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而我的家却没了。”当翻开《深夜日记》时,我被12岁的孩子直白而深刻的表达震撼了。

12岁本该享受快乐、父母宠爱的年纪,而印度女孩妮沙却因母亲过世、遭遇宗教对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儿童如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儿童诺贝尔奖作品)(1)

妮沙出生在一个印度的普通家庭,爸爸在医院上班,家里有奶奶和弟弟阿米尔,仆人卡兹,算起来也是个中产阶层。

妮沙父亲和奶奶是印度教,妈妈和卡兹是穆斯林,虽然信仰有所不同,可是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不过妈妈在妮沙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妮沙不善言辞,想念妈妈时,就把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了日记本里。

儿童如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儿童诺贝尔奖作品)(2)

妮沙有说话障碍症,只简单跟家人交流,在学校很少说话,不过学校有很多穆斯林同学,大家也会一起玩耍。

但是,印巴分治后这种和谐被打破了,妮沙感到自己的世界变了。

儿童如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儿童诺贝尔奖作品)(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印巴分治”方案,由于是英国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所以也常称为“蒙巴顿方案”。

方案提出后,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解体,诞生了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领两个新的国家。

儿童如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儿童诺贝尔奖作品)(4)

姐弟俩上学的时候,有小朋友会追着打他们,而且妮沙感到现在与以前不同了,以前他们只是追着姐弟朝他们扔石头,就是男孩子的恶作剧,而现在她感受到其中夹杂着一种难以说清的愤怒。他们不敢告诉爸爸,弟弟只好拉着姐姐走一条秘密小路上下学。

随着局势的紧张,两个孩子后来连学也没法上了,当妮沙追问为什么时,爸爸第一次跟孩子讲了关于印度的故事。

儿童如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儿童诺贝尔奖作品)(5)

英国统治了印度两百年,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却被当做二等公民。如今英国要走了,但是这个国家要分成两部分,就像一根火柴从中间被劈开一样。

虽然甘地希望所有人都能在一起,但是很多人并不想,大家都在选边站。外面现在很乱,走在路上都让人害怕。爸爸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所以让孩子留在家里。

儿童如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儿童诺贝尔奖作品)(6)

爸爸给孩子讲甘地非常伟大,相信所有不同信仰的人在印度都能和谐生活。即使遇到愚蠢的人大打出手,甘地虽然生气,也不会大吼大叫,只是通过不吃东西表达抗疫。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带来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为印度在二战后独立奠定了基础。不过这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太沉重了。

对于孩子而言这一切都是懵懂的,只是当他们看到一群人冲到自己家打伤卡兹,妮沙和弟弟的对话展现了孩子的思考。

弟弟说为了不再受伤害就要选择一边站队,知道谁是敌人。而妮沙说,哪边都不选不就没有敌人了吗?甘地一定会支持自己的想法。

连孩子都能想通的问题,成年人却想不通,爸爸说这本应该是历史上一个美好的时刻,印度马上就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了,但是那些人疯狂的人却不明白自己到底该干什么,在做什么。

儿童如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儿童诺贝尔奖作品)(7)

后来,妮沙爸爸被迫带着一家人离开家乡,搬到新印度去,途中数以万计的人死于暴力冲突中,不过在新的家园,他们一家将带着希望开始新生活……

这本书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那段已经被淡忘的历史,只是这段历史至今仍然影响着十几亿人民的生活,印巴冲突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

小女孩在这场政治运动中,见识了人性中的阴暗与荒谬,经历了穿越边境的绝望和艰辛,在小女孩稚嫩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孩子心灵上的创伤,以及自己疗愈的强大力量,对和平的向往让她更加勇敢。用爱和善良构筑了属于自己的美好梦想,坚定了自己的前进方向。

这本书获得儿童文学界“桂冠”的纽伯瑞奖,其分量堪比“诺贝尔文学奖”,亚马逊年度最佳童书,《纽约时报》优秀儿童图书,《柯克斯书评》年度最佳图书,《学校图书馆期刊》年度最佳图书。

儿童如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儿童诺贝尔奖作品)(8)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儿童读物,但是给我们成年人也带来了深刻的启发。这就是一本好书的普适性,它也许讲述的是一颦一笑,却在这简单的情感中会带来更多关于人生的思考。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让孩子明是非,辩黑白,是我们教育的责任,如何让孩子经历困难、见识人性险恶还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保护孩子让孩子在阳光下快乐成长,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妮沙在新生活做了一些尝试,她开始试着用纸条交第一个朋友,告诉妈妈,自己要变得勇敢些,或许自己已经很勇敢了。

孩子在成长,我们呢?是不是也该勇敢起来,保卫来之不易的和平,让孩子拥有一片快乐自由的成长天地。

优秀儿童历史读物推荐:

外籍美女作家因揭露南京大屠杀而丧生,她为30万英灵请命

藏在四川德阳的小镇故事,揭秘三线建设时传说中的神奇力量

,