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苏轼入仕时,恰逢王安石带领的变法新派与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倾轧严重,苏轼认为改革是必要的,但王安石的手段太过激,不站队意味着无论哪边当政,他都是被放逐的那一个,所以大文豪苏轼的仕途大多都是在贬谪地以及去往贬谪地的路上。

仕途的失意、壮志难酬的苏轼是孤单落寞的,可是苏轼有着乐天的精神,能够苦中作乐,充实自己的生活,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

对于谪居的苏轼来说,每个月圆之夜都很难眠,尤其是中秋这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游子思乡、思念骨肉分别之苦都涌上心头,不过苏轼很会苦中作乐,每年的中秋节他都安排满满。

苏东坡面对逆境的启示 官场失意的大文豪苏东坡(1)

每到中秋佳节,苏轼就很忙,忙着想弟弟苏辙、忙着搞一个聚会、忙着写一首诗,诸如此类。苏轼的忙,我们可以从他留下的诗词中窥探一二。

苏轼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意思是今天是中秋节,和朋友们聚会,一起聊天喝酒,喝醉了,写下这篇文章,同时自己也很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

当时苏轼在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时候,和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没见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在中秋这一天格外想念自己的弟弟。

相似的苏轼在《阳关曲•中秋月》中写道: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意思是: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这首诗记录的是当时苏轼和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节的欢愉之感,苏轼很珍惜和弟弟在一起的时光,可这样共同赏月的机会却寥寥无几,不免内心有些失落。

苏东坡面对逆境的启示 官场失意的大文豪苏东坡(2)

苏轼在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时候,因为他与推行新法的新政派有不同的政见,所以处处受打压,后被贬到密州。但是苏轼一生豪放不羁,积极向上,爱结交朋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所以中秋节这一天苏轼也是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觥筹交错、管弦丝竹、通宵达旦,一起欢度中秋节。

欣赏明月之美,聆听丝竹之乐,推杯换盏过后,苏轼还不能就此放任自己去与周公会晤,在半醉半醒间,将心中心思“作此篇”。因为眼前美好的感觉转瞬即逝,所以就要将它们记录下来,所谓“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是文豪的本能吧。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有一句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借以表达了希望世上所有人能够平安喜乐,相爱的人们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一起欣赏美好的月光,忍受孤苦离别的只我一人就足够了。苏轼几乎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将他中秋节要做的事情写了个大概了。

苏东坡面对逆境的启示 官场失意的大文豪苏东坡(3)

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个“吃货”,很多的美食都有幸出现在苏轼的诗词中。例如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写道: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意思是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此时的芦芽也刚刚破土而出,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鲜美的河豚,再加上蒌蒿和芦芽,一定是一道美食,河豚是有毒的,处理不好就入口是要出人命的,不知道苏轼到底有没有品尝河豚的口福。

苏轼就在《惠州一绝 / 食荔枝》中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意思是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当时苏轼正被贬到惠州,不过苏轼乐观积极的心态,总能在逆境中寻找的快乐,因为在惠州可以尝到新鲜的荔枝,所以我宁愿长长久久的做岭南人,由此可见,苏轼对美食很是热爱。

苏东坡面对逆境的启示 官场失意的大文豪苏东坡(4)

苏轼不仅仅喜欢吃美食,还喜欢做美食。宋神宗十年,黄河决口,苏东坡率领百姓进行抗洪救灾,当险情度过后,老百姓们为了感谢苏轼,又是杀猪,又是宰羊的,大家纷纷将这些东西送给苏轼,苏轼见到大家如此诚信诚意,就将这些东西收下了,随后他将这些食物制作成了美食,又送给了当地的老百姓。最出名的就是“东坡肉”,苏轼将猪肉用文火慢炖,让汤汁充分融入到猪肉中,做出的肉肥而不腻,得到百姓们的一致好评,流传至今。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苏轼广交朋友、又热情好客,所以苏轼在中秋节这一天一定会为了款待朋友们,制作很多美食,因此苏轼在中秋节这一天一定非常忙碌。

苏东坡面对逆境的启示 官场失意的大文豪苏东坡(5)

我们纵观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但是苏轼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相反,他乐观积极的性格一直影响着他去热爱生活,他爱着自己的亲人、真诚对待朋友、坚守自己的原则,拥有终生的喜好,并且这些美好的品质都被他化作诗词影响着后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