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对“造人”这件事情上,人类从来没让自己失望过。无论是避孕套、避孕药还是宫内节育器,都是如此。

今天我们就着重来讲一讲你不知道的宫内节育器的那些事儿。

从石头到子宫托

你能想像得到历史上的第一个宫内节育器是来自一块石头吗?

2500年前,阿拉伯牧游商人经常把骆驼作为一种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因为骆驼好养,又可以长时间不吃不喝进行长距离的运输,所以在商人中,骆驼很受欢迎。

但如果在远征途中,骆驼怀孕了,商人就麻烦了。为了防止骆驼怀孕,阿拉伯人想出了一个小妙招儿——将石头塞进骆驼的子宫里[1]。

招儿是损了点,但方法确实有效。

其实,关于这一点,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曾说过,在子宫里放入小物件可以起到避孕的作用。至于原理嘛,应该跟现在部分的节育器有些相似,就是石头不断地刮擦子宫壁,造成子宫炎症,从而使胚胎无法在子宫内正常着床受孕。

只不过呀,这从动物到人,还是有点可怕的。虽说石头能避孕,但没人敢用,谁知道将石头放入人的子宫里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不过这倒也不用着急,毕竟思路是有了。

19世纪晚期的时候,一种叫作茎状子宫托的节育器出现了[2],这也是现代宫内节育器的前体。这种子宫托通常是由贵重的金属或玻璃制成,外形有点像蘑菇,上面呈圆盘状,下面是颈干,还有一对“把手”,张开的时候像叉骨,具体形状呢,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t型宫内节育器工作原理(宫内节育器的进化史)(1)

由黄金制成的子宫托

避孕原理呢也不难解释。上边呈圆盘状的一端是卡在阴道壁上的,下边的两个“把手”,则是通过子宫颈插入到子宫内部的。在插入之前,茎干上的“把手”会先用凝胶固定在一起,方便插入。插入子宫之后,凝胶就会溶解,“把手”也会落在子宫壁上。总之,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防止精卵结合。

虽说结构是复杂了点,但管用,唯一的不足就是感染炎症的风险大了些。关于这一点,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引起的。首先,当时的人们没有太多办法获得柔软性的材料,只能使用刚性材料来制作,不夸张的说,当时连黄金都用上了;这第二呢,是当时缺乏无菌设备和抗生素,所以感染的风险自然而然也就大了[3]。

Gräfenberg环

到了20世纪初,节育器的材料才变得柔软了一些,德国医生Richard Richter开始使用蚕丝线来改良节育器[4],大概就是蚕宝宝吐出来的那种线吧。

可惜,这种节育器并没有流行起来,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投入使用。不是说改良版的节育器不好使,只能说它赶上了一个“不好”的时代。

因为,在当时节育还算是一个禁忌性话题。所以,尽管1919年,Richter在《德国医学杂志》上使用了“一种防止受孕的方法”这样大胆的标题,但依然没有引起任何关注。

直到九年之后,德国内科医生Ernest Gräfenberg发明了一种由金属制成的环形节育器,节育器才开始慢慢变得有名起来。

1928年,Gräfenberg发明了一种简化版的节育器,叫Gräfenberg环(用银制成)。与之前的节育器相比,Gräfenberg环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可以被X射线检测出来。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确定宫内节育器的位置和形状,也可以判断有没有异常,从而能更好的保证避孕效果了。

t型宫内节育器工作原理(宫内节育器的进化史)(2)

Gräfenberg环

也正是因为这一优势,Gräfenberg环在医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既能避孕,又可以被X线检测,听上去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并不是!

正当Gräfenberg环大放异彩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响了。战争期间,由于资金匮乏,Gräfenberg不得不停止了在德国的研究,只好带上自己刚刚研发出来的新型节育器(由铜、锌和镍制成)去到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5]。

可谁知世事难料,Gräfenberg带去的节育环,不但没有带来健康的节育效果,反而让很多女性感染上了盆腔炎。

节育器的名声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不过还好,节育器并没有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要感谢一个叫人口委员会(Population Council)的大型国际非营利组织。

臭名昭著的“达尔康盾”

相信大家听名字也能猜个差不多,这个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想办法控制人口增长。1962年,这个非营利组织召开了关于宫内避孕的第一次年度国际会议。会议上,大部分委员(当时主要由男性组成)都一致鼓励使用宫内节育器,来作为延缓人口增长的一种新尝试。

对节育器而言,这算是一件好事。但谁能想到,接下来的一款“达而康盾”牌节育器彻底改观了人们对节育器的想法。

“达尔康盾”节育器,是个外形比较独特的宫内节育器,它的侧面带有刺,下边也有个尖尖的小尾巴,看上去就不像是个什么好东西,不信,你看。

t型宫内节育器工作原理(宫内节育器的进化史)(3)

是不是没说错?

这种节育器是从一种成功率很低的节育环发展而来的。之所以将侧面和尾巴的地方设计成尖尖的样子,是为了增加节育的成功率。但也恰恰正是因为这一点,“达尔康盾”才背上了多年的骂名。

虽然,这种独特设计大大提高了节育的成功率,但问题是,它不能轻易地取出。因为旁边的尖峰很容易戳进子宫壁,被卡住,所以“达尔康盾”最大的问题就是,既容易造成感染,又不容易及时取下。

简直就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嘛!

其实,关于感染的问题,“达而康盾”在进行第一次试验时,就已经显示出来了:在使用过的女性中,有60%的人因为感染了盆腔炎而停止了试验。只可惜,这一结果并没有被记录到最后的研究报告中。

或许是人性的贪婪吧,当欲望变成贪婪,善就有了向恶的可能。贪婪出现了,隐患也就埋下了。

据统计,“达尔康盾”在被投入正常生产后,约有250万女性使用,其中有18名女性是死于“达尔康盾”造成的严重并发症,有超过二十万的女性因为严重感染,最终失去了生育的能力。

“达尔康盾”的设计者也没好到哪去,事情发酵后,他收到了近一万两千名受害人的诉讼,FDA也随即召回了该产品[6]。

节育环的名声就此一落千丈,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消失了。

不过这还不算完,“达尔康盾”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人们依然谈节育环色变。1995年,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美国女性在使用节育器,就连现在人们对节育器的误解也大都是因为这件事情。

“T字型节育器”

好在九十年代末,一种更加安全的节育器出现了,节育器的名声才算出现了好转。

这次,节育器被做成了更加简单的“T字型节育器”,材料上也采用了柔软的塑料,所以使用起来,不会像“达尔康盾”那样痛苦。

t型宫内节育器工作原理(宫内节育器的进化史)(4)

左边是激素型节育器,右边是铜型节育器

虽然,“T字型节育器”经过了大改良,但说实话,它依然不算完美。因为它无法贴合每个人的子宫,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比如出血、痉挛等等。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了前车之鉴,这次,专家们变得十分小心翼翼。或许是因为副作用的原因吧,极少有专家愿意把它推荐给想要节育的人群。

不过,“T字型节育器”也挺争气的,随着这种新型节育环在欧洲多年来的安全推行,美国监管部门最终还是在2000年通过了对它的审核。但只允许一夫一妻制下的已育妇女使用。

“T字型节育器”的出现,使人们渐渐摆脱了当年“达尔康盾”带来的恐惧,节育环的优点也慢慢凸显了出来。2012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决定,将“T字型节育器”作为一种有效的节育工具广泛推广。

目前,在美国,市面上主要有两种“T字型节育器”,铜型节育器和激素型节育器。

铜型节育器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杀精剂。通过在体内释放铜离子破坏精子的活性,防止精子与卵子结合;而激素型宫内节育器,则通过向宫腔内长期释放少量的孕激素,使子宫内膜萎缩,阻碍受精卵着床。

对于某些女性而言,激素型宫内节育器会显著降低女性月经的频率和持续天数,甚至有些女性的月经还会完全停止。

相反,铜型宫内节育器则可能会使月经量增加。但即便如此,仍有许多女性倾向于使用铜型节育器,因为它不含孕激素,而且有效期可达十年以上(激素型节育器的有效期只有3到5年)。

虽然,“T字型节育器”很少出现副作用,但也不代表人人都可以用。当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时候,尤其是感染衣原体的女性就更加注意了,如果强行使用节育器的话,不但患盆腔炎的风险会升高,还有可能会导致不孕。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们在置入宫内节育器之前必须按规定进行完整性病筛查的原因。

参考文献:

1.https://www.bustle.com/articles/145522-5-things-you-probably-didnt-know-about-the-history-of-the-iud

2. Ehrlich P R. The population bomb[J]. 1978.

3.https://www.bustle.com/articles/145522-5-things-you-probably-didnt-know-about-the-history-of-the-iud

4.Thiery M. Pioneers of the intrauterine device[J].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aception & Reproductive Health Care, 1997, 2(1): 15-23.

5.https://motherboard.vice.com/en_us/article/z4m54e/the-iuds-long-path-to-redemption

6.https://www.chicagotribune.com/news/ct-xpm-1985-04-30-8501260779-story.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