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如果吓着了怎么办(孩子被吓着了可以这样做)(1)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故事/

先讲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

女儿两岁的时候,一天我带着她买菜。

来到菜店我开始挑菜,女儿在我身边玩耍。

这时,我听到女儿说:妈妈,狗。

我扭头看:离女儿两米处一条黑狗带着两只小狗站在那里,在望着我们这边。

我说:对,狗妈妈和她的宝宝。然后我继续挑菜。

突然,我听到一阵狗吠声,接着是女儿的哭声,我看到女儿站在狗宝宝们边上在哭,黑狗面对着她在猛叫。

我立刻走过去,强装镇静的轻轻抱起女儿,然后往后退了几步。

这时狗妈妈停止了吼叫。

我说:你是不是摸狗宝宝了?

女儿边哭边说:嗯。

我把女儿抱在她怀里,由着她哭了好一会。

我想到了自己有被蛇吓过的阴影,所以,我不想让女儿也因为这一次的遭遇,而从此怕狗。

我想了想说:狗妈妈不愿意让别人摸她的宝宝,她在保护自己的宝宝。对着你叫,是在告诉你,请你离她的宝宝远一些。如果你只是看着他们,不摸,她就不会对着你叫,也不会咬你的。

女儿似乎听懂了,慢慢不哭了,然后说:她在保护宝宝,不要摸?

我认真的点头说:是的。

回家的路上,我继续抱着她,问她:你还记得狗妈妈是怎样不让你摸她的宝宝的吗?

然后我模仿狗妈妈的叫声:汪汪汪……

我说:现在我是狗妈妈,如果你摸我,我就叫,你不摸,我就不叫,好吗?

女儿答应了。

我们玩了一路,女儿咯咯咯的笑了一路。

重点是:女儿后来再见到小狗也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但也不再随便的去摸小狗。

第二件事情:

一天我带两岁半的女儿去超市买菜。

女儿坐在购物车里,看到我扯塑料袋装菜,她也要帮我扯。

因为还需要袋子装菜,我就教她扯袋子。女儿成功的扯好了两个袋子,拿在手里,高兴的叫:妈妈,看,我拿下来了。

这时,一声刺耳的吼叫打破了这和谐的画面。

超市里面理菜的一个老年男子对着我们吼:看好小孩,别浪费袋子。

我有点被喊懵了,本能的对着他说:你误会了,我们正在一起拿袋子,因为还要买菜的。

理菜男子一声不响的去稍远一点的地方理菜了。

这时,女儿好像才反应过来似的哇哇大哭起来。

我这时也反映过来。我立刻让自己镇静了下来。看着女儿大哭不止的样子,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心疼。

我犹豫着要不要去找理菜男子,请他给女儿道歉。但看着女儿大哭不止的样子,我想了想,还是不要让这么小的女儿和我一起经历这种有争执的场面了吧。于是,我带着女儿快速离开了。

我抱着大哭不止的女儿坐在超市外的长凳上,让女儿在我怀里哭了好一会,我也平复了好一会。

我想:有时候我们总会碰到一个人负面情绪爆发的时候,或许,我们今天就碰到了一个,他正巧心情不美丽吧!

然后,我对女儿说:理菜的那个人大声对妈妈说,看好小孩,别浪费袋子,吓了你一跳吗?

女儿大哭着说:嗯。

我说:妈妈知道,他说错了,这不是你的错,你是在给妈妈帮忙拿袋子,你并没有浪费袋子。

这时,女儿哭的声音更大了。

我接着说:整理菜的那个人误会你了,妈妈也告诉他了,他已经知道了。

女儿的哭声慢慢在减小。

我接着说:可能,他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所以就在借题发挥吧。你只要知道自己是对的,不用再理睬他的话就好了。

(我知道女儿并不能全部听懂这番话,但她总会明白其中的一部分意思,直至某一天她全部明白这些话。)

女儿依然在我的怀里低低的抽泣着,过了一会,不哭了。

她对我说:妈妈,我好了。

后来,我们无论是再去超市还是水果店,女儿依然会帮我拿塑料袋,我也会提醒她每次只拿够我们用的。看来,前面发生的事情没有给她造成糟糕的影响。

/两点做法/

这两件事情我想提两点:

1.当女儿受到惊吓时,我在努力保持镇静。

2.事后,我在努力和女儿复盘。

下面分别聊聊这两点:

一.当女儿受到惊吓时,我在努力保持镇静。

这么做,是因为我看到过科恩博士在游戏力2中讲的一个实验:当一只小鸡遇到危险很害怕时,如果它身边另一只小鸡也很害怕,会加剧这只小鸡的恐惧;如果另一只小鸡很镇定,它就会很快的恢复平静。(详见《游戏力2》P5)

所以,我在努力的做那只镇定的小鸡。

我很着急、心疼孩子,但我更不想让孩子看到一个惊慌、着急、暴怒的妈妈,比起发生的事情,后者才更容易愿意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同时,我也希望孩子能被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突发事情,学会冷静、温和的处理。

二.努力和女儿复盘。

在两件事情的复盘中,我试着用了心理学中的“脱敏法”。即事后通过一次次的情景再现,让孩子慢慢的熟悉适应了整个事件,直到不再害怕。

效果也是明显的,孩子基本没有留下阴影。

/希望/

回想自己小时候,再看看身边,当孩子受到惊吓时,我们会怎么做?

大多数时候都是:紧张兮兮的一把抱起孩子,然后捂着孩子眼睛,或者口中对孩子说着别怕别怕,或者立刻哄劝孩子别哭了别哭了,或者转移孩子注意力……。然而,这些做法大多数时候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掩盖了问题,孩子当时虽然好了,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我想:我们更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阴影能少一些,能更加阳光、健康一些。

或许此刻,我们更应该让孩子在最亲密的人怀里安心的大声哭泣,把害怕、惊恐、担忧、委屈全都暴露和发泄出来。然后,你再给他一个充满爱意的、真诚的、合理的解释。此时,孩子受到的伤害可能就会被降低到最低。

幼苗需要精心的呵护、照料,才会长成参天大树,才有力量抵抗大自然的千锤百炼。孩子,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