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四王维(辋川寻王维)(1)

八月六日在西安办完正事后,西安朋友问我想看看什么地方。我说,很想去看看终南山,看看王维在辋川的故居。

第二天上午西安的两个朋友自己开车来,就带着我出发了。计划上午先看蓝田县城东的水陆庵,中午到辋川,晚上宿辋川,感受一下王维的闲适。水陆庵的名头从来没有听说过,是昨天上午陕西教育台的一位记者告诉我们的,他去拍过纪录片,说很值得一看,有小敦煌之称。

感遇十二首其四王维(辋川寻王维)(2)

车行约一小时,过了白鹿原,就到了蓝田城东普化镇的王顺山麓。王顺山是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原名叫玉山,著名的蓝田玉就产于此地。后来因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王顺担土葬母故事而改名为王顺山。水陆庵就在王顺山脚下。外表看水陆庵很普通,既没有威严肃穆的山门,也没有高大的殿宇,就像普通的农村四合院。门面是五间山门,进门后有一院子,院子不大,立一介绍石碑。中殿只有三间,供放着一座元代石雕像,两边墙上挂着彩色泥质壁塑佛像的照片。穿过中殿后面才是主殿,也是五间。中间是释迦牟尼像。两边墙壁上全是悬挂着的彩色泥塑像,多层多排,蔚为大观。一边讲述的是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佛的故事,另外一边则是涅槃的故事。佛像基本完好。导游说这部分是明代重修的。转到后面,后壁山墙上的佛像大部分有毁坏,头部损坏的最多,许多佛像与墙体连接的部分都有缝隙,甚至裂缝很大,摇摇欲坠,一看就比前面的年代久远。这部分是原始的泥塑,价值很高,但坚持不了多少年了,据说还没有办法修复。中间一道隔墙上的佛像基本完好,其中一个观音立像是男相,还有胡须。有须的观音像这是我首次看到。记得第一次看到男相观音像是九十年代末在桂林的一个山洞里,洞壁上的线刻观音像是男相,但没有胡须。佛教传入中国时,观音是男性形象。大约在盛唐以后慢慢变成女性形象,这也许是佛教本土化以适应中国信徒尤其是女信徒的需要。

感遇十二首其四王维(辋川寻王维)(3)

水陆庵南依终南山,北临灞河,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唐朝初尉迟敬德曾监修,是唐朝悟真寺的一部分。悟真寺在王顺山上,水陆庵则建在山脚灞河冲刷形成的一个小岛上,方便信徒做水陆道场用。悟真寺属净土宗,在唐时大盛,成为西安主要佛教寺院之一,现在已废。山下的水陆庵却保存了下来,这恐怕与一些巧遇有关。明朝秦潘王朱怀埢常在王顺山游玩,喜欢这里的山水,将水陆庵奉为家庙,在嘉靖年间作了重新修缮。还有文革时期,听说一个重要的军事保密单位住在里面,“破四旧”的人也不敢入,于是就保存至今。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水陆庵出来我们就直奔蓝田辋川。辋川是一个镇,位于蓝田县中部偏南一条10多公里长的山谷里,因辋川周边的山涧溪水如车轮辐辏般汇向辋河,故名辋川。古代秦汉出荆楚平原的主要通道蓝关古道的起点就在辋峪口,现在的福州至银川的高速公路也从辋川穿谷而过。我们从辋峪口下了高速,就进入了辋川。因事先在导航上发现辋川谷底有个王维山庄,心想肯定与王维有关,就直奔它而去,想先吃饭住宿。我们的车沿蓝葛公路穿行,一边是辋川河,一边是依山的村庄。大约前行十多公里后,看到了王维山庄,就在公路边,临着辋河。进侧面院门一看,里面有个大水池,池边长着一棵老槐树,后面紧挨着山涧,山涧很深,无水。头顶上方就是一小段福银高速,汽车正隆隆从一个隧道口出来,又钻进前面的隧道口。山庄只有一排平房,我们进去一看,也没有几个客人吃饭。相问后朋友觉得没有多少东西可吃,就决定返回辋川镇上吃饭。我们恋恋不舍地走了。车子往回开了五六公里,到了辋川镇,也是辋河边一个稍微大点的山村,叫官上村。镇政府驻官上村。公路也是街道,我们在路边找到一家饭店,点了几样陕西特色的小菜,要了两盘水饺、馍和羊肉。一边吃一边想着王维。吃好饭我们就向主人打听王维故居及与王维有关的古迹。主人说就在你们刚才去的王维山庄里面,还有一棵王维种的古杏也在那里。于是我们又重新返回王维山庄。

感遇十二首其四王维(辋川寻王维)(4)

这次去西安,有一个存在心里很久了的愿望:去看看终南山,看看王维隐居之地,所以事先也做了点功课。王维一生大约有四次到五次隐居,一次在嵩山,三次在终南山。还有一次在淇上。王维是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关于王维的出生,有公元693年、694年、701年三种说法。如果按701年出生,则与李白同年,但比李白早一年去世。李白去世是762年。我基本上否定这一说法,因为他的弟弟王缙明确记载出生于700年。而有资料记载王缙比王维只少一岁。如此,王维应该生于699年前后。本文无意于考证,就此带过。但后文涉及到王维的年龄,都只能是模糊的说法了。

王维第一次隐居在终南山,是在他刚赴长安求取功名之时,大约在十六、七岁左右,具体地点也不在辋川。他于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出山西到达长安。那时的王维,正是少年才俊,诗、画、音乐,据说还有篆刻,都是一流高手,加上貌若潘安,万千才华集于一身,自然是意气风发。但是认识的人脉有限,所以也学人隐居终南,走终南捷径,以求闻达。这是他第一次隐居,大概时间不长,也没有专心隐,到处游玩,结识贵人。开元七年他第一次参加应试落第,开元九年中进士第。

王维中进士第后放的第一个职位是太乐丞,从八品下,属于现在的副科级干部,负责朝廷礼乐事务。但没有几个月就因属下伶人舞狮子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也是从八品下,级别没有降,只是贬离了朝廷,到山东一个小地方管钱粮去了。五年后他离开济州,短暂隐于淇上,这应该算第二次。期间与孟浩然等相交,从道光禅师等修禅。近10年时间,王维没有大的起色。开元十九年(731)王维妻子病故,两人感情深笃,王维终身没有再娶。作为古代一位官员,鲜有如此。过了两年后王维选择嵩山,隐居约一年。转年王维官拜右拾遗,正八品,重出到东都洛阳任职,也只是相当于现在的正科级干部。

感遇十二首其四王维(辋川寻王维)(5)

第四次隐居时,王维已经46岁左右。天宝三年(744),他选择了终南山的辋川,从已故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弟弟手中买下宋之问的辋川山庄,进行了改造,作为自己的别业。王维此时隐居,心境已经完全不同。经过几十年的官场起落,有了逃禅之意,但又不想完全告别官宦生活。辋川距长安才40多公里,一天可达,而山水也好,住在那里既可山水自娱,精神上获得自由,又不至于远离朝庭。所以他过起了亦官亦隐的吏隐生活。在唐朝,吏隐是一种时尚,或者说一种风气,不仅王维一人如此,许多官员皆如此,比如白居易,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从这次隐居开始,到几年后母亲亡故丁忧的近三年都隐居在辋川山庄。当然他并不是全隐,到长安上班还是要去的,平时则徜徉于这条10多公里长的山水中,与同时隐居在辋川的裴迪同游唱和,兴起而行,兴阑而归。辋川这条山谷,南北走向。北边是峪口,出去则前往长安,往南走,越过蓝关,则可达荊楚大地。秦始皇东巡,曾两次出蓝关。当年从峪口到辋川谷中部有个不小的湖,叫欹湖。裴迪当年住在北边峪口的地方,取名裴迪小台;而王维则住在中部地区的孟城坳。他们的门前是欹湖。两人往来许多时候是乘船往返。王维从自己门前不远的南垞上船,到裴迪住处的北垞上岸。然而今天欹湖不见了,只有一条山溪,据说是王维去世后的几十年间,长安附近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地震,辋川的谷口崩溃,湖也无存。所以无论如何难以想象他们当年的情景。加上今日许多地名也已经改变,后人已经无法准确寻找当年的遗迹。其实中午我们吃饭的官上村即是原来的孟城坳。连开店的主人也不知道这就是王维第一个辋川别业的故地。

午后,我们回到了王维山庄。从山庄旁边进去100米,路被一道大门截断。我们知道传说中的王维手植杏树就在这里面。但是任凭我们如何叫唤,就是深山不见人,但听空谷回音。过了一会,后面又开来三、四辆车,下来一群人,也是想看看这棵古杏吧,同样不得入。其中一个中年妇女说,她以前进去看过,确实是在这里面,王维最后的隐居处就在这里面,还有王维墓也在里面,仍树有墓碑。这里已是某个公司的地盘,但又好像久已无人,几近荒废。我们久久不得入,只好望谷兴叹。千般无奈之下,只好对着大门口拍了几张照片而返。这样一处地方,如果搬到浙东唐诗之路上,不知作如何热闹?由此可见,我们不要与这些地方比历史,在西安一锄头下去,就可能挖到或秦或汉或唐的柱脚。

感遇十二首其四王维(辋川寻王维)(6)

感遇十二首其四王维(辋川寻王维)(7)

王维在辋川有两处住址,一处在辋川中部的孟城坳,现已变身为辋川镇的官上村。此处无迹可寻。一处在最南边的飞云山脚下,又被关在大铁门里,无法窥见。此处住宅大概是天宝三年至天宝九年这6年期间所建。为什么王维已有孟城坳别业,还要在飞云山下再建一处,相距也就四、五里地?

孟城坳当时有一座小城,据说是东晋(南朝)刘裕北伐后秦时所建。公元416年刘裕率大军进攻后秦,有一路从蓝关攻入长安。因辋川山水有点象南方山水,所以就筑了一座小城,叫孟城,植了许多柳树,也叫柳城。让官兵驻扎此地可以怀念南方的家乡。唐时孟城已废,但留下了城垣与地名,附近还有村庄和百姓生活。王维在多首诗中都写到与附近村民的交往,比如《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辋川别业》更是全诗都充满与村民乡里交往的愉悦。:“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从诗中可以看得出来,孟城坳虽然山色秀美,湖光旖旎,但有村民生活,烟火气浓郁,而飞云山下更加幽静,也可以让他信佛的母亲更好地静修。所以在孟城坳别业完成后,又寻了飞云山下一块地方,建了另一处住所,以让母亲静养。天宝九年(750)十二月,王维母亲亡故,丁忧时王维大概即住于此处。上元二年(761)王维已到暮年,向皇帝上书,请求削职归田,使弟王缙还京。回辋川后也住在飞云山下,7月病逝,葬于此处。

王维与王缙兄弟感情亦很深。王缙同样有才,进士及第,还是唐朝有名的书法家。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反叛,王缙当时为太原少尹,协助李光弼守太原有功升刑部侍郎。而王维等人却被叛军所俘。转年收复长安,王维被问罪。王缙请求唐肃宗免去自己的职务为兄赎罪,用一个三品帽子换得王维赦免,而王缙则被外放。四年后王维又用自己的尚书右丞换回了在凤翔的弟弟。后来代宗时王缙官至宰相。这样的兄弟之情亦不多见。

王维在病逝前上表将飞云山故居捐为佛寺,初名叫清源寺,宋时改为鹿苑寺。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在,后来三线建设时被拆毁,成为向阳公司的厂房,殊为可惜。

感遇十二首其四王维(辋川寻王维)(8)

王维在辋川隐居,时间跨度有15年左右。有迹可寻的大约有三件事:一是建了两处山水园林别墅,但我估计不会太豪华。二是画了以《辋川图》为代表的一批山水画。三是留下了《辋川集》等一批山水诗。辋川也因此而成名。两处别墅和《辋川图》真迹均已经消失,只有《辋川集》和一批诗作流传千古。《辋川集》是王维与裴迪隐居在辋川时互相唱和的合集,是王维生前自己所辑,并写有小序。收录的40首诗,写了辋川20个景。这20个景从北到南,遍布辋川河两岸以及欹湖之上。每个景,王维唱一首,裴迪和一首。序中说:“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从《辋川集》来看,王维前期主要住在孟城坳别业。

这20个景点,也是他们各20首五言绝句的题目。20个景现在还能见到遗址的只有文杏馆等少数地方,其他已无迹可寻。根据当地王维研究者和文史专家的详细考察,现在基本还找到了对应的方位。北边裴迪住处附近有5个景点,对应写了5首诗:北垞、金屑泉、白石滩、茱萸沜、华子岗。中部王维第一次居所孟城坳附近有8个景点,对应写了8首诗:孟城坳、宫槐陌、临湖亭、栾家濑、南垞、木兰柴、欹湖、柳浪。鹿柴则在两人居所的中间位置,据说是王维养鹿在一个小山岙里圈起的寨,柴通寨。南边飞云山住处附近有6个景点,也写了6首诗:文杏馆、竹里馆、椒园、漆园、斤竹岭和辛夷坞。

我不知道王维与裴迪什么时候相遇,什么时候相游。好像戏剧,大幕一拉开,这两个人就站在了舞台中央一一辋川的欹湖之上,也无法判断《辋川集》是否按照时间先后编,但肯定没有按景点位置编。诗集的第一首是孟城坳,那就假设王维建好辋川别业后,已住在裴迪小台的裴迪闻讯或者受邀,沿着山道前来祝贺。王维站在新居门口,心里欣然,开口唱道: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一一《孟城坳》

裴迪应声而答:

“结庐古城下,时登古城上。古城非畴昔,今人自来往。”

随后两人挹手进入新居,开轩窗,对欹湖,把酒言欢。酒酣耳热之际,裴迪邀约王维去北垞一游。王维自然应允。此时的王维已久负盛名,而裴迪只是隐居的一个秀才。但他们的交往却与世俗无关。

裴迪的北边居所在今天的阎家村附近,既是辋川的峪口,也是欹湖北边的出口。从孟城坳往上一点的南垞乘船,可以在北垞上岸。在这么近的距离中有两个同样吏隐的诗人存在,真是山水之幸。不出两天,王维去了北垞。在《北垞》里,王维与裴迪秀口一开,就是一幅幅优美的山水图。

“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透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王维

“南山北垞下,结宇临欹湖。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

——裴迪

感遇十二首其四王维(辋川寻王维)(9)

在裴迪陪同下,他们同游了裴迪小台周边的景点。在湖边的白石滩头,他们立在水边的大石头上,“跂石复临水,弄波情未极。”——《白石滩》。白云在清波中淡得无色,村姑在月下静静地浣纱。这些情状被他们的笔触一点,几乎就活现在一幅幅画面上。在品过金屑泉的清冽后王维不由赞美,“日饮金屑泉,少当千馀岁。”——《金屑泉》。据说用这眼泉水煮饭,同样的米却能煮出更多的饭。这么好的泉水现在却被压在一座废弃的水泥厂下面了。他们还乘船到对岸观茱萸花果。欹湖岸畔有一片地方长满了茱萸,那里叫茱萸沜。茱萸又叫越椒,果扁圆火红,可入药。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辋川王维称它为“芙蓉杯”。“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一一《茱萸沜》。裴迪则说它的香气可比桂花,“飘香乱椒桂”。曹植也写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他们还同游华子岗。华子岗较远,山也深。早上去,回来都日落山风起,山路边草叶上的露水也已经上来了。“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岗,惆怅情何极。”——《王维·华子岗》。“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裴迪·华子岗》。

感遇十二首其四王维(辋川寻王维)(10)

在孟城坳附近的景点,王维与裴迪可能光顾更多。比如王维家门口的那条小路叫宫槐陌,两边长满巨大的宫槐,自然是值得一写的。宫槐,即槐树。据《周礼》记,周朝宫庭外种植三棵槐树,三公上朝时要面对三槐而立。因此后世也在宫庭内外种槐,象征三公。槐树也称为宫槐。听说那些宫槐是现代建设需要把它砍掉了,砍时都有三、四人才能合抱。我们只能在《宫槐陌》里一睹真容:“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王维偶然也会扫一扫树下的落叶。而裴迪来时也常常看到地上铺满落叶,忍不住打趣一下王维,“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

王维有时携酒在临湖亭等待着裴迪到来,“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而裴迪立于舟上,向亭而唱,“当轩弥滉漾,孤月正裴回。谷口猿声发,风传入户来”。有时他们在栾家濑欣赏辋川山谷溪水“跳波自相溅,白鹭复惊下”白鹭不受人惊,而被急水所惊的意境;享受一番“泛泛鸥凫渡,时时欲近人”人鸟相谐的闲适;在南垞让轻舟随意泊岸,瞭望远浦不相识的人家。在木兰柴看飞鸟相遂,听溪水漱玉,“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王维·木兰柴》。“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裴迪·木兰柴》。更多的时候,也许是两人泛舟湖上,看清波浩淼,落日浮金。两人往来,来自湖上,去自湖上;迎时湖上,送时也湖上。所以两人的《欹湖》都是妙品。“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空阔湖水广,青荧天色同。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诗写得很淡,心也很定,在这种淡定中,却体味到情很浓。这才是诗的至高妙境。王维不写裴迪远去的帆影,只说回首看白云。“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真是不忍离去啊!裴迪何况不是同此心情,他也不说你老兄不要站在那里相望了,只写清风,“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显得那么潇洒,而内心却是留恋。

感遇十二首其四王维(辋川寻王维)(11)

在飞云山王维的第二居所附近,他们写了文杏馆、辛夷坞、漆园、椒园、斤竹岭等,飞云山更加深幽,几乎看不到人影,所以这部分诗手法更多状物、状貌,更多表现出无人无我的景界,“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在《竹里馆》里,这种深、幽、静、空进一步升华,完全达到了禅境,“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裴迪。诗写到如此境界,心已如老僧入定,一尘不染了。

在这20首诗里,还有《鹿柴》,意境也是如此。“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迹。”——裴迪。竹里馆里唯有明月相照,鹿柴中只有日影返照。这青山,谁为主,谁为客?

收在《辋川集》中的40首诗,不仅记录了他们两人的游止,而是通过对场景、意境的营造,写出了他们赋予山水的主观意像,这些景既是实景,也是诗人造景。这是诗人高妙之处。凡人看到了,也许没有感觉;诗人看到了,马上呈现出意象,因为他们的主观世界里本来有这样一个预设的意象,刚好被实景观照到了,就“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了。

在《全唐诗》里共收裴迪诗29首,几乎全是与王维唱和之作,和杜甫有一首,那是裴迪离开辋川任蜀州刺史时与杜甫的唱和,此时王维已去世。按理说裴迪与杜甫应该有更多的唱和,有更多的诗,竟都没有留存下来。裴迪这个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比王维小,隐居辋川的时间大概差不多,都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写给裴迪的诗有30多首,除了《辋川集》里的唱和之作,还有多首赠诗,如《赠裴迪》、《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赠诗中经常称裴迪为秀才。裴迪当时既没有中进士,也没有入仕,只是一个隐居的秀才。秀才是尊称。唐朝的秀才并不等同于明清的秀才,虽是尊称,实为有学问受敬重之人。隋朝时考试有秀才科,并且位尊于进士。唐初遵从旧制,秀才科最高,而且最难考。不久废之,以进士及诗取士。所以王维在辋川遇见裴迪,很快将其视为道友。可能裴迪也信佛,是一个既想致身青云上,又想洁身自好的人,自然与王维志趣相投,同气相求。假如辋川另一头不是住着一个裴迪,那王维在辋川肯定会寂寞得多,而且也不会有《辋川集》。两人的互相唱和,思想情趣,诗艺风格非常接近,只是裴迪的笔力稍弱,但许多首诗也难分伯仲。王维对妻子、对兄弟一往情深,对裴迪应该说是找到了一个知音,懂诗,懂山水,懂吏隐,亦懂禅修的知音。他们几时认识,是否相约住在辋川,这些都不清楚,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两人在辋川相遇了。于是,辋川的山水瞬间充满了灵气。辋川是他们灵魂的归宿,他们也成就了辋川,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这次去辋川,在辋川谷只待了半天时间,行旅匆匆,虽然没有看到故居,但仿佛感觉到山水中还充盈着王维的气息,这个诗佛只不过在某处溪涧旁坐看云起,或在山崖下入定。有感于此,勉力学写了八首小诗以记此行。

感遇十二首其四王维(辋川寻王维)(12)

(一)孟城坳寻踪

不见孟城坳,犹余官上村。

山山芳径没,天地记痕痕。

(二)宫槐陌寻迹

昔日村前陌,遮阴有绿槐。

潺湲泉弄月,云影落春苔。

(三)欹湖寻波

地裂清波覆,浅溪沟石殷。

青林同水色,山谷见闲云。

(四)南北垞寻景

金屑悠然尽,濑声不复喧。

弹琴人已去,明月照烟垣。

感遇十二首其四王维(辋川寻王维)(13)

(五)文杏馆寻王维手植杏

三番寻古杏,曾与右丞亲。

深涧元无水,蟠蟠远岫嶙。

(六)寻王维故居不得入却见王维山庄辋川山居农家乐

千涧流如辐,辋川车错毂。

右丞若有知,邀我农家宿。

(七)辋川山居小歇

客路转无尘,山居岩下宅。

遥看独怅然,终为浮云迫。

(八)叹辋川

辋川山水清,蓝关横百嶂。

何处识余踪,惟见青林上。

2022.9.20

感遇十二首其四王维(辋川寻王维)(14)

吕新景 浙江临海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师院中文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从事文化、新闻、宣传工作。现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视频(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台州诗词楹联学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