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林则徐在道光皇帝的许可下在虎门公开销毁鸦片,英国趁机发动鸦片战争,两年后,大清败北,被迫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远在北京皇宫里的道光皇帝郁闷极了。堂堂的大清国居然被一个不知名的“洋夷”英吉利给 打败了,谁能咽下这口气呢。

尤其是道光帝在看到《南京条约》抄本里,自己的玺印竟然与英国女王的名字并列而书,更是气得七窍生烟,“黄毛夷妇”竟与大清皇帝平起平坐,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事实上,这并不是道光皇帝第一次看到“夷妇”的名字了,早在鸦片战争失败,协议签订的三个月之前,他就已经听说过这个名字了。

道光年间的英国女王是谁 得知英女王只有23岁(1)

当时,道光听说英国女王才刚刚23岁的时候,非常好奇,追问大臣一连串问题。

“这夷妇才22岁,为什么会被推举为一国之主?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她有丈夫吗?她丈夫是做什么的?”

大臣赶紧向皇上解释英国的王位继承规则,英国早在1701年就通过了《王位继承法》。王位会根据长幼顺序,有子传子,无子传给女儿...而当时的英女王维多利亚是否大婚,大臣们并不知道。

道光皇帝沉默了一会儿后,再次提出了一个问题。

“如果纳此夷妇为朕的后妃,是否可以与英吉利化干戈为玉帛,此后,英吉利就会成为我大清的藩国?”

虽然古往今来,以和亲化解国家纷争的外交方式并不少见,可道光皇帝的这个问题还是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作为鸦片战争的战败一方,道光皇帝为何如此异想天开?是他太过昏庸吗?

道光年间的英国女王是谁 得知英女王只有23岁(2)

然而,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道光皇帝的上乘资质,早在他幼年时期就已经有所体现。

英勇的少年时代

1782年9月16日,紫禁城里的撷芳殿里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爱新觉罗·旻(min)宁出生了。

和每一位大清皇子一样,除了读书,旻宁还要接受骑射训练。

作为嘉庆皇帝的嫡长子,旻宁从幼年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资,学业、骑射均为优等成绩,很快就成了乾隆皇帝最钟爱的孙子。

旻宁10岁那年,乾隆举行狩猎活动,破格带上了他。

那可是旻宁第一次陪伴圣驾出行,参加如此盛大的狩猎活动,看着狩猎场上那些英姿勃发的武士们,旻宁的内心激动不已。

那份身为满族人的荣耀,和马背上赢得江山的自豪感,一下子就被现场热闹的气氛激发了。

只见他策马奔腾,拉起弯弓,很快就射中了一只健壮的鹿。

看到最爱的孙子如此表现,乾隆大喜过望,立刻赏了旻宁不少东西,并就此事做了一首诗,足以看得出,乾隆有多疼爱这个孙子了。

本身被祖父疼爱,又文韬武略均出类拔萃,于是,旻宁与父亲一跃成为了储君的热门人选。后来,果然旻宁的父亲成功继位,史称嘉庆帝。

道光年间的英国女王是谁 得知英女王只有23岁(3)

作为嘉庆帝的嫡长子,旻宁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准太子人选。

正在这个时候,紫禁城里忽然发生了一场祸事。当时,旻宁正陪着父亲在木兰围场狩猎,可刚抵达木兰围场的时候,天气突变,接连下雨。

嘉庆帝担心在木兰围场滞留时间过长,京中发生变化,便命令旻宁先行返回京中,主持朝中事务,旻宁奉命回到朝中。

可不知道为什么,连绵的阴雨一直下个不停,旻宁的心中也总是感觉到莫名的烦躁,似乎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就要发生一样。

旻宁正在上书房看奏章,突然一阵喊打喊杀的骚动声打断了他的注意力。正想找守卫去看看发生何事时,突然一名士兵仓皇来报,让旻宁是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

“皇上,天理教教徒谋反了,此刻他们已经攻进紫禁城了,守城大将已经逃跑,眼下,教徒已经朝着养心殿杀过来了。

什么?旻宁的脑袋一下子炸了。紫禁城本是天子大本营,集结了最强悍的武士来防卫,层层守卫保护得如铁桶一般,怎么可能被人说攻就能攻下,歹徒到底能有多么强悍,怎么连守城大将都丢盔弃甲逃走了?

但此刻箭在弦上,已经没时间追究这些问题了,旻宁当机立下,命令武功高强的守卫立刻组成一支队伍,人手一只鸟铳,把守者重要关卡,成为守护宫门的最后一道防线。

然后旻宁自己也拿起了鸟铳,命令贴身的太监爬到高处为自己勘测歹徒位置,然后手持鸟铳,等待着歹徒前来。

道光年间的英国女王是谁 得知英女王只有23岁(4)

伴随着一阵阵哭爹喊娘的叫声,最先冲到养心殿的歹徒被一阵鸟铳的扫射,一下子败退回去,旻宁也连开数枪,打中了十几个歹徒。

就是靠着手上的鸟铳和临危不惧的勇气, 旻宁以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子身份,居然抵抗住了暴徒的进攻,以雷霆之势平复了这次叛乱。

紫禁城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等到圣驾回銮时,嘉庆帝对于旻宁的果敢赞不绝口,不仅亲自封旻宁为”智亲王“,还奖励了无数金银财宝,就连他平定叛乱时手上拿的那支鸟铳,也被赐名威烈,供奉了起来。

除了这些嘉奖之外,旻宁的成为储君的事情也渐渐变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1820年嘉庆帝突然暴毙,旻宁顺理成章地继位,开始他长达30多年的执政生涯。

有图治之心却无力回天

继位三十年里,旻宁一心想做个好皇帝,

他追慕历代皇帝的恭俭作风,废除了宫中一系列需要花钱的旧习并以身作则,杜绝所有的奢靡和浪费,大力提倡以勤俭为美德的作风。

他从来不像祖父乾隆那样动不动到处微服游览,耗费巨额资金,反而每天精打细算地控制着宫中的吃穿用度,各种节日生日,庆典一概取消。

就这还不够,为了省钱,他穿衣服几乎都是旧衣,吃饭也从来只吃素菜,不吃荤菜,每天晚上早早地睡觉,仅仅是为了省下油灯的钱。

旻宁宴请有功之臣吃饭时候,一桌子二十几个人,翘首以待盼来的御赐膳食,竟然只是一人一碗打卤面。

有一次,他在面见大臣的时候,随口问起大臣早餐吃的什么,当得知大臣竟然吃了四个鸡蛋时,旻宁一下子大发雷霆,因为鸡蛋太贵了,连他自己都是好几天才吃一个,可以说,史上最抠门的皇帝,非他莫属了。

道光年间的英国女王是谁 得知英女王只有23岁(5)

除了奉行俭朴作风,旻宁在朝政管理上,也非常的用功。

刚刚当上皇帝,他便裁减了大量饱食终日的官员,尤其是那些报国能力不济,只想安心养老的老臣子、老古董们,皇帝一一将他们踢出了军机处,重新选拔了一批励精图治的年轻人重建军机处。

除此之外,他下令“广开忠谏”善于接纳臣工的意见,并大力提拔敢于直言进谏的冯赞勋、曾望颜等人,为了保护言官不被打击报复,他每次看完弹劾奏章后,都要将上奏章的人名字裁掉。

对于黎明百姓,旻宁也非常体恤,每一次启程祭天时,他都要特地颁发旨意,免去途径地区的赋税,以此补偿当地的百姓,每一次遇到天灾,他也会为灾区百姓发放赈灾物资,减免赋税。

可尽管旻宁的初心是好的,但那些为他办事的臣子们却都阴奉阳违,导致政策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执行,臣子们天天拍马溜须,媚上欺下,汇报给旻宁的结果,往往是“美化”后的结果。

而旻宁坐在朝中,很少出门体察民情,这也导致他力所不及,每一项宏伟的政策,最终都不了了之。

除此之外,大清早已开始走下坡了,从道光的爷爷乾隆时期就以开始。

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到了道光皇帝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一个久病不愈的烂摊子,要想治好所有的病,需要的是康熙、雍正那样的雄才伟略。

道光年间的英国女王是谁 得知英女王只有23岁(6)

而旻宁的性格,其实与父亲嘉庆帝非常相像,都是凡事力求严谨平稳、中规中矩、因循守旧,面临一个已经日渐衰败的国家,他没有雄才伟略,也不能力挽狂澜,更无开拓创新之才,空有励精图治之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日渐衰败滑落,却没有一点点有效的解决办法。

固守紫禁城的皇帝

如果说旻宁从政生涯里一个阻碍是腐败的清政府官员,那么另一个最大的阻碍,就是他自己的循规蹈矩和无知守旧了。

为了省钱,旻宁长年累月地固守在紫禁城之巅,很少出门体察民情,也很少了解外面的世界,可以说,他唯一了解世界的途径,就是臣子们上的奏章了。

可腐败的政府里,报喜不报忧、媚上欺下已经成为了风气,活在奏章里的旻宁一点都不知道,这个世界,已经大变样了。

旻宁不知道,他奉行节俭政策奉行了一辈子,然而他的国库早已不存一物,他更加不知道的是,苍茫地大海上已经驶来了一大片气势汹汹的英国战舰。

鸦片来了。

道光年间的英国女王是谁 得知英女王只有23岁(7)

这种能毁灭一个民族的东西已经悄无声息地蔓延在大清国,可皇帝与整个大清国像沉睡的狮子一样浑然不觉。

列强的铁蹄已经踏上了大清的国土,而固守紫禁城里的旻宁却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

然后林则徐上奏禁烟,道光帝下令虎门销烟。一切似乎非常合理,对于潜在的威胁,林则徐似有所知,道光帝一概不知。

直到双方开战,抓到了几位英军俘虏,道光皇帝仍然在问,英国到底有多少土地,从英国去新疆有没有路可走?英国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三个问题,彻底暴露了这位固守紫禁城皇帝的孤陋寡闻,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在得知英国国土只有弹丸之地的结论后,道光帝竟然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似乎觉得大清基业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威胁。

尤其,在得知英国的国王,竟然是个年轻的妙龄女子时,道光震惊之余,竟然萌发了纳英国女王为后妃,以此解决中英战争的念头。

他的美梦很快破碎了,鸦片战争彻底打响,因为清军军队里多年的腐败贪污和吸食鸦片,再加上清军使用的大都是冷兵器。

没有任何意外的,败在了英军的洋枪洋炮面前。

道光年间的英国女王是谁 得知英女王只有23岁(8)

战事失败后,道光帝急忙派出外交能力强的直隶总督琦善作为钦差大臣,前往战区调停谈判,他在圣旨上要求琦善达到的结果是,既不能开战,也不能让大清丢脸,拿到圣旨的琦善,欲哭无泪。

没有实力,又有什么资格与英军谈条件?为了敷衍皇帝,琦善私自做主将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

得知消息的道光帝怒火中烧,不断给琦善施压,可面临列强的洋枪洋炮,琦善根本没有求和的筹码。

于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了,道光帝也因为他的墨守成规、无知无觉而丢掉了大清的面子,成为大清近200年基业以来,首次与“蛮夷”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皇帝,也是中国第一个割地赔款的皇帝。

可谁都没有想到,就在《南京条约》的抄本返回北京时,道光最为恼火的,竟然不仅仅是丢掉的国土与赔款,反而是自己的名字与英国女王并列而书,让他丢了大面子。

道光年间的英国女王是谁 得知英女王只有23岁(9)

可让人们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屈辱的条约已经摆在面前了,皇帝竟然再次提出了那个想法,纳英国女王为妃,可否永保中英关系太平?

这个无异于天方夜谭的想法,让臣子和百姓惶恐不已,原来,道光帝这个大清王朝的一把手,竟然真的无知到了这种程度。

纵观道光皇帝从政的三十年政绩,能唯一称得上功劳的,就是平定国内叛乱和林则徐虎门销烟了,除此之外,他于外一无建树,对腐败混乱的内政也无力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