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许久没放过风筝了,上一次是什么时候,也记不清了。

倒是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男女主人公因风筝结缘的桥段,或者剪断风筝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的情节……

感受小村风光(村居的日子体悟乡村浓郁春色里的醉心感受)(1)

据说风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两千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风筝材质。

直至东汉年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故称为“纸鸢”。

在宋代,放纸鸢已成为一项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并一直延续至今。宋代《武林旧事》记载: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鸢,“日暮方归”。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

感受小村风光(村居的日子体悟乡村浓郁春色里的醉心感受)(2)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诗 ,一起体悟浓郁春色里的醉心感受。

《村 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描绘春天风光的小诗,是诗人闲居农村时的即景之作。

诗中出现的仅是明丽春天里典型的风物,读来却使人看到一个生机蓬勃的春的世界,可观,可享……

点滴赏析

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里最富特征的自然景物物进行描绘,点染出春日农村一派美不胜收的明丽春光。

后两句,由景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描述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生动场面。笔调轻快活泼,写出了儿童的自由与快乐。

全诗由景及人,前后情景互相映衬,动静彼此补充,始终洋溢着欢快的情绪,情景完美融合。

名句赏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两句风景刻画,落笔明朗,词句洗炼。 看似随手拈来,不费气力,实际上却很凝练概括。

诗人巧妙化用前人诗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既不失原句风致神韵,又切合眼前风光。

一个“醉”字,既摹写出柳枝的浓密纤柔,也写出了诗人对这浓郁春色的醉心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