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一一,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有关互文的知识?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有关互文的知识(互文例谈)

有关互文的知识

作者/孙一

“互文见义”是古汉语的一种修辞格,又称为“互言”、“互辞”或“互见”,一般称为“互文”。其特点是上下文的含义互相呼应,互为映衬或互相补充“。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并受到了人们的注意。请看:

《礼记·坊记》:“君子约言,小人先言。”郑玄注:“‘约’与‘先’互言耳,君子‘约’则小人‘多’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讲话很简要,而不是抢先发言;小人不仅抢着说话,而且说起来就没完没了。”

《论语·述而》:“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皇侃《论语义疏》注曰:“若因多所见则识录也。‘多见’不云‘择善’者,与上互文,亦从可也。”这句话是说:“要广泛的听取各方面的见解,广博地研读各种著作,把其中好的记录下来,并加以吸收。”

《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结尾:“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隧为母子如初。”服虔注曰:“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互相见。这是说庄公与其母姜氏在进出隧道时赋诗言情,“公入而赋”、“公出而赋”是错举见义,即“公、姜出而赋”意。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

在韵文中,互文见义更为多见。因为古典诗歌的格律要十分严格,在音节和字数的限制之下,诗词作品讲究凝炼含蓄,言简而意深,而互文正是在诗歌创作中以少胜多的好手段。诗人也乐于采用互文的手法去进行创作。在我国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中,运用互文的句型大致分为三类,即"本句互文"、"对偶互文"以及"三句互文"。

(一) 本句互文

"本句互文"即在一诗中,为了适音节和字数的要求,把两个事物(或两个词语),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各省去一个。如:

(6)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7)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8)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9) 我叹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例(6)是互文名句,但乍读起来颇为费解,为什么"明月"属"秦","关"属"汉"呢?沈德潜解释说:"边防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说诗(日卒)语》)。这句诗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秦汉时的关",运用互文前面省了汉后面省了秦,上下互为补充,文互相备,义互相足。例(7)是唐人写景的佳句之一,意为"烟霭、月笼罩着一江寒水,也笼罩着岸边的沙地"。如各执一边刻板地解说,就会有悖于理了。例(8)应理解为"主人客人都下了马上了船。"不然一人船中一人岸上,主客二人又如何"举酒欲饮"呢?例(9)也为互文,即"我感叹路途漫漫且天色黄昏"之意。"路长""日暮"皆为嗟叹的内容,亦同属告与天帝的言辞,二者又有"日暮途穷"那种涵义的密切的逻辑关系,因此,它是错举见义,并非专指。

(二) 对偶互文

"对偶互文"是在对偶(或大致对应)句的上下两句之间彼此呼应、补充、映衬,互文相足,理脉相通。我们举例:

(10)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迢迢"言其远,"皎皎"言其亮,各举一边而省文。意为:"迢迢而又皎皎的牵牛、织女啊!"

(11)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复盖,叶叶相交通。(《焦仲卿妻》)

(12)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例(11)意为:"在仲卿、兰芝合葬的墓地周围都种上了。"松柏梧桐;这些树木的枝叶相互掩蔽。"例(12)意为:"在窗下对着镜子梳理云鬓,又贴上了花黄来饰容。"

杜甫运用互文的诗句相当多,试举例说明:

(13)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潼关吏》)仇兆鳌注:" 上句言其坚,下句言其高。"施鸿保《读杜诗说》言:"此互言也。大城未尝不高,小城未尝不坚。分解非是。"施说极是,此句意为:"大城小城都修建的又高又坚(定能固守)。"前后两句互为补充,如此理解,才合诗意。

(14)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北征》)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七云:"夏殷不言周,褒妲不言妹喜,此古人互文之妙。"此句应理解为:"没听说过,夏殷周的末代君王,肯主动是诛杀自己宠爱的美人(指妹喜、妲已和褒姒)。"由于字数的限制上句省了"周",下句省了"妹喜",但懂历史的人稍加思索就可懂了。

(1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意为: "伤感国事和恨别家人的时候看到花鸟都会使我心恸落泪。"用互文解说更为精当。

杜诗在语言锤炼上的功夫是很深的,从上引数例中可见一斑。在互文句式中,杜诗富于变化,又有翻新之处,很有进行探研的必要。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并掌握互文辞格,我们再举古今诗例加以说明:

(16)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月兆)青山李白楼。(陆龟蒙《怀宛陵旧游》)意为:"我以前曾在宛陵一带游览,像谢(月兆)、李白曾经游历过的青山楼台都是我慕名而来游赏的胜地。"此处"山"与"楼",文义互见,并非分属谢、李二人。

(17)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此句意为:"夜雾弥漫,月色迷蒙,楼台、渡口全看不见了。"

(18)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谢灵运《登池上楼》)意为:"坚持高尚的节操而心安理得,没有烦闷,并不只是古人才能做到的,请看,我现在就是很好的证明。"

互文在现代诗文国也不少见,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就有两处运用了互文见义:

(19) 北国风光,午时冰封,万里雪飘。

(20)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例(19)若胶着的理解,怎么"冰封"的范围"千里",而"雪飘"范围却有万里呢呢?其实这是互文,意为:"北国风光多么壮美,在千万里的疆土上,冰封雪飘,一片茫茫。"(23)的意思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人物也是略输文彩的。(风骚和文彩是一个意思)。

总之,互文是历史很久的辞格,至今人们还在承用着。它的修辞作用有三:

1、 言简意繁,辞约语丰,可以节省文字,使语言简洁,扩大了诗文语意的容量;

2、 增加了语意的含蓄凝炼,耐人咀嚼;

3、 对偶互文和三句互文(注)对仗工稳,使互文句式形成了整齐对称的结构美。

掌握这种修辞方法,无论对于当前的文艺创作,还是对于培养和提高阅读欣赏能力,都是很有裨益的。

注:关于三句互文,由于较为少见,用起来个人认为也不是很简单,所以略去了。

全文摘自《语文园地》1985年第5期,略有删节,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