不是爱情)(1)

如果仅仅把电影的主题当做是如何在讲述一个父亲的伟大,那就未免显得有些浅薄了。电影以“父爱”为主线贯穿全剧,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艺术高于生活又还原生活的本质。

影片中体现了父子关系、师生关系、男女关系、姐弟关系等等,而这些关系放到社会大环境中,你发现是合理的,比如所有感情中,只有父子感情是最无私的,师生情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功利关系,而男女关系更是靠不住,姐弟情这种本身有些暧昧的情感,决定它的往往是当事人的良心和直觉。

当然,所有情感都因为有人性存在,而不能简单地用是非对错来判断,陈凯歌在电影中强调了两个现实的主流价值取向,一个是个性、一个是才华,这些很容易成为主流社会猎取的对象,同时也很容易成为人性中嫉妒、自私、贪婪的牺牲品。

人物分析

1、父亲刘成——一个标准的社会化的人,坚韧、自卑、狡猾和善良,都是他的基本元素。

多年前,一个婴儿和一把琴被带到他的面前,注定了日后不由自主的命运。让孩子拉琴,是他认为的天意;拉琴拉成什么样的人,却必须是他的意愿。赚钱也罢,成名也罢,惟独不能用来修身养性,平头百姓,从来没有,也不该有那样的奢侈。说他社会化可却还不曾被彻底地社会化。在车站捡回了嗷嗷待哺的刘小春以及一把小提琴,于是他选择了自己孤身一人养大这个孩子;就算他只是一个在乡下做菜的小厨师,就算他知道刘小春身边的那把小提琴价值不菲,就算他知道培养一个小提琴家必须付出许多精力和金钱,可是他从来不曾打过小提琴的主意,他固执地认为小提琴是这个孩子与他的生身父母仅有的联系,所以不管再难再累,他不仅把刘小春养大成人并且不曾荒废他的天赋。

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大无私情感,也许,从他把刘小春抱回了家的那一刻起,他真的就已经把刘小春当成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一切变得如此天经地义;可是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这种天经地义,当天经地义本来并不天经地义,却表现得如此天经地义的时候,这种天经地义着实很富有感染力。

当他认识到江老师是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高人,他耗费九牛二虎之力让刘小春拜于江的门下;当他知道余老师的弟子能够那么大红大紫地站在一个独奏台上接受鲜花和掌声,他又开始了另一场拜师的挣扎;当余老师为了激发刘小春在琴艺上的情感让他独自离开的时候,他又义无反顾地单独走开……

其实,“要音乐还是要成功”对于刘成来说早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刘成仅有的问题是,如何给刘小春一个更高的起点,更能施展才华的平台,就算最后那个满是掌声和鲜花的舞台上不再有他自己的身影。

这个伟大的父亲总是在背后默默承担,以至于让儿子忽略了他的付出,他多么努力的请求老师收徒,多么拼命的在赚钱。我们都说父爱深沉,这个亦父亦母的养父所表现出来的无私与内敛,也许是父爱深沉最好的一个展现。

陪伴是两个人维系感情的基础(他讲的不是爱情)(2)

2、江老师——一个几乎被现实社会放逐的人。

靠糊弄一些毫无天赋的孩子养活自己,以及自己所收养的那许多流浪猫;在音乐修养上,他是否比得上余教授,这一点在电影里我们是无法比较的,但是在自我的认知上,他的音乐修养带给他的,也许是他的整个颓废生活里唯一的快乐和个人价值的唯一依托。

为人傲慢,不修边幅,头发蓬乱,自从遇见小春起就从没换过衣服,整天就知道跟邻居吵架。但是在与刘成父子尤其是小春接触后,他从小春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热忱与宽容,他开始变得和蔼可亲,他居然还跟小春掏心窝子讲他在音乐学院时那段遗憾的爱恋。在父亲的团磨硬泡下江老师同意了收小春为徒,他完全不采用传统教学法,在他的指导下,小春跨出决定性的一大步,暂时搁下了心爱的小提琴,全心投入地倾听乐谱。 经过相处,他实在是喜欢小春的天赋,听刘成想要给小春换老师,虽然舍不得,还是淡然同意了这个父亲的决定。

他能做的是教小春拉琴,而刘成要的是让小春成名,这看似并不矛盾,其实出发点已经有了偏差。师徒俩的最后一节课,从来没换过衣服的老江一改往日形象,陪小春练了最后一次琴。

“说你成不了不是因为你的琴艺,而是我担心,命运可能不会眷顾一个,像你这样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一个乡下孩子,所以你父亲是对的,我可以教你拉琴,但是给不了你成功。”

听了这习话,小春才明白这段师徒感情的珍贵,也了解了现实的残酷,他突然找不到拉琴的意义。

3、余教授——一个现实社会所认同的音乐人。

余教授是被灯光人群所簇拥景仰的大教授,这位新老师严格、苛求,摆布控管。教给了小春目的性极强的“成功说”,就像江老师自己说的:我可以教你学琴,但是不能保证你成功。而选择余教授就意味着要成功。但不管在任何一个领域,以江为代表的那些默默无闻,只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的人,也许要比余多上许多倍。而往往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至少,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我们所从事的是一个什么职业,不管我们对自我的定位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在自己身上,更多地体现出来的,是江那样的一种怀才不遇的自我悲悯。就算,我们也许也并不是那么有才,于是我们归咎到怀才不遇上去;因为只有这样的一种自我的认知,才使得我们不至于绝望,得遇明主的期盼才能在前方引领着我们看起来似乎坚强地走下去。

我们也许并不羡慕余,因为我们自认为我们还是有气节和骨气的,可是当我们最终被这个社会所定义了的时候,假如我们不能像余那样地活着,我们也许也还不至于落魄至江那样的窘迫,可是江这样的一个角色,他会自然而然地诱发我们泛滥起来的同情心。这里面,多少又有几分是因为自艾自怜的悲悯情结。

陪伴是两个人维系感情的基础(他讲的不是爱情)(3)

4、莉莉——刚来北京在车站一次偶遇让小春结识了这样一个艳俗的女子

这个风情万种的女人常把男人玩弄于股掌间,镜子上记满了电话号码,那些男人,也同样是贪恋她的美色,没有一个愿意真心待他,内心的孤独个落寞让她把小春当成了弟弟,时不时就把小春叫到家里来玩。莉莉也成了小春在北京的第一个朋友,或许正是因为她的陪伴,才让小春体会到母亲的光辉,但也是她的存在,让见过花花世界的小春开始有些浮躁。莉莉发现男友和别的女人在一起时,想通过购物来缓解焦虑,可看到大衣的价格后还是放弃了,这件事却被小春默默的记在了心上。

她泼辣风骚,发型夸张,穿着性感,浑身透着股俗气,总是在打电话、逛街、为了喜欢却背叛她的男人伤心。小春的安慰与关心,尤其是卖琴买大衣,让她感受到这辈子从来没有过的好,从而逐步促进了她的改变,让她认识并相信人世间的关怀与温暖。

陪伴是两个人维系感情的基础(他讲的不是爱情)(4)

5、小春——温顺的外表下有自己认定和认可的东西,沉默中有一份坚持与个性。

最开始小春顾忌了江老师的感受,不愿意接受别的老师,顾忌了莉莉的感受,给她买了心爱的大衣,却唯独没有忽略了老父亲的感受。

他是喜欢江老师的,虽然这个江老师邋里邋遢只喜欢跟人吵架。刘成换老师,小春不乐意。卖小提琴其实有一部分是出于报复父亲的目的。刘成让小春在余教授面前拉琴的时候,小春说,我不会拉,我不想拉给你们听。小春是个非常有个性非常有想法的孩子,如果不是莉莉他不会答应在余教授家学琴,但即使留在余教授家他仍然在埋怨自己的父亲,甚至用冷漠疏远来报复。

当余教授把小春的身世告诉他的时候,小春受不了了,他不能原谅自己,他不能原谅自己居然这样对待一个几乎是用一生来爱自己的父亲。他跑回家,哭着向父亲道歉:我不该卖琴,我不该惹你生气,对不起……最后他恳求父亲听完自己的比赛再回家。刘成不知道,他才是小春最想为之拉琴的人。

最后小春逃离国际比赛,跑到火车站为父亲拉琴,小春想要告诉父亲,我不想拉琴给别人听,我只想拉给你听。什么成功,什么国际大赛,统统闪一边去!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比不上你,我哦只想和你在一起。

陪伴是两个人维系感情的基础(他讲的不是爱情)(5)

个体面对社会的渺小

片中由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引出了名利与亲情的故事。江老师与余老师对比;林雨与小春的对比;这一切都在证明成功不等于爱音乐,塑造了两个代表不同艺术存在的老师,这已经很好地诠释了社会的复杂性,在两位老师面前,作为父亲刘成表现出朴素的功利性,让人们看到成功与成才这一对似乎可以兼容的东西,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存在着相当大矛盾,这也为最后一场火车站的戏提供了合理的前提。

难道小春是像江老师那样落魄孤独一生吗?江老师是真正的爱音乐,可他得到了什么?他的那样生活叫幸福?

江老师说过:“我有音乐,有音乐我就有幸福。”如果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片子,它却相当理想化。试图用童真来对抗“成人化”、社会化,要人们选择“宁清贫而肆态”的人生道路。如果说它是理想主义的,它的画面又十分真切地再现了理想主义者的窘迫。如果说林雨(余教授)与刘小春(江老师)代表了两个极端的水火不容的“个体面对社会的选择”,那么,这种所谓的选择其实是别无选择,让人在精神堕落与贫寒卑微二者之间作出选择。

有才华,是否就一定能成功呢?当然,我们都希望是;当我们还怀揣着美好的期盼把自己的某些特质定义为才华的时候。但是现实往往不是如此,我们所以怀才不遇,也许仅仅只是因为我们所怀揣的,并非真的就是他人所认同的才华;又或者,就算那些真的能被认同为才华,个人的际遇、他所拥有的人际脉络、以及这个网络所能被他运用起来的人脉关系……一些诸如此类的东西,最终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时所占到的比重,半点也不比个人才华少。

结语

影片结尾,刘小春在喧闹的火车站,余教授的另一个学生林雨在富丽堂皇的演奏大厅,同时演奏这个曲子。镜头不停的切换,一会儿火车站满是泪的脸,一会儿演奏大厅乐队的倾诉。穿插着黑白色调的回忆:十几年前,刘成抱着捡来的刘小春,背着小提琴在火车站焦急的寻找。电影语言和音乐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情不自禁的感动。琴重新回到小春的怀里、心中,父子相聚,江老师和莉莉左右相随,所有善的东西都融合到一起。只有在这时,才能真正清楚了电影为什么用《和你在一起》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名字。这个“你”,不单是慈父、恩师,也不单是母亲和情人的化身,而是真情,是艺术。

陪伴是两个人维系感情的基础(他讲的不是爱情)(6)

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会明白,世事艰难,身边的人情比艰难的路更为珍贵,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好的生活,不意味着浮华的外在,而是宁静高远的内在。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一直让人感动的是,不管走了多远,我们都未曾丢失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